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首楞嚴義疏注經》

「經疏部」經文1799卷39頁碼:P0823
宋 子璿集

  《首楞嚴義疏注經》十五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衆生微細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 修道所斷行相難了。故曰微細。無始俱生。故曰沈惑。疑網消除。故雲快然。增進聖位。故雲饒益 二述所疑二。一正陳疑問二。一總問諸趣

  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雲何複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爲複本來自有。爲是衆生妄習生起 此疑。由前佛語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汝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消冰。應念化爲無上知覺。斯則一人成佛。器界有情一時成佛。如來今日成佛已久。不合更有器界趣類。故雲佛體真實雲何複有地獄等道。此道若是本來自有。雲何前言清淨本然。本來無有世界衆生。亦不可言一人成佛依正融覺。若言衆生妄習生起。妄習如何得生起耶。生起之相其義雲何。若據如來答意。即是衆生虛妄造業虛妄受生。菩提心中。猶如空華妄見生滅。故下文雲。汝妄自造。非菩提咎。問此與滿慈所疑何別。答前疑理本清淨雲何忽生山河大地。則約依報爲首。以難清淨本然。故佛釋疑。蓋由強覺妄分能所。遂成叁種相續。從妄見生。因此虛妄終而複始。此疑佛今成果一切合融歸覺雲何更有七趣差別。則約正報爲首。以難果佛唯真真合無此七種差異。又征。此道爲本有耶。爲妄起耶。意欲如來廣明因果。雖皆虛妄。善惡業緣受報好醜終不差忒。令諸衆生明信因果不入邪見。前文但雲從妄見生一體虛妄。諸鈍根者便謂都亡因果。今此辨析。因果昭然。則知前難意顯真谛。今疑意明俗谛。前後相濟。方成圓了。即前圓解之義殘也 二別問地獄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後于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爲誅瞿昙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此諸地獄。爲有定處。爲複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 寶蓮香事未檢所出。意謂殺盜有對。邪行無對。故雲無報。善星事出涅槃。琉璃緣如本經。爲有定處下問意有六。文見于叁。六者。謂有定處。無定處。自然。因緣。私受。同受。下文結雲。不斷叁業。各各有私。因各各私。衆私同分。非無定處 二請說申益

  唯垂大慈。發開童蒙。令諸一切持戒衆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幼小曰童。情昧曰蒙。阿難自鄙無有大智。願垂開發也。諸持戒者。若聞因果虛妄猶如空華。則持戒何益。苟示決定義門。必令謹潔無犯 二如來答二。一贊請許宣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衆生不入邪見。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即俗而真唯一妙覺。即真而俗因果不亡。此義雙融。方爲圓了。阿難所問頗稱佛心。故歎快哉。自除邪見 二正爲分別叁。一約情想以總明叁。一總開二分文二。一標列

  阿難。一切衆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 諸法本真未嘗生起。由念分別見諸法生。苟能離念。即見衆生山河國土本來成佛。故雲實本真淨。返本者雖爾。其未返者各依見妄造業受報。故下文雲。此等衆生不識本心。受此輪回。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淫故。返此叁種。又則出生無殺盜淫。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回性。故雲因彼妄見有妄習生等 二正明二。初內分約情二。一釋相

  阿難。內分即是衆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 愛染之情。正是衆生生死根本。名爲內分。分亦因義。情愛沈下。能潤業受生。故如水也。外由內感。故有水輪遍十方界

  是故衆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此引事驗也。憶即是念。明記爲性。念有憎愛。故分憐恨。由愛起憎。不離情染。內有情染外現其事。故皆流水也 二結成

  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所愛之境雖別。能愛之心是一。故雲流結是同。流謂沈下。結謂縛著。因既不升。果亦淪墜 二外分約想二。初釋相

  阿難。外分即是衆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 衆生生死本分由情。情著染境因是從墜。今以淨境爲所欲處。但由其想。不屬于情。乃是衆生分外之事。故雲外分。氣謂氣色也

  是故衆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盻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 引事驗也。身輕清。顧雄毅。夢飛舉。聖境現。輕身命。此五皆是殊勝氣色。由想故有也。毅果敢也 二結成

  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忻外勝境。不由情染。想既輕清自然飛動。報當超越也。已上總而略明。未細分別善惡 二別辨趣生二。一總明業緣逆順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順逆有二。一約情。一切衆生好生惡死。生即順情。死即逆情。故雲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變猶逆也。又受胎時。叁處皆順。故得生也。死則無此。二約業。業能感果。生即順感。由因致果也。故雲順習。死即反此。無生長義。故雲變流。生死交際風火未散。平生行業善惡因緣此時俱現。強者先牽。即隨生處 二別明情想升沈五。一明純想

