《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一 ▪第5页
宋求那跋多罗奉 诏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识。则有意识与之俱缘。故曰即彼五识身俱。然彼五识因五尘差别分段之相。而生知觉。意识因者。言五识是六识之因也
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着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 彼身转者。谓彼五识转生六识。而识亦不自谓展转相因而生。皆由自心所现妄计前境。境有生灭转亦随之。或以彼境有变坏之相。识亦俱转。又以彼识分别诸境而识转。故曰谓彼转也
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 此既二乘入灭尽定。以例微细藏识不灭之义。盖二乘之人。入此定不能知是识转。自谓我因灭诸识而入正受。而实未尝灭也。不灭者。以识之习气种子依藏识故也。彼灭尽定。但伏六识不取尘境以为灭耳。摄受不具者。即不取尘境也
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 此言藏识微细行相唯有诸佛及登地菩萨能知究竟边际。一切二乘外道所得三昧之力。皆不能知
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余地相者。盖言修习如实行者。以智慧力善巧方便分别诸地相也。决断句义者。即善达诸句义也。善根成熟者。谓于无边佛所。广集善根而最胜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者。谓不妄分别。自心所现能知之耳。山林乃修行之处。下中上修根器不等。悉皆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所以无量刹土诸佛为之灌顶。乃得自在神通三昧。众所知识。是诸菩萨眷属。心意意识所行境界无不知之。则能超越业爱无明生死大海故诫修者。应当亲近如实修学。此段经文词义隐晦。旧注多有不同。今依唐译显白处。释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冥壑 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青赤种种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生华果
初八句颂上犹如猛风吹大海水也。青赤色等。此该六尘追颂上外境界风飘荡心海也。青赤是色能起眼识。珂佩是声能起耳识。檀乳是香能起鼻识。木罗石蜜是触能起身识。甘淡是味能起舌识。现在之华未来之果。种种法尘能起意识。是为境界风起心海识浪也
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
海水起海浪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此二喻。政谓八识心与六识和合俱生非异非不异。而云七识者。以意根意识兼五识身而言。非谓第七识。日月海水喻本。光明波浪喻末也
譬如海水变 种种波浪转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谓彼藏识处 种种诸识转
谓以彼意识 思惟诸相义
不坏相有八 无相亦无相
譬如海波浪 是则无差别
诸识心如是 异亦不可得
此依上海浪之喻复开为二义。初喻言异据入楞伽。多此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二句。盖此本喻八识转生诸识如海水变起诸波浪。言以彼意识思惟诸相者。以意识思惟六尘等相故曰异也。次喻言不异。偈云不坏相有八者。谓八识无坏相也。无相亦无相者。谓八识本无相可见。诸识同依藏识。亦无相可见。如海浪虽异同一湿性则无差别。诸识唯心亦不可得故曰异亦等也
心名采集业 意名广采集
诸识识所识 现等境说五
释论云。心意识三一法异名。对数名心能生为意分别为识。又云。前起为心次起为意后了别为识。言心名采集业者。根尘相对一念心起。而生取着成善恶业。意名广采集者由前心转入意根。起贪嗔痴广造诸业。诸识识所识者。谓第六识分别前之五识所受五尘。故云。现等境说五。五即五识也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
青赤诸色像 众生发诸识
如浪种种法 云何惟愿说
上云青赤等尘。发生五识如海波浪皆非一异。又云。心能积集业等。故致斯问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诸杂色 波浪悉无有
采集业说心 开悟诸凡夫
上二句颂法喻皆空。下颂心意采集成业。要令凡夫知造业之由而悟本性也
彼业悉无有 自心所摄离
所摄无所摄 与彼波浪同
此颂明所造之业及能造之心悉皆空寂亦同波浪。摄即取也
受用建立身 是众生现识
于彼现诸业 譬如水波浪
此颂明众生依正二报及所作业。皆自心妄现如水起波。然达妄即真如波即是水。同一湿性焉有差别之相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大海波浪性 鼓跃可分别
藏与业如是 何故不觉知
此问言法喻是同。何故众生有知不知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无智慧 藏识知巨海
业相犹波浪 位彼譬类通
凡夫无智不能觉知。藏识如海而常住。业相似浪而转生。举喻引类令彼通解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日出光等照 下中上众生
如来照世间 为愚说真实
已分部诸法 何故不说实
此之问意。正由请说法身境界。当为说实。而如来但说藏识如海等诸部法相。是故设喻以问。既分诸部。何不说实也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若说真实者 彼心无真实
譬如海波浪 镜中像及梦
一切俱时现 心境界亦然
如来之意正欲说实。而未说者机未熟耳。故云彼心无真实。由无真实故。如来说藏识转生诸识。如海起浪及镜中之像梦中之事。虽一时俱现皆非真实故。曰心境界亦然也
境界不具故 次第业转生
识者识所识 意者意谓然
五则以显现 无有定次第
此明外尘境界非心本具但随业转生。六识分别五识所取外尘故。云识所识也。意根对法尘。而起意识亦复然矣。五识随五尘而显现。岂定有次第而生耶
譬如工画师 及与画弟子
布彩图众形 我说亦如是
彩色本无文 非笔亦非素
为悦众生故 绮错绘众像
此喻正显言说文字无实之义。如来随机说法。如画师之随形图像。然图像虽由彩色笔素而成。其实则非彩色笔素。但为取悦众情假之以绘诸像也
言说别施行 真实离名字
分别应初业 修行示真实
真实自悟处 觉想所觉离
此为佛子说
言说别施行等者。谓对机施设言教。非实在于言教。以其真实本离名字。所以分别者为应初业。初业谓初发心人也。若有真实心者。则示真实之法。令其修行及其悟真实之处。则能觉所觉俱遣况言说乎
愚者广分别 种种皆如幻
虽现无真实 如是种种说
随事别施设 所说非所应
于彼为非说
此再释应初业句。虽为愚者广以言教种种分别。其实非真亦犹幻师现出诸相皆非真实。故种种言说随机方便施设耳。言所说非所应者。谓小乘之人。为说真实之法则非所宜。彼翻以为非说。所谓说法不投机。翻成大妄语是也
彼彼诸病人 良医随处方
如来为众生 随心应量说
妄想非境界 声闻亦非分
哀悯者所说 自觉之境界
良医随病授药不同。以况如来应量说法有异。然如来所说自觉真实境界。非外道小乘境界也。妄想即外道。入楞伽云。外道非境界。声闻亦复然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7】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