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首楞严义疏注经》

「经疏部」经文1799卷39页码:P0823
宋 子璿集

  《首楞严义疏注经》二十 ▪第2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从始初修也。成就果满也。不遭岐路中间更无委曲相也。即前十类耳 三显佛所乘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无有一佛不破五阴而得菩提。皆能觉了。故免岐路 四阴尽功用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 现前根互用者。即前第三渐次证无生忍也。前文已见。从互用中入干慧者。即此互用便是已入干慧地也。互用即是自在位故。如前文云。返流全一六用不行。乃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此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斯则始从干慧终至等觉。俱不离此第三渐次而建立也。今约从总入别。故云从互用中入也。言金刚者。以此行人从始至终皆由修习金刚三昧而得成就。故前文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或可此约利根之者到干慧地精心发化遂超因位直入妙觉。故得别受金刚之号。若钝根者。随所发行。更历诸位。故不得受金刚之名。但称干慧耳。若将此位。立在等觉后心。其如前文彼。文云。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岂可于入交彼更立干慧地耶。古人迷此。于等觉后更立金刚干慧一位。诚误后学。理例俱无。不敢闻命

  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于干慧心既证圆妙。此之心性顿发诸行顿具诸德。故云发化。慧心如琉璃。因行如宝。果德如月。此喻一中现无量无量中现一。因行果德一时具足无阂圆明。故如琉璃内含宝月。超因入果者。由前发化因果具故。乃得超也。福足故名庄严海。慧足故圆满菩提。理极故归无所得。即大涅槃常寂无得也。此是圆顿下根又利者也。由下品故。至识阴尽方得入位。由又利故。于此发化乃超诸位。问前受阴尽。即云上历菩萨六十圣位。今识阴尽。何故言超。答前约上根稍钝者说。例今亦合有顿超者。今约下根又利者说。故得言超。例前受破。亦合有历圣位者。前后互现耳。想行阴尽。合是中根超历之处。略故不说 三结劝四。一总指魔事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 觉明即观慧也 二识即离邪

  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乏少。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褫撤去也。鬼魄撤去而逃逝也 三别显咒能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不别修定次第。故云未识禅那。未学智慧方便。故云不知说法。定慧不习而乐安禅。魔境现前。孰分邪正。当劝持咒安其正解防其邪虑。即不堕魔 四劝令钦奉

  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是诸如来究竟了义之说。又是出世最后时说。故云最后垂范也 二阿难因闻请益二。一阿难问三。一钦奉前闻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 二正申三问

  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妙开示 问妄想也。未闻五阴总是妄想而名有殊

  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 问除断顿渐也。并即顿也

  如是五重。诣何为界 问边际也。界分也 三祈为开示

  唯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眼目左右之言皆喻心也。心明照了如眼之见 二如来答二。一正答所问三。一答妄想三。一总明二。一显真觉圆净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 精真法身也。妙明般若也。圆净解脱也。三德圆融唯一本觉。生死苦道也。尘垢业烦恼也。斯则妙性圆明离诸名相耳 二明妄想发兴三。一顺叙妄起

  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不更具叙色之与心三种相续。故云乃至。虚空无为尚是妄生。岂况有为一切诸法。狂痴故有。故如认影 二反破妄因三。一示无因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 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不名为妄。故云无因。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交妄发生递相为种。故云于妄想中立因缘性 二破异执

  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说有因缘。犹是妄执。更认自然。迷中陪者。故云众生妄心计度 三总结斥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若知妄起。许说因缘。妄元无生。说谁因缘。因缘尚是妄中建立。而况不知是妄推为自然耶 三结成妄想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五阴之因。元妄所结。此即于妄想中立因缘性也。此因缘性。妄中权立。欲令了法元无所有。是故同名一妄想耳 二别显五。一色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正指是想也。揽父母遗体而成此身。遗体即是想爱流出。故云父母想生。汝之托阴亦是想爱而来。以想遗体为胜境故。识即趣彼。结成胎藏。故云汝心非想不来传命。斯则三处妄想和合结成此体也