  鈍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此有二類。若唯有想不兼福慧。即但持戒而厭此身。必生天上。若于持戒兼修福慧。發見佛願。深厭叁界。必生淨土。見十方佛即獲法忍。故雲心開。如觀經說 二情少想多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爲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刹。遊于四天。所去無礙 想多故飛行自在。情少故受仙鬼形。此之等類。多因邪想不正修行。即是不修戒慧但修邪定。不持戒故墮鬼神道。以修定故有大神通。差別之因。一如上說。仍是想多情少。此中仙鬼等四。可以九八七六想配之。若情多者。必無戒定。墮叁塗耳

  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禅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此想多中仍兼善願也。雖不持戒。且有定願。護持戒咒及禅定者。斯則由宿習故毀禁。知過故發願。亦是乘急戒緩者。故能于八部身而見佛耳 叁情想均等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于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 不升爲天仙。不墜落叁塗。仍于均等之中。想或稍強。根必聰慧。情或稍重。根必暗鈍。雖同人類。亦由情想有此差異。即別報也 四情多想少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爲毛群。輕爲羽族 若望下文。此當六情四想也。橫生旁生也。然有輕重。若情稍重。報爲走獸。故曰毛群。若想稍強。身爲飛禽。故雲羽族。細論差別。如類生中及下文說

  七情叁想。沈下水輪。生于火際。受氣猛火。身爲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 火際者餓鬼所居處也。水輪向下至火輪際。近地獄也。受氣猛火者。由業力故。受猛火氣以爲身也。故常被燒節節火起。水能害己者。苦于無水也。苟遇成火而燒其身。故雲害己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二交過地者。風火二輪交際之處。即正是七熱地獄處也。于九情中。稍減者名輕。即八情者墮有間。稍增者名重。入無間正九情也。此言無間。約受苦說。然此無間。對前有間得名。以是第七熱地獄故。下即第八五無間獄。別名阿鼻最極重也 五純情

  純情即沈阿鼻獄。若沈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诳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阿鼻此雲無間。即第八獄也。此具五種。謂受罪。苦具。身量。劫數。壽命也。若依俱舍。業報無間。以造此罪必墮地獄更無余業余生能間隔故。謗大乘下諸罪最重。由是更生十方阿鼻。法華雲。若謗此經。其人命終入阿鼻獄具足一劫。劫盡更生。如是展轉至無數劫。俱舍論說。阿鼻地獄壽命中劫。二十增減爲一中劫。既言無數。此世界壞。即往十方阿鼻也。以謗法罪斷佛種故。令無量人墮邪見故 叁結由自業

  循造惡業。雖則自招。衆同分中兼有元地 隨順造惡。故受苦報。惡業不同受報亦別。故雲自招。衆同分中有元地者。衆名不一。同是一義。衆有相似。同立分名。造業同者共中共變。俱舍論說。有差別同分無差別同分。同業共感衆多苦具同受此苦。名無差別同分。若隨輕重受報不同。名差別同分。今雲元地即差別也 二就業報以別辨七。初地獄叁。一結前生後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衆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由乎情想妄集諸業。隨業善惡或升或墜。故雲自業所感。十習因者別指惡業。即由十使煩惱。于六根門發識造業。洎受其報。從六根出。報與業交。故雲交報。同受地獄即引業招。六根別受即滿業致。俱是衆生妄情習造耳 二征起別辨二。一十習因十。一淫習

  雲何十因 總征也。發業有二。一正發。即無明。二助發。即余惑俱分別也。今此十因。除淫習是所發之業。余九皆是能發之惑。惑有根隨。下文自指。此下十段文皆有叁

  阿難。一者淫習交接發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發動。如人以手自相摩觸暖相現前 一由因致果。此即正是所發業也。具足貪癡。生死輪回斯爲其本。內根外境互相偶構。故雲交接。內外相發遂成欲火。喻顯可知

  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 二正感果相。根境兩具。故雲二習。能觸所觸。皆是我心互相熏習結成淫業。以于欲境起顛倒心生自他樂想。因此業種。後感其報。從其能觸現地獄身。從其所觸現諸苦具。皆是自業所熏。分其二習自相刑害耳。他皆仿此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叁結示過名。火能變壞一切世間。欲能破滅出世善法。是故行者應當遠離 二貪習

  二者貪習交計發于相吸。吸覽不止。如是故有積…

《首楞嚴義疏注經十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