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疏》十四 ▪第3页
卷第十三 / 沙门法宝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依大种体非有故。既依过去大种施设无表色。过去大种既体是无。故知无表亦无有体 三若实有体应有其色对碍之相。此相既无。故知无体
论。毗婆沙说此亦实有。论主述有部也
论。云何知然。经部问也。云何知无表色亦实有也。已下半颂第四证有无表
论曰至无见无对。第一证也。有见有对即是色处。无见有对是余九处。经既更有无见无对色。故知即是无表色也
论。又契经中至及无漏色第二证也。既有对色皆是有漏。别有无漏色。故知是无表色。故第二证 后结二证也。若无无表色。十有对色中何法名无见无对及无漏色
论。又契经说至福业增长。第三证也。七福业事者。善故名福。作故名业。思所托故名事。此有七种有依福业事。谓有所施事为依名为有依。一施羁客。二施路行人。三施有病人。四施侍病人。五施园林。六施常食。七随时施。此七种福虽起异心作业已息。若行.悟.寐等。恒时增长。除无表色若起余心。及无心时。依何法说福业增长 无依亦尔者。谓无施物以为所依。但逢随喜思念诸佛心恭敬等。亦如有依福业增长
论。又非自作至此性无异故。第四证也。若无无表。但遣他为杀生等事。应不成业道。正遣他杀时。自业非杀故。自遣他表不能杀故。更作杀时自教他业如前无异故
论。又契经说至便成无用。第五证也。经说法处内.外以分。谓是外处。十二处分。是十一处所不摄法。若以有见无见以分。即是无见。若以有对无对以分。即是无对。色.无色以分不言无色。若不以法处有无表色者。此言阙减便成无用。以彼简法不周尽故
论。又若无无表至语等无故。第六证也。八支中有正语.正业.正命三支。在定之中无语等三。若无无表。何法名为正语.业等
论。若尔何故至清净鲜白。经部难也。若谓正在定时具有八支。何为经说八中五支修习圆满。正命等三先时已得。故知即是定前语等
论。此依先时至无相违过。有部通也。此依先时已得世间诸有漏道定共色说。非是欲说定前语等语以为道支。故无过失
论。又若拨无至而名苾刍等。第七证也。若无无表。唯是意思起异缘时即应无。于如何得名为苾刍等
论。又契经说至可名堤塘。第八证也。若无无表。何然长时相续遮防诸破戒恶。非无有体可为堤塘
论。由此等证知实有无表色。总结八证
论。经部师说至然不应理。经部非前证。别有无表实体不应理也
论。所以然者。问不应理所以
论。所引证中至故名无对。释第一证。经言第三无见无对者。谓定境界色非眼见故名无见。不障处所名为无对。非是无表
论。若谓既尔至与无表同。遮有部难 正理论云。此释非理。以一切法皆是意识所缘境故。住空闲者意识。即缘诸有见色为定境界。此色种类异余色等。是从定起大种所生。无障澄清如空界色。如是理趣辨本事品因释梦境已具分别 应如是责。如何定境青等.长等显.形为性。如余色处非有见摄。然从定起大种所生极清妙故。又在定中眼识无故非眼根境。如中有色虽具显.形。而非生有眼所能见。或如上地色非下地眼境。既有现在少分色处。不与少分眼根为境。如何不许有少色处。不与一切眼根为境。又于梦中所缘色处。应无见无对。唯意识境故。是故由经说有三色。证无表色实有理成 准上论文。定境色处非眼根境。此违色处二识所识。复同彼同分色不与识合。即违婆沙正义 梦境色者。即是余位可眼见色。非谓此非眼根境界。其定境色亦是可见色处所摄。如解脱色。缘青等时是可见色
论。又经所言至即说为无漏。释第二证。定境色中有无漏色。即此名为无漏色也
论。有余师说至得无漏名。此述譬喻师计。无学身中十色界全。及外五境。皆是无漏非漏依故
论。何故经言至乃至广说。破譬喻计。若言无学身中色法。非漏依故名无漏者。何故经言有漏法者。诸所有眼乃至广说。十五界等既无简别。故知一切眼等皆是有漏
论。此非漏对治故得名有漏。譬喻师救。无学身中十五界等有其二义。非漏依故名为无漏。非对治漏故名无漏
论。是则此应言有漏亦无漏。有部难。离过身中十五界等。应亦是有漏亦是无漏
论。若尔何过。譬喻师反问
论。有相杂失。有部与出过也
论。若依此理至有何相杂。譬喻师救。非漏依故名为无漏。不依此理说为有漏。非对治漏名为有漏。不依此理说为无漏。依此义说有何相杂
论。若色处等至声等亦尔。譬喻师反难也。若色处等十五界一向有漏者。何故经等不直说色处心裁覆事。简去无漏差别而说有漏有取诸色心裁覆事。故知别有无漏色等非是心裁 裁谓裁檗。即是与有漏心为生之本覆障事也 正理破云。又非眼等非漏对治得有漏名。勿有世间诸离染道成无漏故。又彼眼等非如意.法.意识说故。谓佛有漏.无漏相中作如是言。堕世间意。堕世间法。堕世间意识。是名有漏。出世间意。出世间法。出世间意识。是名无漏。非眼等中作如是说。故知彼说但述耶计