  如我先言。心想酢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酢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酢出 引前释成也。即引破想阴文。悬崖酢物。俱不到身。由汝所思。便能生汝口足酸水。若非妄想同类。孰有水等生焉。通伦犹同类也

  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结归立名也。以此验之。如何非想。是故应知。妄想凝结即成色阴。故云坚固 二受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前四句蹑前色阴动身之想。即明受阴是妄想也。由因下正显也。因想梅等便有受领。若非领纳焉得水生。此受亦是妄想转变妄生领纳也。二驱驰者。领此顺违生苦乐法。遂成损益。为彼所使。照境而领虚通无碍。故曰虚明 三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初二句标。念虑即想。身心驱役皆想所为也。身非下释。初三句反质。若非想类。何以随念。种种下五句正显。凡取前境。先须想像后身随之。想若是实何须形取。形若非想自不能行。二既相须。岂非虚妄。故云与念相应。寤寐虽异皆是想为。寐既成梦。梦非有实。应知寤想岂是实耶。则汝下结。是知。现今想像念虑。正由妄情摇动故尔。岂不是妄。融色质。通心念。变境像。成梦寐。故云融通妄想 四行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 显行相也。初二句标。行阴迁流。微细难觉。故云不住密移也。甲长下释。前三句释不住。后一句显密移

  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示虚妄也。真犹实也。行阴若非汝体。何得相代不停。又若实是汝身。何不知觉生灭。非汝不可。是汝无凭。故知虚妄。则汝下结想名。密移难觉。故云幽隐 五识二。一正辨其相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 牒指识体也。初三句牒计也。行人所认微细明了离行生灭堪然不动目为常住者。即识阴也。于身下指体也。识阴岂越见闻觉知。此约用指也

  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正显虚妄也。初二句反标。若此湛明是真实性。不合容受虚妄习气。习气即种子也。何因下九句顺释。忆忘俱无者。初若有忆则有忘时。元既无忆。故不说忘。覆睹者再见也。再见既无所遗。此则容受妄习。故知虚妄非真湛明。则此下结示也。受熏持种。发起现行。流注生灭不可计矣 二重显微细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合开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正显微细也。识阴离行。故名为湛。不是常住。故云非真。喻急流者。凡夫二乘全不觉知。十地已前虽觉未尽。故云流急不见。若非想元等者。显此正是妄想根本以第八识为界趣生本也。非汝下四句明难断。互用合开者。寄根明发。故云互用。开令无隔。合为一体也。如前文云。返流旋一六用不行。开即是合。故无二别。若非证真。此难灭矣

  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因细得名也。此是诸识之中串习机要。亦名精明湛不摇处。故云湛了。即本识也。有而若无。故云罔象。罔无也。象似也。非有形质。故曰虚无。望前行阴。最为其细。再三示云微细精也 三总结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此五即是众生所受报法。故通名受。亦曰五取蕴。众生取此为自体故 二答边际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 答诣何为界也。界即因义。亦是分义。因依界分际限别故。故云因界

  唯色与空。是色边际 色谓形色。空谓显色。俱色蕴摄。妄色妄空互形显故。略举色空。摄一切尽

  唯触及离。是受边际 触有违顺。即成苦乐二受。离无违顺。但一舍受也

  唯记与忘。是想边际 记忆。忘失。取像攀缘。俱为想阴之分齐耳

  唯灭与生。是行边际 生灭迁流。刹那四相。但是生灭皆行分也

  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湛前行阴。合归识阴。见识不动。认为真湛。齐此名为识阴边际。以见行阴是生灭法。离生灭处。必是湛寂。就所修处即识分齐也 三答顿渐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答前为顿消除为次第尽也。生起则从细至粗。从内感外。一切诸法唯识变故。故云生因识有除断则先粗后细。从外向内。如浣衣磨镜粗垢先落。然生起时。实非前后…

《首楞严义疏注经二十》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