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注大乘入楞伽經》

「經疏部」經文1791卷39頁碼:P0433
宋 寶臣述

  《注大乘入楞伽經》七 ▪第3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世如來及諸菩薩。其實未嘗說答一字。諸法性相離故。亦非不隨真實義故。假分別說以顯耳

  大慧若不說者教法則斷(至)非爲成立聖自證處 上如來欲令衆生知義故。假作言說。以顯愚夫計著言說。不得真實義也。衆生聞此。念言如來何故不直說真實義。而作言說。令衆生計著。不得真實。義何也。爲除此疑故。明不得直說真實不生不滅法。令衆生起疑斷滅無叁乘等空見過也。正得方便假文字說。若不假方便說者。教法則壞。無叁乘聖人。誰說爲誰。是故菩薩當莫著文字隨宜說法。明方便言教。是諸如來隨衆生心欲解不同而爲開演。令達諸法唯心所現。舍內外分別。轉滅妄識。不是成立如來自覺聖智所證處也

  大慧菩薩摩诃薩應隨于義(至)不能令人心得悟解 此示菩薩。應依實義莫隨言說。若依文字者。損壞自他不得明悟

  若能善知一切法相(至)若不斷佛種則得勝妙處 言能知實義者。有如上廣大利益也。勝妙處者。即是自覺聖智所證處耳

  大慧菩薩摩诃薩生勝妙處(至)真實之法離文字故 明最後身菩薩得勝妙處已。出障圓明。能盡未來。以十自在力。化有情類。令悟真實。離文字故。不應如上起執著也。言十自在者。所謂初命自在。以于壽命修短應物故。心財業生願信如智法等。亦複如是。具如華嚴所明

  大慧譬如有人以指指物(至)莫著言說如觀指端 愚夫計著言說之指。不得實義故。有此二喻。先喻執诠忘義。次喻應證義舍诠。各有法合如文具明。是故結勸宜修方便。故華嚴雲。若欲求除滅。無量諸過惡。當于佛法中。勇猛常精進。莫徒執名教。如觀指端無異

  大慧實義者微妙寂靜(至)著文字者宜速舍離 此明由悟真實義故。離諸妄想散亂而得涅槃也。真實義者從多聞者得。多聞者謂善思修隨順于義。非獨善言說也。不令自他墮外道惡見名曰多聞。是故欲求實義者當親近。與義相違者慎勿近之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至)及非數滅不生不滅 因上佛言爲愚夫故。不得直說真實不生不滅義。猶如嬰兒不應食生。故複問言如來所說不生不滅非有奇時。何以故。一切外道亦說作者不生不滅。與佛世尊說叁無爲法不生不滅無有異也

  外道亦說作者因緣(至)與外道說無有差別 上言佛與外道同說不生不滅法。此又言同說因緣生諸世間。故亦無有異

  外道說言微塵勝妙(至)若有若無皆不可得 此出外道不生滅義九物體也。一時。二方。叁虛空。四微塵。五四大種。六大梵天。七勝妙天。八大自在天。九衆生主。即神我也。謂諸外道計此九物不生不滅。能與生死諸法作因。通名作者。與佛大乘說一切法本非生滅。若有若無悉不可得亦無異

  世尊大種不壞以其自相(至)如向所說是則應有 于九物中。舉一大種結難如來以例余也。言四大種亦不滅壞。周流七趣。自性常住。不生不滅。如來分別所說諸法。雖稍異之。其實無非外道已說。若有不同願說所以。如無別義。一切外道即是如來。世尊常說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無有是處。如向所說是則應有。以其所說與如來無異也

  佛言大慧我之所說(至)一切諸法非有非無 言如來所說不生滅義。不與外道同也。故不生無常生滅論。外道計執一切諸法有實性相。得不生不滅。如來不墮有無品故。凡所說法。離有無生滅也。雲何離有無。如幻夢色正在夢時。不得言無也。然彼色相非實有故。不得言有也。能所見取皆不可得。故說諸法不生不滅。離有離無

  若覺唯是自心所見(至)是凡愚事非賢聖耳 能覺唯是自心現量。安住法身真實自性。無妄分別。世間所作生死事業。皆寂靜故。妄想作事。非聖人也

  大慧妄心分別不實境界(至)起生滅見非諸聖人 此引小兒見乾闼婆城。及幻化人商賈出入。心謂實有。愚人妄起生滅不生滅法。爲有爲無。亦複如是。其實幻人不出不入。諸法亦爾。離生離滅。凡夫妄想起諸異見。非聖賢也

  言虛妄者不如法性(至)不生不滅則是涅槃 言如來所說真實法性而有奇特也。妄想者不如實義以悟法性故。起種種諸顛倒見。執一切法有實性相。不見本來寂靜義故。不能離妄分別也。是故無相見者。與涅槃爲因故勝。不同相見。計得不生不滅者是受生因。達無性相。無有妄想生住異滅。寂靜妙常。則涅槃也

  大慧言涅槃者見如實處(至)爾時世尊重說頌言爲除有生執成立無生義(至)雲何爲我說 此言無生無因者。謂非如外道。妄計作者。而爲能生諸法因也。故楞嚴經雲。妄元無因。于妄想中。立因緣性。皆是衆生。妄心計度

  離諸和合緣智慧不能見以是故我說空無生無性 離諸妄緣無能見者。是故說空無生無性

  一一緣和合雖現而非有(至)世事皆如是 妄緣合成。本無自性。雖現可見而非實有。故論問雲。若一切法皆非實有。如何現前分明可見。答雲鏡像水月。乾闼婆城。夢境幻事。第二月等。分明可見。豈有實耶。唯識亦雲。現見如夢中。見所見不俱。見時不分別。雲何言現見。野馬即陽焰遊氣

