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首楞严义疏注经》

「经疏部」经文1799卷39页码:P0823
宋 子璿集

  《首楞严义疏注经》十五 ▪第2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修道所断行相难了。故曰微细。无始俱生。故曰沈惑。疑网消除。故云快然。增进圣位。故云饶益 二述所疑二。一正陈疑问二。一总问诸趣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此疑。由前佛语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汝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消冰。应念化为无上知觉。斯则一人成佛。器界有情一时成佛。如来今日成佛已久。不合更有器界趣类。故云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等道。此道若是本来自有。云何前言清净本然。本来无有世界众生。亦不可言一人成佛依正融觉。若言众生妄习生起。妄习如何得生起耶。生起之相其义云何。若据如来答意。即是众生虚妄造业虚妄受生。菩提心中。犹如空华妄见生灭。故下文云。汝妄自造。非菩提咎。问此与满慈所疑何别。答前疑理本清净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则约依报为首。以难清净本然。故佛释疑。盖由强觉妄分能所。遂成三种相续。从妄见生。因此虚妄终而复始。此疑佛今成果一切合融归觉云何更有七趣差别。则约正报为首。以难果佛唯真真合无此七种差异。又征。此道为本有耶。为妄起耶。意欲如来广明因果。虽皆虚妄。善恶业缘受报好丑终不差忒。令诸众生明信因果不入邪见。前文但云从妄见生一体虚妄。诸钝根者便谓都亡因果。今此辨析。因果昭然。则知前难意显真谛。今疑意明俗谛。前后相济。方成圆了。即前圆解之义残也 二别问地狱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 宝莲香事未检所出。意谓杀盗有对。邪行无对。故云无报。善星事出涅槃。琉璃缘如本经。为有定处下问意有六。文见于三。六者。谓有定处。无定处。自然。因缘。私受。同受。下文结云。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 二请说申益

  唯垂大慈。发开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幼小曰童。情昧曰蒙。阿难自鄙无有大智。愿垂开发也。诸持戒者。若闻因果虚妄犹如空华。则持戒何益。苟示决定义门。必令谨洁无犯 二如来答二。一赞请许宣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即俗而真唯一妙觉。即真而俗因果不亡。此义双融。方为圆了。阿难所问颇称佛心。故叹快哉。自除邪见 二正为分别三。一约情想以总明三。一总开二分文二。一标列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诸法本真未尝生起。由念分别见诸法生。苟能离念。即见众生山河国土本来成佛。故云实本真净。返本者虽尔。其未返者各依见妄造业受报。故下文云。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返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故云因彼妄见有妄习生等 二正明二。初内分约情二。一释相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 爱染之情。正是众生生死根本。名为内分。分亦因义。情爱沉下。能润业受生。故如水也。外由内感。故有水轮遍十方界

  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此引事验也。忆即是念。明记为性。念有憎爱。故分怜恨。由爱起憎。不离情染。内有情染外现其事。故皆流水也 二结成

  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所爱之境虽别。能爱之心是一。故云流结是同。流谓沉下。结谓缚着。因既不升。果亦沦坠 二外分约想二。初释相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 众生生死本分由情。情着染境因是从坠。今以净境为所欲处。但由其想。不属于情。乃是众生分外之事。故云外分。气谓气色也

  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盻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 引事验也。身轻清。顾雄毅。梦飞举。圣境现。轻身命。此五皆是殊胜气色。由想故有也。毅果敢也 二结成

  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忻外胜境。不由情染。想既轻清自然飞动。报当超越也。已上总而略明。未细分别善恶 二别辨趣生二。一总明业缘逆顺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顺逆有二。一约情。一切众生好生恶死。生即顺情。死即逆情。故云生从顺习死从变流。变犹逆也。又受胎时。三处皆顺。故得生也。死则无此。二约业。业能感果。生即顺感。由因致果也。故云顺习。死即反此。无生长义。故云变流。生死交际风火未散。平生行业善恶因缘此时俱现。强者先牵。即随生处 二别明情想升沉五。一明纯想

