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注大乘入楞伽经》

「经疏部」经文1791卷39页码:P0433
宋 宝臣述

  《注大乘入楞伽经》七 ▪第3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世如来及诸菩萨。其实未尝说答一字。诸法性相离故。亦非不随真实义故。假分别说以显耳

  大慧若不说者教法则断(至)非为成立圣自证处 上如来欲令众生知义故。假作言说。以显愚夫计着言说。不得真实义也。众生闻此。念言如来何故不直说真实义。而作言说。令众生计着。不得真实。义何也。为除此疑故。明不得直说真实不生不灭法。令众生起疑断灭无三乘等空见过也。正得方便假文字说。若不假方便说者。教法则坏。无三乘圣人。谁说为谁。是故菩萨当莫著文字随宜说法。明方便言教。是诸如来随众生心欲解不同而为开演。令达诸法唯心所现。舍内外分别。转灭妄识。不是成立如来自觉圣智所证处也

  大慧菩萨摩诃萨应随于义(至)不能令人心得悟解 此示菩萨。应依实义莫随言说。若依文字者。损坏自他不得明悟

  若能善知一切法相(至)若不断佛种则得胜妙处 言能知实义者。有如上广大利益也。胜妙处者。即是自觉圣智所证处耳

  大慧菩萨摩诃萨生胜妙处(至)真实之法离文字故 明最后身菩萨得胜妙处已。出障圆明。能尽未来。以十自在力。化有情类。令悟真实。离文字故。不应如上起执着也。言十自在者。所谓初命自在。以于寿命修短应物故。心财业生愿信如智法等。亦复如是。具如华严所明

  大慧譬如有人以指指物(至)莫着言说如观指端 愚夫计着言说之指。不得实义故。有此二喻。先喻执诠忘义。次喻应证义舍诠。各有法合如文具明。是故结劝宜修方便。故华严云。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恶。当于佛法中。勇猛常精进。莫徒执名教。如观指端无异

  大慧实义者微妙寂静(至)著文字者宜速舍离 此明由悟真实义故。离诸妄想散乱而得涅槃也。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多闻者谓善思修随顺于义。非独善言说也。不令自他堕外道恶见名曰多闻。是故欲求实义者当亲近。与义相违者慎勿近之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及非数灭不生不灭 因上佛言为愚夫故。不得直说真实不生不灭义。犹如婴儿不应食生。故复问言如来所说不生不灭非有奇时。何以故。一切外道亦说作者不生不灭。与佛世尊说三无为法不生不灭无有异也

  外道亦说作者因缘(至)与外道说无有差别 上言佛与外道同说不生不灭法。此又言同说因缘生诸世间。故亦无有异

  外道说言微尘胜妙(至)若有若无皆不可得 此出外道不生灭义九物体也。一时。二方。三虚空。四微尘。五四大种。六大梵天。七胜妙天。八大自在天。九众生主。即神我也。谓诸外道计此九物不生不灭。能与生死诸法作因。通名作者。与佛大乘说一切法本非生灭。若有若无悉不可得亦无异

  世尊大种不坏以其自相(至)如向所说是则应有 于九物中。举一大种结难如来以例余也。言四大种亦不灭坏。周流七趣。自性常住。不生不灭。如来分别所说诸法。虽稍异之。其实无非外道已说。若有不同愿说所以。如无别义。一切外道即是如来。世尊常说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无有是处。如向所说是则应有。以其所说与如来无异也

  佛言大慧我之所说(至)一切诸法非有非无 言如来所说不生灭义。不与外道同也。故不生无常生灭论。外道计执一切诸法有实性相。得不生不灭。如来不堕有无品故。凡所说法。离有无生灭也。云何离有无。如幻梦色正在梦时。不得言无也。然彼色相非实有故。不得言有也。能所见取皆不可得。故说诸法不生不灭。离有离无

  若觉唯是自心所见(至)是凡愚事非贤圣耳 能觉唯是自心现量。安住法身真实自性。无妄分别。世间所作生死事业。皆寂静故。妄想作事。非圣人也

  大慧妄心分别不实境界(至)起生灭见非诸圣人 此引小儿见乾闼婆城。及幻化人商贾出入。心谓实有。愚人妄起生灭不生灭法。为有为无。亦复如是。其实幻人不出不入。诸法亦尔。离生离灭。凡夫妄想起诸异见。非圣贤也

  言虚妄者不如法性(至)不生不灭则是涅槃 言如来所说真实法性而有奇特也。妄想者不如实义以悟法性故。起种种诸颠倒见。执一切法有实性相。不见本来寂静义故。不能离妄分别也。是故无相见者。与涅槃为因故胜。不同相见。计得不生不灭者是受生因。达无性相。无有妄想生住异灭。寂静妙常。则涅槃也

  大慧言涅槃者见如实处(至)尔时世尊重说颂言为除有生执成立无生义(至)云何为我说 此言无生无因者。谓非如外道。妄计作者。而为能生诸法因也。故楞严经云。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离诸和合缘智慧不能见以是故我说空无生无性 离诸妄缘无能见者。是故说空无生无性

