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疏》十四 ▪第3页
卷第十叁 / 沙門法寶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依大種體非有故。既依過去大種施設無表色。過去大種既體是無。故知無表亦無有體 叁若實有體應有其色對礙之相。此相既無。故知無體
論。毗婆沙說此亦實有。論主述有部也
論。雲何知然。經部問也。雲何知無表色亦實有也。已下半頌第四證有無表
論曰至無見無對。第一證也。有見有對即是色處。無見有對是余九處。經既更有無見無對色。故知即是無表色也
論。又契經中至及無漏色第二證也。既有對色皆是有漏。別有無漏色。故知是無表色。故第二證 後結二證也。若無無表色。十有對色中何法名無見無對及無漏色
論。又契經說至福業增長。第叁證也。七福業事者。善故名福。作故名業。思所托故名事。此有七種有依福業事。謂有所施事爲依名爲有依。一施羁客。二施路行人。叁施有病人。四施侍病人。五施園林。六施常食。七隨時施。此七種福雖起異心作業已息。若行.悟.寐等。恒時增長。除無表色若起余心。及無心時。依何法說福業增長 無依亦爾者。謂無施物以爲所依。但逢隨喜思念諸佛心恭敬等。亦如有依福業增長
論。又非自作至此性無異故。第四證也。若無無表。但遣他爲殺生等事。應不成業道。正遣他殺時。自業非殺故。自遣他表不能殺故。更作殺時自教他業如前無異故
論。又契經說至便成無用。第五證也。經說法處內.外以分。謂是外處。十二處分。是十一處所不攝法。若以有見無見以分。即是無見。若以有對無對以分。即是無對。色.無色以分不言無色。若不以法處有無表色者。此言阙減便成無用。以彼簡法不周盡故
論。又若無無表至語等無故。第六證也。八支中有正語.正業.正命叁支。在定之中無語等叁。若無無表。何法名爲正語.業等
論。若爾何故至清淨鮮白。經部難也。若謂正在定時具有八支。何爲經說八中五支修習圓滿。正命等叁先時已得。故知即是定前語等
論。此依先時至無相違過。有部通也。此依先時已得世間諸有漏道定共色說。非是欲說定前語等語以爲道支。故無過失
論。又若撥無至而名苾刍等。第七證也。若無無表。唯是意思起異緣時即應無。于如何得名爲苾刍等
論。又契經說至可名堤塘。第八證也。若無無表。何然長時相續遮防諸破戒惡。非無有體可爲堤塘
論。由此等證知實有無表色。總結八證
論。經部師說至然不應理。經部非前證。別有無表實體不應理也
論。所以然者。問不應理所以
論。所引證中至故名無對。釋第一證。經言第叁無見無對者。謂定境界色非眼見故名無見。不障處所名爲無對。非是無表
論。若謂既爾至與無表同。遮有部難 正理論雲。此釋非理。以一切法皆是意識所緣境故。住空閑者意識。即緣諸有見色爲定境界。此色種類異余色等。是從定起大種所生。無障澄清如空界色。如是理趣辨本事品因釋夢境已具分別 應如是責。如何定境青等.長等顯.形爲性。如余色處非有見攝。然從定起大種所生極清妙故。又在定中眼識無故非眼根境。如中有色雖具顯.形。而非生有眼所能見。或如上地色非下地眼境。既有現在少分色處。不與少分眼根爲境。如何不許有少色處。不與一切眼根爲境。又于夢中所緣色處。應無見無對。唯意識境故。是故由經說有叁色。證無表色實有理成 准上論文。定境色處非眼根境。此違色處二識所識。複同彼同分色不與識合。即違婆沙正義 夢境色者。即是余位可眼見色。非謂此非眼根境界。其定境色亦是可見色處所攝。如解脫色。緣青等時是可見色
論。又經所言至即說爲無漏。釋第二證。定境色中有無漏色。即此名爲無漏色也
論。有余師說至得無漏名。此述譬喻師計。無學身中十色界全。及外五境。皆是無漏非漏依故
論。何故經言至乃至廣說。破譬喻計。若言無學身中色法。非漏依故名無漏者。何故經言有漏法者。諸所有眼乃至廣說。十五界等既無簡別。故知一切眼等皆是有漏
論。此非漏對治故得名有漏。譬喻師救。無學身中十五界等有其二義。非漏依故名爲無漏。非對治漏故名無漏
論。是則此應言有漏亦無漏。有部難。離過身中十五界等。應亦是有漏亦是無漏
論。若爾何過。譬喻師反問
論。有相雜失。有部與出過也
論。若依此理至有何相雜。譬喻師救。非漏依故名爲無漏。不依此理說爲有漏。非對治漏名爲有漏。不依此理說爲無漏。依此義說有何相雜
論。若色處等至聲等亦爾。譬喻師反難也。若色處等十五界一向有漏者。何故經等不直說色處心裁覆事。簡去無漏差別而說有漏有取諸色心裁覆事。故知別有無漏色等非是心裁 裁謂裁檗。即是與有漏心爲生之本覆障事也 正理破雲。又非眼等非漏對治得有漏名。勿有世間諸離染道成無漏故。又彼眼等非如意.法.意識說故。謂佛有漏.無漏相中作如是言。墮世間意。墮世間法。墮世間意識。是名有漏。出世間意。出世間法。出世間意識。是名無漏。非眼等中作如是說。故知彼說但述耶計