  钝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此有二类。若唯有想不兼福慧。即但持戒而厌此身。必生天上。若于持戒兼修福慧。发见佛愿。深厌三界。必生净土。见十方佛即获法忍。故云心开。如观经说 二情少想多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 想多故飞行自在。情少故受仙鬼形。此之等类。多因邪想不正修行。即是不修戒慧但修邪定。不持戒故堕鬼神道。以修定故有大神通。差别之因。一如上说。仍是想多情少。此中仙鬼等四。可以九八七六想配之。若情多者。必无戒定。堕三涂耳

  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此想多中仍兼善愿也。虽不持戒。且有定愿。护持戒咒及禅定者。斯则由宿习故毁禁。知过故发愿。亦是乘急戒缓者。故能于八部身而见佛耳 三情想均等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不升为天仙。不坠落三涂。仍于均等之中。想或稍强。根必聪慧。情或稍重。根必暗钝。虽同人类。亦由情想有此差异。即别报也 四情多想少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 若望下文。此当六情四想也。横生旁生也。然有轻重。若情稍重。报为走兽。故曰毛群。若想稍强。身为飞禽。故云羽族。细论差别。如类生中及下文说

  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 火际者饿鬼所居处也。水轮向下至火轮际。近地狱也。受气猛火者。由业力故。受猛火气以为身也。故常被烧节节火起。水能害己者。苦于无水也。苟遇成火而烧其身。故云害己

  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二交过地者。风火二轮交际之处。即正是七热地狱处也。于九情中。稍减者名轻。即八情者堕有间。稍增者名重。入无间正九情也。此言无间。约受苦说。然此无间。对前有间得名。以是第七热地狱故。下即第八五无间狱。别名阿鼻最极重也 五纯情

  纯情即沈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阿鼻此云无间。即第八狱也。此具五种。谓受罪。苦具。身量。劫数。寿命也。若依俱舍。业报无间。以造此罪必堕地狱更无余业余生能间隔故。谤大乘下诸罪最重。由是更生十方阿鼻。法华云。若谤此经。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如是展转至无数劫。俱舍论说。阿鼻地狱寿命中劫。二十增减为一中劫。既言无数。此世界坏。即往十方阿鼻也。以谤法罪断佛种故。令无量人堕邪见故 三结由自业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随顺造恶。故受苦报。恶业不同受报亦别。故云自招。众同分中有元地者。众名不一。同是一义。众有相似。同立分名。造业同者共中共变。俱舍论说。有差别同分无差别同分。同业共感众多苦具同受此苦。名无差别同分。若随轻重受报不同。名差别同分。今云元地即差别也 二就业报以别辨七。初地狱三。一结前生后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由乎情想妄集诸业。随业善恶或升或坠。故云自业所感。十习因者别指恶业。即由十使烦恼。于六根门发识造业。洎受其报。从六根出。报与业交。故云交报。同受地狱即引业招。六根别受即满业致。俱是众生妄情习造耳 二征起别辨二。一十习因十。一淫习

  云何十因 总征也。发业有二。一正发。即无明。二助发。即余惑俱分别也。今此十因。除淫习是所发之业。余九皆是能发之惑。惑有根随。下文自指。此下十段文皆有三

  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 一由因致果。此即正是所发业也。具足贪痴。生死轮回斯为其本。内根外境互相偶构。故云交接。内外相发遂成欲火。喻显可知

  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 二正感果相。根境两具。故云二习。能触所触。皆是我心互相熏习结成淫业。以于欲境起颠倒心生自他乐想。因此业种。后感其报。从其能触现地狱身。从其所触现诸苦具。皆是自业所熏。分其二习自相刑害耳。他皆仿此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三结示过名。火能变坏一切世间。欲能破灭出世善法。是故行者应当远离 二贪习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览不止。如是故有积…

《首楞严义疏注经十五》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