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五 ▪第4页
唐终南山草堂沙门宗密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不颠倒
于圆觉中无取觉者 常心也。我入觉时我即圆觉。众生亦尔何有取者。故天亲云。自身灭度无异众生。故名常心。若见有众生因我入觉。即非常也
除彼我人一切诸相 不颠倒心。故天亲云。远离依止身见众生等相。故无著云。已断我见得自行平等想。故信解自他平等。上来总是彼经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若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萨。三通结离邪
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可知。偈中文五。全同长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且标举也
普觉汝当知 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 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一也) 法中除四病
谓作止任灭(二也) 亲近无憍慢
远离无嗔恨 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希有 还如佛出世
三也。长行达已同凡。此乃敬师如佛
不犯非律仪 戒根永清净
四也。但讽前能治。以所治憎爱是犯戒因。云未解脱亦违戒德故。此云不犯及永净也
度一切众生 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 当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 证觉般涅槃
五也。此句长无此有。般涅槃之义。留对下佛出现文以释。后一问答。道场加行下根修证。得道之处名曰道场。谓于此处誓志克期。加功用行以求证入故名加行。下根修证者。谓虽信解前法。而障重心浮。须入道场自为制勒。缘强境胜则功用有期。问此入道场但是修前三观。何得别为大科。答观行法门虽同。修之方便有异。随机施设故。故此文先结前云。若在伽蓝安处徒众随分思察。如我已说。结已然后说道场仪式。故知别是一段矣
于是圆觉菩萨 义如前释。文四初三之初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正陈中二。一庆前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解之可知也。一请后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 蹑庆前之文
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 举所为也。下正请云
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 间道场也
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 问加行
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结请。下三唱仿前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正说长行中二。一答道场。二答加行。初中二。一结前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 正法像法
若法末时(末法)有诸众生具大乘性 宿有闻熏种也。不同唯识永简余性
信佛秘密大圆觉心 闻慧初开
欲修行者 菩提心发。上皆明当机也
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 指前普眼法门及三观诸轮所说。谓圆机菩萨不滞空闲。种种施为作诸利益。广度群品。修学法门。随其闲暇分中。则便思察三观。故言随分。非谓见解未圆名为随分。二正说文三。一道场期限。二限内修行。三诫取邪正。今初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 菩萨逢益即为。遇缘且赴。如法华中官事当行之类
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 若无胜利。须建道场克志加功以期圣果。则三期皆是自利。为简利他故名无他事。亦可王贼命难名为他事。定三期者。过则情生疲厌。少则功行未圆故量克三期亦无别义。然约三根配之。有其二意。一约障尽难易配长期下根。中期中根。下期上根。二约精进懈怠配者。即反于此。根有利钝期有远近。对病设药斯之谓欤
安置净居 欲使内外清净身心洁白事理称可。二限内修行文二。一明道场行相。二明遇夏安居。初文二。一明随相用心
若佛现在 对当会菩萨众
当正思惟 明不假设像等。当知唯心无外境界
若复灭后 对末世众生
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 明设像之意。谓大师去世不睹真仪。设像谛观引心入法。相即无相即见如来。亦可想佛真身常在不灭。若称理说者。观行无间是佛现在。间断之时是佛灭后。断后复作观行思唯。是设像存想。今且依事行释也。次下明礼忏仪式
悬诸幡华 严持坛场也。备如方等经说
经三七日 去其久近。无别所表。方等经极少七日。久则不遮。次下正明法事。准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总有八重。一供养。二赞佛。三礼佛。四忏悔。五劝请。六随喜。七回向。八发愿。今略唯二。谓礼佛忏悔。然文虽略法必具行。论中亦云。应当精勤礼佛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常不休息。得免诸障善根增长。华严亦令礼敬称赞供养忏悔等