論。又經所說至福業續起。破第叁證。經部宗中先軌範師作如是釋。由法爾力七有依福福業增長。如如施主乃至由諸受者受用勝劣有差別故。施主心雖異緣。而前緣施思種後後心生說名相續。于後後時別別而生。爲轉變能生果時功力勝前名爲差別
論。若謂如何至無表法生。遮有部難。與無表同如何受者受用施財物。則有實無表色增長生耶
論。若于無依至亦恒隨轉。釋無依增長也
論。無表論者至甯有無表。反難有部。無依福業但是心念意思隨喜等事無有表業。甯有無表
論。有說有依至相續增長。敘經部異說
論。若爾經說至緣彼勝思。論主破余師也
論。是故所言至定爲應理。論主評取經部前師釋也。正理雲。應問。此中何名相續。何名轉變。何名差別。彼作是答。思業爲先後後心生說名相續。即此相續于後後時別別而生說名轉變。即此無間能生果時功力勝前說名差別。如有取識爲命終心。于此心前雖有種種感後有業。而于此時唯有極重。或唯串習。或近作業感果功力顯著非余(此與對法論同。此中有難。非極重。非串習。非近作業。此時熟者豈非顯著)
論。又非自作至身.語業道。破第四證。由本加行使者依能教者教所作成時。法爾能教彼者相續心上種子轉變至生果時功能差別。由此當來能感多果。即此差別從身.語業生。果立因名故名身.語業道。實非身.語 自作究竟當知亦爾 如無表業名爲業道。亦是果取因名非身.語業
論。然大德說至正殺殺已。敘異計也。此是達磨多羅計也
論。非但由此至成無間業。論主破雲。非但由思作已殺等解即成業道。實非殺母作殺母解應成無間。此既不成。如何但由其思即成業道
論。然于自造至非不應理。論主容自作一分由思成業道
論。何于無表至轉變差別。此有部責經部情偏
論。然此與彼至不令生喜。此答不許無表所以
論。若由此引至未來果故。答許經部宗所以也
論。又先已說。經部引前說證
論。先說者何。有部問也
論。謂表業既無甯有無表等。經部答也
論。又說法處至法處攝色。破第五證。如文可解
論。又言道支應無八者。此牒第六證也
論。且彼應說至求依等不。經部反問有部
論。不爾。有部答
論。雲何。經部征也
論。由彼便得至立語業命名。有部答也
論。若爾雲何至八聖道支。經部准有部釋自宗義名正語.業.命
正理破雲。彼釋不然。應正見等同此釋故。謂正見等亦應可爲如是計度。雖在道位無正見等。而得如斯意樂依正故。出觀後由前勢力起正見等耶見等無。以于因中立果名故。可具安立八聖道支。然非觀中無正見等。若無正見等。道亦應無故。由如是理對法諸師應作是例。如正見等正在道時實有自體。亦應實有正語.業.命諸無漏戒
論。有余師言至故名無漏。述經部異師釋
論。非一切處至此亦應然。異師引例釋也。此師意說。由聖道力便能獲得決定不作叁耶名正語等。無別體性。此定不作依無漏道故名無漏。非別有法。如八世法不得衣等。此之不得無別體性
論。別解脫律儀至別解脫律儀。破第七證。此亦准前由意樂力。謂由思願力先立要期能定遮防身.語惡業。由斯故立別解脫律儀。准此意樂即是思願
論。若起異緣心至憶便止故。通有部難
論。戒爲堤塘至由心受持。破第八證。由心受持力遮防破戒惡法不生。非別無表
論。若由無表至而破戒者。反難有部。若由無表遮防惡戒由如堤塘。堤塘不斷。如何失念而有破戒
論。且止此等至是我所宗。止诤歸宗。破已複宗。非是實取有部義也
論。前說無表大種所造性。已下大文第二明能造大 于中有叁。一表.無表大種同.異。二明造時同.異。叁約地同.異。此即第一
論曰至異大種生。答也
論。所以者何。征也
論。從一和合至不應理故。釋也
論。如表與大至爲有差別。下第二明造時同.異
論。一切所造色多與大種俱時而生(謂一切有對造色及作俱無表)。然現在未來亦有少分依過去者(作後無表)
論。少分者何。問也。下半行頌。答也
論曰至從過去大生。釋頌文也。初一念是作俱無表。第二念已去是作後無表。作俱無表從現大生。後念無表從過大生。此雖雲從過去大生。非是大種于過去世造現.未色。此是作俱大種住現在時。懸造未來諸念無表落過去世。現.未無表依之而起
論。此爲所依至手地爲依。明無表色依有二種 一爲所依。即是能造無表大種 二但爲依。即是造身余色大種 前爲轉因。如手轉輪 後爲隨轉因如地爲輪依 問表與無表大種不同。如前已釋不勞重述 未知。作俱無表。與其後念作後無表。爲同一大。爲別大耶。又後念無表有多刹那。爲同一大。爲各別耶 有人釋此叁解不同。不評是非還同未解 第一解雲。造後諸無表即用造初無表大種。乃至。故婆沙一百叁十二雲。若成就現世大種。彼現在所造色耶 答如是 設成就現所造色。彼現在…
《俱舍論疏十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