论。又经所说至福业续起。破第三证。经部宗中先轨范师作如是释。由法尔力七有依福福业增长。如如施主乃至由诸受者受用胜劣有差别故。施主心虽异缘。而前缘施思种后后心生说名相续。于后后时别别而生。为转变能生果时功力胜前名为差别
论。若谓如何至无表法生。遮有部难。与无表同如何受者受用施财物。则有实无表色增长生耶
论。若于无依至亦恒随转。释无依增长也
论。无表论者至宁有无表。反难有部。无依福业但是心念意思随喜等事无有表业。宁有无表
论。有说有依至相续增长。叙经部异说
论。若尔经说至缘彼胜思。论主破余师也
论。是故所言至定为应理。论主评取经部前师释也。正理云。应问。此中何名相续。何名转变。何名差别。彼作是答。思业为先后后心生说名相续。即此相续于后后时别别而生说名转变。即此无间能生果时功力胜前说名差别。如有取识为命终心。于此心前虽有种种感后有业。而于此时唯有极重。或唯串习。或近作业感果功力显著非余(此与对法论同。此中有难。非极重。非串习。非近作业。此时熟者岂非显著)
论。又非自作至身.语业道。破第四证。由本加行使者依能教者教所作成时。法尔能教彼者相续心上种子转变至生果时功能差别。由此当来能感多果。即此差别从身.语业生。果立因名故名身.语业道。实非身.语 自作究竟当知亦尔 如无表业名为业道。亦是果取因名非身.语业
论。然大德说至正杀杀已。叙异计也。此是达磨多罗计也
论。非但由此至成无间业。论主破云。非但由思作已杀等解即成业道。实非杀母作杀母解应成无间。此既不成。如何但由其思即成业道
论。然于自造至非不应理。论主容自作一分由思成业道
论。何于无表至转变差别。此有部责经部情偏
论。然此与彼至不令生喜。此答不许无表所以
论。若由此引至未来果故。答许经部宗所以也
论。又先已说。经部引前说证
论。先说者何。有部问也
论。谓表业既无宁有无表等。经部答也
论。又说法处至法处摄色。破第五证。如文可解
论。又言道支应无八者。此牒第六证也
论。且彼应说至求依等不。经部反问有部
论。不尔。有部答
论。云何。经部征也
论。由彼便得至立语业命名。有部答也
论。若尔云何至八圣道支。经部准有部释自宗义名正语.业.命
正理破云。彼释不然。应正见等同此释故。谓正见等亦应可为如是计度。虽在道位无正见等。而得如斯意乐依正故。出观后由前势力起正见等耶见等无。以于因中立果名故。可具安立八圣道支。然非观中无正见等。若无正见等。道亦应无故。由如是理对法诸师应作是例。如正见等正在道时实有自体。亦应实有正语.业.命诸无漏戒
论。有余师言至故名无漏。述经部异师释
论。非一切处至此亦应然。异师引例释也。此师意说。由圣道力便能获得决定不作三耶名正语等。无别体性。此定不作依无漏道故名无漏。非别有法。如八世法不得衣等。此之不得无别体性
论。别解脱律仪至别解脱律仪。破第七证。此亦准前由意乐力。谓由思愿力先立要期能定遮防身.语恶业。由斯故立别解脱律仪。准此意乐即是思愿
论。若起异缘心至忆便止故。通有部难
论。戒为堤塘至由心受持。破第八证。由心受持力遮防破戒恶法不生。非别无表
论。若由无表至而破戒者。反难有部。若由无表遮防恶戒由如堤塘。堤塘不断。如何失念而有破戒
论。且止此等至是我所宗。止诤归宗。破已复宗。非是实取有部义也
论。前说无表大种所造性。已下大文第二明能造大 于中有三。一表.无表大种同.异。二明造时同.异。三约地同.异。此即第一
论曰至异大种生。答也
论。所以者何。征也
论。从一和合至不应理故。释也
论。如表与大至为有差别。下第二明造时同.异
论。一切所造色多与大种俱时而生(谓一切有对造色及作俱无表)。然现在未来亦有少分依过去者(作后无表)
论。少分者何。问也。下半行颂。答也
论曰至从过去大生。释颂文也。初一念是作俱无表。第二念已去是作后无表。作俱无表从现大生。后念无表从过大生。此虽云从过去大生。非是大种于过去世造现.未色。此是作俱大种住现在时。悬造未来诸念无表落过去世。现.未无表依之而起
论。此为所依至手地为依。明无表色依有二种 一为所依。即是能造无表大种 二但为依。即是造身余色大种 前为转因。如手转轮 后为随转因如地为轮依 问表与无表大种不同。如前已释不劳重述 未知。作俱无表。与其后念作后无表。为同一大。为别大耶。又后念无表有多刹那。为同一大。为各别耶 有人释此三解不同。不评是非还同未解 第一解云。造后诸无表即用造初无表大种。乃至。故婆沙一百三十二云。若成就现世大种。彼现在所造色耶 答如是 设成就现所造色。彼现在…
《俱舍论疏十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