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

「經疏部」經文1789卷39頁碼:P0343
明 宗泐 如[王*巳]同注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二

  宋求那跋多羅奉 诏譯

  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

  演福講寺住持(臣)僧(如[王*巳])奉 诏同注

  複次大慧。若菩薩摩诃薩。欲知自心現量攝受及攝受者妄想境界。當離群聚習俗睡眠。初中後夜常自覺悟修行方便。當離惡見經論言說及諸聲聞緣覺乘相。當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前 明真實固非外道小乘境界。然而心之本具法門。若能修習何憂不就。故茲結勸。現量塵境無不出于自心。迷而不覺妄想取著。言攝受者能取也。及攝受者所取也。欲了虛妄而顯真實。當獨處遠俗離諸昏散于初中後夜覺悟。所謂修行方便法門。然惡見經論是外道之本。小乘空相是聲聞緣覺之病。若解遠離則能通達自心所現妄想之相。而造夫真實之境矣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聖智叁相。當勤修學。何等爲聖智叁相當勤修學。所謂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驢心智慧相。得最勝子第八之地。則于彼上叁相修生。大慧。無所有相者。謂聲聞緣覺及外道相。彼修習生。大慧。自願處相者。謂諸先佛自願處修生。大慧。自覺聖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得如幻叁昧身。諸佛地處進趣行生。大慧。是名聖智叁相。若成就此聖智叁相者。能到自覺聖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聖智叁相。當勤修學 上言法身境界是如來究竟之地。修行之人欲到此地非智莫進。是故建立智慧之相。爲修學者之所依住。若不進功何由成就。故誡勸雲。于上聖智叁相當勤修學。又恐大慧未達叁相。複征而釋之。然此叁相二乘所不能行。故喻如跛驢。最勝子者。即第八地菩薩。不共二乘故雲能舍。良以此經雖是大乘。亦兼通教也。言修生者。謂修行而生聖智也。無所有相者。無二乘外道之相也。自願處相者。諸佛從本立願修行也。聖智究竟相者。自證中道智相也。中道離空有二邊之相。故雲無所計著也。叁昧身即報身也。諸地處等者。謂化身遍諸佛刹。示進修趣果故雲行生。結勸同行者可知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知大菩薩衆心之所念名聖智事分別自性經。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聖智事分別自性經百八句分別所依 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皆是此經所說聖智之事。諸菩薩已聞說八識竟。念欲聞叁自性法。是故大慧爲再請。但言自性經者。舉總而攝別。言百八句分別所依者。謂百八句以分別自性。爲所依也

  如來應供等正覺。依此分別說菩薩摩诃薩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別說妄想自性故。則能善知。周遍觀察人法無我。淨除妄想照明諸地。超越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諸禅定樂。觀察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畢定舍離五法自性諸佛如來法身智慧善自莊嚴。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宮乃至色究竟天宮。逮得如來常住法身 如來闵諸菩薩于生法自共相執。爲說妄計自性差別義門。知是義已周遍觀察。則離人法二我之執。執既離已乃入諸地。所以度越凡小禅定。優入如來不思議境。其五法叁自性之妄執。不離而離也。法身智慧莊嚴者。自行之果圓也。起幻境界者。現土化他也。至于一切佛刹天宮。凡有衆生可受化者。無不于中示現受生成等正覺。兜率陀者此雲知足。謂于五欲知止足也

  佛告大慧。有一種外道。作無所有妄想計著。覺知因盡兔無角想。如兔無角一切法亦複如是。大慧。複有余外道。見種求那極微陀羅骠形處橫法各各差別。見已計著無兔角橫法。作牛有角想 外道之見無出二種。一者計無。見一切法隨因而盡更無有因如兔無角。諸法亦爾。此斷見也。二者計有。見大種依微塵而生。大種者四大種也。求那翻依。陀羅骠翻塵。于塵等諸物形量處。橫計差別作牛有角想。此常見也

  大慧。彼墮二見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長。身受用見立妄想根量。大慧。一切法性亦複如是。離有無不應作想。大慧。若複離有無。而作兔無角想。是名邪想。彼應待觀故兔無角。不應作想。乃至微塵分別自性。悉不可得。大慧。聖境界離。不應作牛有角想 彼外道之起有無二見。因不了諸法唯心。但于自心境界增長妄想分別。至于世間資身之具。無非妄想心量。根猶心也。若能達此心量所現境界皆是虛妄。其有無二見則可泯矣。複告大慧。非但心法本空。一切諸法之性。亦本離有無之相。不應妄計。又複若謂有無俱離。作兔無角想。亦是邪計。言待觀者。待謂待對。謂牛角之有觀兔角之無。亦非真空。故雲不應作想。至于微塵自性求其體相皆不可得。良以聖智境界。本離彼見。是故于此不應分別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得無妄想者。見不生相已。隨彼思量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耶 既斥外道有無皆非正因故。又問雲。今正教得無妄想者。唯見不生相而已。與彼外道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者何異耶