  一一缘和合虽现而非有(至)世事皆如是 妄缘合成。本无自性。虽现可见而非实有。故论问云。若一切法皆非实有。如何现前分明可见。答云镜像水月。乾闼婆城。梦境幻事。第二月等。分明可见。岂有实耶。唯识亦云。现见如梦中。见所见不俱。见时不分别。云何言现见。野马即阳焰游气

  折伏有因论申述无生旨(至)外道咸惊怖 言外道闻说无因无生。即作断灭怖畏

  尔时大慧以偈问曰云何何所因复以何故生于何处和合而作无因论 言云何者。曾有大士语外道言。汝生法云何生。为从有因生。为从无因生。答言从有因生也。言何所因者。谓既从有因生。即问何所因。答言从微尘世性。四大种等因生也。言复以何故生者。谓又问彼大种等复以何故生。答言四大种等无因生也。言于何处和合。而作无因论者。谓若四大种等无因。无因则无法。无法则无处。无处则无和合。无和合则无生。何得立四大无因生诸世间论。大慧举此重请佛决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观察有为法非因非无因彼生灭论者所见从是灭 佛言应观有为一切诸法。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故说无生。以灭外道生灭戏论。问曰现见诸法有生有灭。云何言无耶。答云一切诸法缘起无性。故无生灭自体可得。生即无生。灭即无灭。如阳焰水。本自干尔。故金刚三昧经云。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灭诸生灭义。是义生非灭。如上九偈破外道计从邪因生。故说无生

  尔时大慧说偈问曰为无故不生为待于众缘为有名无义愿为我宣说 为无故无生耶。为待于众缘故无生耶。既有不生名。不应无此不生义。惟为分别说也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非无法不生亦非以待缘(至)此是无生相 如来答言悉皆非也。此是意生法身名作无生。外道二乘七地菩萨非其境界

  远离诸因缘无有能作者(至)我说是无生 离二性者。离内外二性也。余文可知

  外物有非有其心无所取(至)无生故说空 非如太虚断灭空等故说空。谓法身无生故说空。自此已上八行偈。说如来意生法身以为无生

  因缘共集会是故有生灭(至)俱非亦复然 若离妄缘。更有别法而谓因果一性异性。是诸外道凡愚妄想也。有无不生俱非四句。亦复如是

  唯除众缘会于中见生灭(至)生义不可得 凡夫不能了诸妄缘。是故长劫为之钩销。连环不断。故目因缘名钩锁也。若离妄缘无别生法

  我说唯钩锁生无故不生(至)别有于诸法 此末一偈。是牒外道救立生法是先有。要待因缘生。譬如暗中物是先有。要待灯照始得见。故言钩锁现若然。谓因缘现生法。亦如灯光现暗中物。佛言若如此论者。是则离因缘外。别更有生法也

  无生则无性体性如虚空(至)是则无生忍 言无彼刹那生住异灭四相生故。可谓无生。此则名为无生法忍

  一切诸世间无非是钩锁(至)此则非教理 此言无明与爱业者。于十二有支因缘中。略举其三也。若具言之。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此明三世妄因果法。谓过去有二支因。一无明。二行。现在有五支果。一识。二名色。三六入。四触。五受。现在有三支因。一爱。二取。三有。未来有二支果。一生。二老死。言一切众生。无始已来。皆为无明十二因缘。长劫钩锁。往来三界牢狱之中。无有出离。智者了悟修道断除。即得解脱。故云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即老死灭。当知灭妄因缘故须修道。问云何修道。答推求十二因缘根本乃是无明。因无明故起烦恼业。因业故起果报而有诸苦。皆因无明为根本。如人伐树。须先断其根。问无明何者是。答不觉心是。以不觉故妄起分别。心外见法。谓有谓无。谓是谓非。谓得谓失。受诸果报身心等苦皆由无明。我今欲断无明。先须自觉心源。随心所起一切妄想。皆从不觉心生。须知自心之性本无生灭。亦无来去。何以得知。一切妄念忽然而起。觉即不生。云何名觉。如贪嗔痴起时。还以自心观察推求此贪嗔痴有何形状。为青黄。为赤白。为未来。为过去。为现在。为在内外中间。推求贪嗔痴都无形状。若本来是有。今日觉时亦应可见。今觉既无。故知由不觉故忽然妄起。觉即不生。故觉是无明对治。此现在无明不得心。以无无明故。一切妄想烦恼不生。烦恼不生故业不生。故无过去二因。无二因故。现在五果不生。五果不生故。爱取有三因不生。现在三因无故。未来二果报不生。名断十二因缘钩锁。此十二因缘无处名为涅槃。此自觉圣智名为菩提。依此十二因缘观察修行者。通有三类。上智观者得佛菩提。中智观者得缘觉菩提。下智观者得声闻菩提。故肇论云。三乘观法无异。但心有大小为差矣

  生法若非有彼为谁因缘展转而相生此是因缘义 言生法若非实有。彼因缘与谁为因缘。此二句牒外道计也。以其展转相生故。正知有因缘义。无别有生性也

  坚湿暖动等凡愚所分别(至)清凉八支道 以人异故说异。非法性有异。以病别治殊。非真如有别。故言唯有一大乘。清凉八支道。八支道者。能生一乘果法之因也。一即八。八即一。圆融交映。无二无别。受一非余。是为偏见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注大乘入楞伽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3】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