  折伏有因論申述無生旨(至)外道鹹驚怖 言外道聞說無因無生。即作斷滅怖畏

  爾時大慧以偈問曰雲何何所因複以何故生于何處和合而作無因論 言雲何者。曾有大士語外道言。汝生法雲何生。爲從有因生。爲從無因生。答言從有因生也。言何所因者。謂既從有因生。即問何所因。答言從微塵世性。四大種等因生也。言複以何故生者。謂又問彼大種等複以何故生。答言四大種等無因生也。言于何處和合。而作無因論者。謂若四大種等無因。無因則無法。無法則無處。無處則無和合。無和合則無生。何得立四大無因生諸世間論。大慧舉此重請佛決

  爾時世尊複以偈答觀察有爲法非因非無因彼生滅論者所見從是滅 佛言應觀有爲一切諸法。非有因生。非無因生。故說無生。以滅外道生滅戲論。問曰現見諸法有生有滅。雲何言無耶。答雲一切諸法緣起無性。故無生滅自體可得。生即無生。滅即無滅。如陽焰水。本自幹爾。故金剛叁昧經雲。因緣所生義。是義滅非生。滅諸生滅義。是義生非滅。如上九偈破外道計從邪因生。故說無生

  爾時大慧說偈問曰爲無故不生爲待于衆緣爲有名無義願爲我宣說 爲無故無生耶。爲待于衆緣故無生耶。既有不生名。不應無此不生義。惟爲分別說也

  爾時世尊複以偈答非無法不生亦非以待緣(至)此是無生相 如來答言悉皆非也。此是意生法身名作無生。外道二乘七地菩薩非其境界

  遠離諸因緣無有能作者(至)我說是無生 離二性者。離內外二性也。余文可知

  外物有非有其心無所取(至)無生故說空 非如太虛斷滅空等故說空。謂法身無生故說空。自此已上八行偈。說如來意生法身以爲無生

  因緣共集會是故有生滅(至)俱非亦複然 若離妄緣。更有別法而謂因果一性異性。是諸外道凡愚妄想也。有無不生俱非四句。亦複如是

  唯除衆緣會于中見生滅(至)生義不可得 凡夫不能了諸妄緣。是故長劫爲之鈎銷。連環不斷。故目因緣名鈎鎖也。若離妄緣無別生法

  我說唯鈎鎖生無故不生(至)別有于諸法 此末一偈。是牒外道救立生法是先有。要待因緣生。譬如暗中物是先有。要待燈照始得見。故言鈎鎖現若然。謂因緣現生法。亦如燈光現暗中物。佛言若如此論者。是則離因緣外。別更有生法也

  無生則無性體性如虛空(至)是則無生忍 言無彼刹那生住異滅四相生故。可謂無生。此則名爲無生法忍

  一切諸世間無非是鈎鎖(至)此則非教理 此言無明與愛業者。于十二有支因緣中。略舉其叁也。若具言之。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此明叁世妄因果法。謂過去有二支因。一無明。二行。現在有五支果。一識。二名色。叁六入。四觸。五受。現在有叁支因。一愛。二取。叁有。未來有二支果。一生。二老死。言一切衆生。無始已來。皆爲無明十二因緣。長劫鈎鎖。往來叁界牢獄之中。無有出離。智者了悟修道斷除。即得解脫。故雲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即老死滅。當知滅妄因緣故須修道。問雲何修道。答推求十二因緣根本乃是無明。因無明故起煩惱業。因業故起果報而有諸苦。皆因無明爲根本。如人伐樹。須先斷其根。問無明何者是。答不覺心是。以不覺故妄起分別。心外見法。謂有謂無。謂是謂非。謂得謂失。受諸果報身心等苦皆由無明。我今欲斷無明。先須自覺心源。隨心所起一切妄想。皆從不覺心生。須知自心之性本無生滅。亦無來去。何以得知。一切妄念忽然而起。覺即不生。雲何名覺。如貪嗔癡起時。還以自心觀察推求此貪嗔癡有何形狀。爲青黃。爲赤白。爲未來。爲過去。爲現在。爲在內外中間。推求貪嗔癡都無形狀。若本來是有。今日覺時亦應可見。今覺既無。故知由不覺故忽然妄起。覺即不生。故覺是無明對治。此現在無明不得心。以無無明故。一切妄想煩惱不生。煩惱不生故業不生。故無過去二因。無二因故。現在五果不生。五果不生故。愛取有叁因不生。現在叁因無故。未來二果報不生。名斷十二因緣鈎鎖。此十二因緣無處名爲涅槃。此自覺聖智名爲菩提。依此十二因緣觀察修行者。通有叁類。上智觀者得佛菩提。中智觀者得緣覺菩提。下智觀者得聲聞菩提。故肇論雲。叁乘觀法無異。但心有大小爲差矣

  生法若非有彼爲誰因緣展轉而相生此是因緣義 言生法若非實有。彼因緣與誰爲因緣。此二句牒外道計也。以其展轉相生故。正知有因緣義。無別有生性也

  堅濕暖動等凡愚所分別(至)清涼八支道 以人異故說異。非法性有異。以病別治殊。非真如有別。故言唯有一大乘。清涼八支道。八支道者。能生一乘果法之因也。一即八。八即一。圓融交映。無二無別。受一非余。是爲偏見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注大乘入楞伽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