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经》二 ▪第3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之六识。执从神我邪因等生不说眼等诸识。从色等因缘生。唯计作者为生因故。故名外道
作者是何彼计胜性丈夫自在时及微尘为能作者 胜性亦云胜妙。是生梵天之天主也。丈夫即我之别名。自在谓大自在天。及计时节微尘等为能作者。更余异计。如下广说
复次大慧有七种自性(至)缘自性成自性 自下重明染净二缘真妄识体。此七自性。成上妄识生灭身也。谓烦恼体性。能集善恶等业。故名烦恼为集自性。既有集因。必有未来苦果性。故言性自性。既有苦果。必有形相。故言相自性。既有形相。即从四大种生。故言大种自性。既有四大。即从因缘所成。故言因自性。缘自性。成自性。然妄无别体。随所执得名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至)如来自证智所行 第一义谛道理无二。为人不同证有优劣。此七成上真识不生不灭法身也。所行。一本作境界。即所行境界也。谓发心菩萨。缘第一义法性如来藏心。故名心所行胜解行地菩萨等。各起十种智慧。缘于真如。故名智所行初地菩萨。正证真如。见二种无我。故名二见所行。八地菩萨起二乘。超七地。故名超二见所行。十地超九地。九地名一子地。后二所行即佛地也
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至)法自性第一义心 此七种第一义。是三世诸佛所证第一义法性。如来藏心。非缘虑妄识也
以此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最上法 自下明真心之德用也。以有此第一义心。故能成就如来法身。及世出世间。最上菩提涅槃净妙等一切诸法。若无此心。则不能成
以圣慧眼入自共相种种安立不与外道恶见共 言以圣慧眼。入一切法自相共相种种安立。唯是一心。其所安立悉令悟。入佛之知见。不与外道恶见同。又云此七种第一义心。是圣人慧眼所见。建立七种不同为自相。共成法身为共相余义如上说
大慧云何为外道恶见(至)见有见无而起言说 此征释恶见。谓彼外道等。不知境界一切诸法。皆是自心分别所现。于自性第一义说为有无
大慧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至)及无知爱业缘 佛说若了自心所现境界。如幻不实。则一切妄想等悉灭也。言三有苦者果也。无知谓无明也。爱谓烦恼也。业谓有漏善恶等业也。是三皆因也。故论云。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唯一真心矣
大慧有诸沙门婆罗门(至)依缘生住有已即灭 言起邪见人。不越在家出家二众也。亦二乘外道二众也。非有者谓计虚空自然为因也。及有者。谓计微尘世性自在天等为因也。即是计无因邪因为能生因也。于正因果外。计显现诸物。依时而住。皆外道所计也。或计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依因缘生住。无常变异。生已即灭。不了常住真心。即二乘所计也。皆迷自心所现耳
大慧彼于若相续若作用(至)不见根本故 此牒破也。言若相续者。即总牒其因果不断也。若作用者。即牒其生灭之间暂有用也。若诸有。若阴界入灭名涅槃。若趣向涅槃名道。若有漏诸业。若修道所得名果。若冥初等二十五谛。上皆牒计也。言是破坏断灭论者。破计也。谓外道无种生。即是破坏因果也。又言从有种生。生已灭。名断灭论也。言何以故等者。征结也。谓上妄计即体非有故云不得现法故。何独现计本无。穷其初因亦不可得。故云不见根本故
大慧譬如瓶破不作瓶事又如燋种不能生芽 次引喻明。言如瓶已破。不作瓶用事。以譬无种则无法。不作阴界入因事。又如虽有燋种不作芽事。以譬虽有自在天等为种。不能作阴界入相续生因事
此亦如是若阴界处法(至)但是自心心虚妄所见 后言法合也。以上二因不成故。即无阴界入性可灭。今外道说有阴界入性。言三世中灭得涅槃者。是自心妄想也。彼阴界入无相续生。以有种无种不成因故故言但是自心虚妄所见
复次大慧若本无有识(至)而作事业悉空无益 言重复次于前文。破转计也。谓彼转计所生。与无种有种三缘和合而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然龟本无毛。沙本无油。合亦不生。三缘体空。如何生果。汝宗则坏。违决定义者。喻斥不成。故言宗坏。以违汝决定能生之义。又于一相中妄计。三缘。违我大乘决定之义。所作事业悉空无益者。事即是果。业乃是因。言因果事业。并唯妄说都无实义
大慧三合为缘是因果性(至)熏习余气作如是说 此牒示其过也。谓彼外道以三合为缘。是因果性。可说为有成三世法。此即邪谬相承。及自恶见作是说耳
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至)妄称一切智说 言凡夫外道。为恶见迷醉所噬。不能自知愚痴无智。妄称一切智说。外道指六师为一切智人。二乘执权智为实智也
大慧复有沙门婆罗门(至)如是思惟恒住不舍 自下言正见人。观一切法皆无自性。如幻梦等。不离自心。无能所取及生住灭。如是观察无有间断。是名正观
