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一 ▪第5页
宋求那跋多羅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識。則有意識與之俱緣。故曰即彼五識身俱。然彼五識因五塵差別分段之相。而生知覺。意識因者。言五識是六識之因也
彼身轉彼不作是念。我展轉相因。自心現妄想計著轉。而彼各各壞相俱轉。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謂彼轉 彼身轉者。謂彼五識轉生六識。而識亦不自謂展轉相因而生。皆由自心所現妄計前境。境有生滅轉亦隨之。或以彼境有變壞之相。識亦俱轉。又以彼識分別諸境而識轉。故曰謂彼轉也
如修行者入禅叁昧。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禅正受。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 此既二乘入滅盡定。以例微細藏識不滅之義。蓋二乘之人。入此定不能知是識轉。自謂我因滅諸識而入正受。而實未嘗滅也。不滅者。以識之習氣種子依藏識故也。彼滅盡定。但伏六識不取塵境以爲滅耳。攝受不具者。即不取塵境也
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叁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決了 此言藏識微細行相唯有諸佛及登地菩薩能知究竟邊際。一切二乘外道所得叁昧之力。皆不能知
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別決斷句義。最勝無邊善根成熟。離自心現妄想虛僞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無量刹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叁昧諸善知識。佛子眷屬彼心意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想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諸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余地相者。蓋言修習如實行者。以智慧力善巧方便分別諸地相也。決斷句義者。即善達諸句義也。善根成熟者。謂于無邊佛所。廣集善根而最勝也。離自心現妄想虛僞者。謂不妄分別。自心所現能知之耳。山林乃修行之處。下中上修根器不等。悉皆能見自心妄想流注。所以無量刹土諸佛爲之灌頂。乃得自在神通叁昧。衆所知識。是諸菩薩眷屬。心意意識所行境界無不知之。則能超越業愛無明生死大海故誡修者。應當親近如實修學。此段經文詞義隱晦。舊注多有不同。今依唐譯顯白處。釋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冥壑 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青赤種種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生華果
初八句頌上猶如猛風吹大海水也。青赤色等。此該六塵追頌上外境界風飄蕩心海也。青赤是色能起眼識。珂佩是聲能起耳識。檀乳是香能起鼻識。木羅石蜜是觸能起身識。甘淡是味能起舌識。現在之華未來之果。種種法塵能起意識。是爲境界風起心海識浪也
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
海水起海浪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此二喻。政謂八識心與六識和合俱生非異非不異。而雲七識者。以意根意識兼五識身而言。非謂第七識。日月海水喻本。光明波浪喻末也
譬如海水變 種種波浪轉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 種種諸識轉
謂以彼意識 思惟諸相義
不壞相有八 無相亦無相
譬如海波浪 是則無差別
諸識心如是 異亦不可得
此依上海浪之喻複開爲二義。初喻言異據入楞伽。多此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二句。蓋此本喻八識轉生諸識如海水變起諸波浪。言以彼意識思惟諸相者。以意識思惟六塵等相故曰異也。次喻言不異。偈雲不壞相有八者。謂八識無壞相也。無相亦無相者。謂八識本無相可見。諸識同依藏識。亦無相可見。如海浪雖異同一濕性則無差別。諸識唯心亦不可得故曰異亦等也
心名采集業 意名廣采集
諸識識所識 現等境說五
釋論雲。心意識叁一法異名。對數名心能生爲意分別爲識。又雲。前起爲心次起爲意後了別爲識。言心名采集業者。根塵相對一念心起。而生取著成善惡業。意名廣采集者由前心轉入意根。起貪嗔癡廣造諸業。諸識識所識者。謂第六識分別前之五識所受五塵。故雲。現等境說五。五即五識也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
青赤諸色像 衆生發諸識
如浪種種法 雲何惟願說
上雲青赤等塵。發生五識如海波浪皆非一異。又雲。心能積集業等。故致斯問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諸雜色 波浪悉無有
采集業說心 開悟諸凡夫
上二句頌法喻皆空。下頌心意采集成業。要令凡夫知造業之由而悟本性也
彼業悉無有 自心所攝離
所攝無所攝 與彼波浪同
此頌明所造之業及能造之心悉皆空寂亦同波浪。攝即取也
受用建立身 是衆生現識
于彼現諸業 譬如水波浪
此頌明衆生依正二報及所作業。皆自心妄現如水起波。然達妄即真如波即是水。同一濕性焉有差別之相
爾時大慧菩薩複說偈言
大海波浪性 鼓躍可分別
藏與業如是 何故不覺知
此問言法喻是同。何故衆生有知不知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無智慧 藏識知巨海
業相猶波浪 位彼譬類通
凡夫無智不能覺知。藏識如海而常住。業相似浪而轉生。舉喻引類令彼通解
爾時大慧菩薩複說偈言
日出光等照 下中上衆生
如來照世間 爲愚說真實
已分部諸法 何故不說實
此之問意。正由請說法身境界。當爲說實。而如來但說藏識如海等諸部法相。是故設喻以問。既分諸部。何不說實也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說真實者 彼心無真實
譬如海波浪 鏡中像及夢
一切俱時現 心境界亦然
如來之意正欲說實。而未說者機未熟耳。故雲彼心無真實。由無真實故。如來說藏識轉生諸識。如海起浪及鏡中之像夢中之事。雖一時俱現皆非真實故。曰心境界亦然也
境界不具故 次第業轉生
識者識所識 意者意謂然
五則以顯現 無有定次第
此明外塵境界非心本具但隨業轉生。六識分別五識所取外塵故。雲識所識也。意根對法塵。而起意識亦複然矣。五識隨五塵而顯現。豈定有次第而生耶
譬如工畫師 及與畫弟子
布彩圖衆形 我說亦如是
彩色本無文 非筆亦非素
爲悅衆生故 绮錯繪衆像
此喻正顯言說文字無實之義。如來隨機說法。如畫師之隨形圖像。然圖像雖由彩色筆素而成。其實則非彩色筆素。但爲取悅衆情假之以繪諸像也
言說別施行 真實離名字
分別應初業 修行示真實
真實自悟處 覺想所覺離
此爲佛子說
言說別施行等者。謂對機施設言教。非實在于言教。以其真實本離名字。所以分別者爲應初業。初業謂初發心人也。若有真實心者。則示真實之法。令其修行及其悟真實之處。則能覺所覺俱遣況言說乎
愚者廣分別 種種皆如幻
雖現無真實 如是種種說
隨事別施設 所說非所應
于彼爲非說
此再釋應初業句。雖爲愚者廣以言教種種分別。其實非真亦猶幻師現出諸相皆非真實。故種種言說隨機方便施設耳。言所說非所應者。謂小乘之人。爲說真實之法則非所宜。彼翻以爲非說。所謂說法不投機。翻成大妄語是也
彼彼諸病人 良醫隨處方
如來爲衆生 隨心應量說
妄想非境界 聲聞亦非分
哀憫者所說 自覺之境界
良醫隨病授藥不同。以況如來應量說法有異。然如來所說自覺真實境界。非外道小乘境界也。妄想即外道。入楞伽雲。外道非境界。聲聞亦複然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7】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