  佛告大慧。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離異不異故。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角 答先正揀非。言非觀察等者。蓋了妄想無自性爲無。不同彼分別對有言無。蓋彼以分別妄想爲生法之因。如因角有無而起分別故。雲以依角生妄想。言離異不異者。異謂依角而起有無分別。不異謂角無分別。離此見故。故雲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角也

  大慧。若複妄想異角者。則不應角生。若不異者。則因彼故。乃至微塵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異角故彼亦非性。二俱無性者。何法何故而言無耶。大慧。若無故無角。觀有故言兔無角者。不應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說有無。二俱不成 此複妄想異角等者。再釋上義。若謂分別與角異者。則角非所依之因。若不異者。因彼而起分別。若分析至于微塵。悉不可得者。則有角無角二見俱泯故。曰不異角故。彼亦非性。非性者非實性也。若有無二法俱無性者。指何法而言無耶。言無故無角者。謂異于有角。而言無角者。決無是理。故雲不應作想。言不正因者。謂不得正因論有無者。皆無實義故雲二俱不成也

  大慧。複有余外道見。計著色空事形處橫法。不能善知虛空分齊。言色離虛空。起分齊見妄想 重舉外計色空之義。以辯其非因。如入楞伽雲。複有外道見色形狀虛空分齊而生執著。言色異虛空。起于分別

  大慧。虛空是色隨入色種。大慧。色是虛空持所持處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別當知。大慧。四大種生時自相各別。亦不住虛空。非彼無虛空 上言不善分別色空。此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持所持處者。謂色爲虛空所持。于所持處建立諸色則空外無色互爲能所。雲何而言離虛空起分齊見也。言性色空事者。謂性色性空之事。當如是分別也。入楞伽雲。色空分齊應如是知。四大種者。地水火風也。此四大生時。堅濕暖動自相各別。雖不住于虛空。未嘗離于虛空。故雲非彼無虛空也

  如是大慧。觀牛有角故。兔無角。大慧。又牛角者。析爲微塵。又分別微塵刹那不住。彼何所觀故而言無耶。若言觀余物者。彼法亦然 觀牛有角等者。是對牛角之有。言兔角之無也。此牛角析爲微塵。又分分析之至于鄰虛。如是則覺無覺相。求刹那住相亦不可得。刹那者微細念也。彼外道計無者。對牛角之有而言。牛角求之既無微塵可得。不知對何物而言無耶。入楞伽雲。若待余物彼亦如是待即對也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诃薩言。當離兔角牛角虛空形色異見妄想。汝等諸菩薩摩诃薩當思惟自心現妄想隨入爲一切刹土最勝子以自心現方便而教授之 此結勸離二種見。又曰。當思惟自心現妄想。欲知妄想有無之實。但當返觀自心是果有耶果無耶。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思之自得。亦當以此教導于他。故曰隨入一切刹土。最勝子猶佛子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色等及心無  色等長養心

  身受用安立  識藏現衆生

  心意及與識  自性法有五

  無我二種淨  廣說者所說

  長短有無等  展轉互相生

  以無故成有  以有故成無

  微塵分別事  不起色妄想

  心量安立處  惡見所不樂

  覺想非境界  聲聞亦複然

  救世之所說  自覺之境界

  色等及心無者。頌上妄想自性不出色等外塵及內識。心以理言之本無所有。此一無字斷妄利刀莫過乎此。承當得去何想不除。但凡夫不了而起妄想。反取以長養自心。故身受用等物由之建立。自本而言藏識所現。故心意識次第而生。自性法有五者。約叁自性。立名相等五法及二無我也。廣說等者。頌上有無妄想及觀待等皆非正因也。微塵分別事不起色等。頌上析角無角邪計妄想也。心量安立處者。頌上思惟自心離有無計。即第一義安立之處。非外道小乘惡見覺想所樂境界。乃佛所說自覺境界也

  爾時大慧菩薩爲淨除自心現流故。複請如來白佛言。世尊。雲何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爲頓爲漸耶 自心現流者。謂八識自心現行流注煩惱。亦謂之自心現過患習氣。大慧。爲此請淨除之法。爲頓耶爲漸耶

  佛告大慧。漸淨非頓。如庵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淨非頓。譬如陶家造作諸器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淨非頓。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淨非頓。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伎術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成非頓。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頓現無相無有所有清淨境界。如日月輪頓照顯示一切色像。如來爲離自心現習氣過患。衆生亦複如是。頓爲顯示不思議智最勝境界。譬如藏識頓分別知自心現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諸依佛亦複如是。頓熟衆生所處境界。以修行者安處于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覺聖趣亦複如是。彼于法相。有性無性惡見妄想照令除滅 此段示漸頓淨相。佛告大慧下示漸淨相。文凡四喻。有法有喻有合文皆可見。譬如明鏡下示頓淨相。亦有四喻。初無相色像者。爲即明之像。像體本空。以喻法中無相境界本無所有。故雲無有所有藏識喻雲。頓分別知者。非藏識分別。乃分別藏識所現境…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