稽首十方诸佛名字 礼佛也。以名召体观而礼之。准勒那三藏礼佛观门。优劣有七。一我慢礼。二唱和礼。此二非仪。三恭敬礼。敬从心发运于身口五轮着地。四无相礼。深入法性离能所相。五起用礼。观身与佛皆从缘起如幻如影。普运身心遍礼一切。六内观礼。但礼身内法身真佛不缘他佛。七实相礼。若内若外若凡若佛同一实相。见佛可礼亦是邪见。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名平等礼。故文殊云。不生不灭故。敬礼无所观等。然后四礼皆属观行。谓第四空观礼真谛佛。入法之性故。五假观礼俗谛佛。从体起用故。六中观礼第一义谛佛。不计空色直见本觉真性故。七则三观一心礼三谛一境佛。不取真弃假泯绝无寄故。今经既是随相门中。且当第三第五礼也。余在下离相摄念中
求哀忏悔 具云忏摩。此云悔过。若别说者。忏名陈露先罪。悔名改往修来。其所忏法不出惑业报等三障。今欲忏者须知展转起由。由无始不觉。起贪嗔痴发身口意。造一切业受诸苦恼。忏有二意。若约责心三障俱忏。若就所作唯忏恶业。恶业复有性罪遮罪。遮罪依教作法忏之。性罪即须起行。起行有二。一事行。如方等佛名经等。二理行。如净名经观罪不在内外等。余意如上
遇善境界 感应也。或见佛像。或睹光明。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堕群邪。故下文云。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若天台意。即与信等相应。名善境界
得心轻安 获益也。身心调畅轻利安和。神爽气清支体柔润。二明离相用心
过三七日(蹑前)一向摄念 亦名会缘入实。谓初以尘心粗重。令托胜相为缘。相既皆虚诚宜入实。摄念者。论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乃至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然论与经皆先以礼忏等。除惑业之浊。次以正念摄驰散之动。空而又寂。方能现佛之像。二明遇夏安居。文三。一标异声闻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 然建道场。或在伽蓝。或于余处。期限未满夏首已临。入众安居则乖誓约。作念结夏又杂观心。道场中人由此疑惑。如来远念故为辨明。为俗乖律即非。因大废小无失。故决定毗尼经云。持声闻戒是破菩萨戒。持菩萨戒是破声闻戒
心离声闻 大小不同。次即下说
不假徒众 不必六和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 言在下也。二正陈辞
我比丘 梵语也。此含三义故存梵不译。一怖魔。二乞士。三净戒
比丘尼 尼女也。女比丘
优婆塞优婆夷 此云近事男近事女。谓亲近比丘比丘尼而承事故。即三归五戒之士女也。小乘局于二众。大乘道俗俱沾
某甲 各称其名
踞(踞居)菩萨乘 简羊鹿车
修寂灭行 简四谛行
同入清净实相住持 简事相住持
以大圆觉为我伽蓝 此云众园。园是众居处故。圆觉则万德所依。以八识海澄流注寂灭。体遍法界故得名大。于四智中则圆镜也
身心安居 身即五识。依色根所发故。心即意识。以五识取尘意识分别熏动心海波浪从生故不名安。今意无分别。五不妄缘识浪永寂与体一如。故名安也。身安故即成所作智。心安故则妙观察智
平等性智 此以四惑相应妄计赖耶为自内我。于平等理中。起不平等见。今既所缘性寂。能缘七识自如。如性皆同。故平等矣
涅槃自性无系属故 为简二乘计着方处。今顺法性故无所属
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小大安居略有八异。一所依异。别界圆觉。二假实异。定实示现。三住持异。事相实相。四结安异。对首作法独自称名。五成安异。身不出界心不起念。六失安异。身出越界念起背本。七还界异。身不逾时及界。念不间断而觉八所期异。阿罗汉果无上菩提。有此八异。故云不依及为修等。大因缘者。不拘小节之意也。三结示休期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道场三期已满。小乘夏限未终。以本非小乘安居故。不妨随往无碍。三诫取邪证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 指前行人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总标加行中所证之境。诫其邪谬。谓信解行证虽阶级不同。而所信乃至所证之法元来不异。谓解则解其所信。修则修其所解。证则证其所修。今明证得境界。若非本所信等法即不应取。二答加行文三。一别修三观。二遍修三观。三互修三观。初文二。一别释。二总结。初中三。一静观。二幻观。三寂观。初中又三。一修观成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 义如上释
静极便觉 超动静相圆觉显现。如前从空入中也
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 释上静相自他普遍。遍静虽无先后。约行人趣入故。从陜至宽
觉亦如是 例于静也。应云如是初觉从于一身至一世界。静即是体是定。觉即是慧是用。初观成不见自身之相。名一身静。以身静时当体是觉。名一身觉。世界亦然。二起功用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 知众生念者。世界既全成觉。众生全在觉中。故所起念无不了达。如影入镜镜照无遗
百千世界亦复如是 类此可解。说则以一例多。觉发则同时已遍。三诫邪证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文义俱同上也。二幻观文二。一明正观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五》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