大慧此菩萨摩诃萨(至)转依次第成如来身 此菩萨摩诃萨者。即上正见沙门婆罗门也。行无相道者。谓万行齐修三轮体寂也。渐升诸地者。谓初登欢喜地。乃至第七远行地也。证无生法者。谓得无功用道登第八不动地也。入金刚喻三昧者。谓初地菩萨创得无分别智。断异生性障。二地至十地菩萨如实修行。渐断诸障增胜功德。第十一地等觉菩萨金刚喻定顿断俱生二障种子也。转依次第成如来身者。即等觉后念解脱道断二障习气。即得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果也。一谓转染得净。二谓转迷得悟。又菩提名生得。二障障不生。今断障得生。涅槃名显得。本性清净客尘翳故。今断而彼显。转依位别通有六种。故云转依次第成如来身也。余义如文可以意得
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于自悉檀应善修学 言但住心量观察三有。又云令达唯心渐入诸地者。谓此一心法门。是凡圣之本。迷之堕世间生死。悟之证出世菩提。故先圣曰。世间不越三科。出世不过二果。二果者即如上释成如来身二转依果也。三科者。即此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诸妄心法也。故云欲得佛身。应当远离。乃至观察令达唯心。于自心宗劝善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藏识海浪法身境界 大慧于此。虽通请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意欲如来且成前问。是故结请但云。顺诸佛说藏识海浪法身境界也。言称真实义诸佛教心者。拣非虚妄心识也。凡言心者。略示名体通有四种。梵音各别翻译亦殊。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是色身中五藏心也。如此方黄庭经五藏论中说。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此八各有心数。亦云心所。于中或无记。或通善染之殊。诸经论中自心所。法总名心也。谓善心恶心等。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是根本第八识也。积集诸法种子起现行故。四干栗陀耶。此云贞实心。亦云坚实心。此是真实心也。然第八识无别自体。但是真心。以不觉故。与诸妄想而有和合不和合义。和合义者能含染净目为藏识。不和合者体常不变。目为真如。即此离所行相称真实义诸佛教心也。虽然四种体同。迷悟真妄义别。如取真金。须明识瓦砾及以伪宝但尽除之纵不识金。金体自现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至)诸色相故 佛言有四因缘眼识转。转生也。一谓不觉外尘是自心现而执取故。二谓无始已来取着于色妄想熏习不断故。三谓识本性。如是故。识以了别为自性故。四谓乐欲见诸色相故
大慧以此四缘(至)犹如猛风吹大海水 言以此四缘。令心水流生转识浪。如眼识既尔。余诸识亦如是。于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等诸转识或顿生。譬如明镜现众色像。无有前后或渐生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前波起后波随。言微尘毛孔者。即色尘身根也
心海亦尔境界风吹起诸识浪相续不绝 言外尘风击如来藏心海。起诸识浪。造业感报生死不绝。亦如之
大慧因所作相非一非异(至)差别境相有意识生 此明诸识展转互为因也。言因所作相非一非异者。因即第八如来藏识也。所作相谓七转识从第八所生也。非一者诸识行相不同也。非异者同皆缘起无自性也。言业与生相相系深缚者。谓第八识变起根身器界名为生相。六七二识无明覆故。由此执为实我实法第六意识引起前五造引满业。感诸异报生死不绝。故云业与生相。相系深缚。是皆不了色等诸尘自心妄现。故五识身转也。大慧。眼等五识与五尘俱时。或因了别色等差别境相而意识生也。是故当知根身尘境一切诸法。皆是众生自心妄识互为因果之所现也。故伽陀云。诸法于藏识。识于法亦尔。更互为因相。亦互为果相
然彼诸识不作是念(至)无差别相各了自境 彼诸识等各了自境者。此明八识俱能了别自分境故。不知唯是自心妄现也。谓色是眼识境。乃至赖耶见分是第七识境。根身种子器界是藏识境。然此八识。离如来藏无别自体。以众生不知故。执为八识之名。诸佛证得故。能成四智之用。若昧之则八识起执藏之号。七识。得染污之名。六识起遍计之情。五识徇根尘之相。若了之赖耶成圆镜之体。持功德之门。末那为平等之原。一自他之性第六起观察之妙。转正法之轮。五识兴所作之功。垂应化之迹斯则一心匪动。识智自分。不转其体但转其名。不分其理而分其事
大慧诸修行者入于三昧(至)名为识灭 上明诸识展转为因。各了自境。妄想流注。欲转诸识。成智用者。以根本藏识微细难知。故举二乘修劣三昧。不知诸识习气种子。依藏识不灭。自谓我灭诸识入于三昧而实未也。但伏。六识不取尘境。彼将为灭
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至)定慧之力皆不能知 此显有能知者。谓如是诸识所依藏识行相微细。唯佛究竟知其边际。及住地菩萨方能分知。其余声闻独觉外道修行。而得三昧智慧。悉不能了
唯有修行如实行者(至)自心所见能知之耳 言能知难知之。所以也。以智慧力了诸地相善达句义者。有了因也。无边佛所广集善根者。有缘因也。本有正因由是现前。自然明见妄习流注。故云能知
大慧诸修行人宴处山林(至)如实修行大善知识 下中上修言随人分量也。分别流注即上二种生住灭也。余义如文。皆当亲。近善知识者。如马鸣曰。诸佛法者有因有缘。因缘…
《注大乘入楞伽经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