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疏》十六 ▪第5页
卷第十五 / 沙门法宝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四云。问几业能引众同分。几能满耶。或有说者。二能引众同分亦能满。谓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二能满众同分不能引。谓顺现法受业。顺不定受业。复有说者三能引众同分。亦能满。谓除顺现法受。一能满众同分不能引。谓顺现法受。复有欲令顺法现受业亦能引众同分。若作是说。此四种业皆能引众同分满众同分。此论同婆沙第二说 有人。以此论文证唯同分是引果者非。此中问业几能引众同分。不言几业招引果。非为定证。正理等云。几是引果。谓命根.众同分。此文为定。如异熟因中引文
论。何界何趣至皆容造四。释造处也
论。总开如是至余皆得造。释差别也
论。不退姓名坚至可造余二。释凡.圣不退造业异也
论。异生不退至一切处无遮。重释异生不造生圣不造生.后所以也
论。然诸圣者至如后当辨。释得果位利钝同不造生.后也。圣人已离欲染得阿那含果。离有顶染得阿罗汉果退不经生。纵是退性不造生.后
论。住中有位至亦造云何。自下一颂第三明中有造业。论曰至定.不定业。释中有中造二十二业。如文可解
论。应知如是至业所引故。释中有所造十一位受名现业也 问中有定业唯是顺现法受。中有不定业于何时受 答亦容余身受也。正理论云。类同分者。谓人等类非趣非生。以约趣.生中有.生有同分异故 若十一种不定业。或此身十一位受。或余身十一位受(已上论文) 问何故中有唯造顺现受业不造余也 答一解。亦能造余。此中但欲明十一种业是顺现受故。不说余也 二解。中有之中唯求此生有身不求余身故。唯造顺现法业不造生.后。色界中有既有善心。故知亦造顺现受业。然无诸位略而不论 问此论云。中生一同分者是何同分。若是四生同分。中有是化。生有是胎等。若五趣同分。中有非趣。若类同分。中.生类别。今言一者为是何耶 答一业引故同分是一。非谓生.趣.类同分一
论。诸定受业其相云何。自下一颂。第四明定受业相
论曰至功德田起。此释善.恶定受业也。谓造业有三种一重心。谓虽不恒作及于劣境。皆得定受。二恒作。虽是劣心及非胜境。亦得定受。三于增上功德田起。虽是劣心及非恒作。亦得定受。论。功德田者至所起诸业。释功德田 胜果谓罗汉等 胜定谓慈定等 僧谓通凡.圣
论。或于父母至余非定受。释唯不善定业相也。除上定业余非定受
论。现法受业其相云何。自下一颂。第五明现法果业相
论。曰至其类非一。释由田也
论。由意胜者至事亦非一。释由意殊胜也
论。或生此地至招现法果。释不定招现果也。有位不定定受之业定转此业于现法受更不重生于此地受
论。若有余位至受异熟果。释位定之业不可转故障离染也 若于现受之余。即是生.后定业。由业力故必定无有永离染义。暂离染义。于理无违。后退容还生于此地。然非果位不能生故
论。若于异熟至不受异熟。释位熟俱不定者。由离染故总不受也
论。何田起业定即受耶。自下一颂。第六明即受果业
论曰至定即受果。总释由田即受果也 于如是类功德田者。即是颂中六种功德田也
论。功德田者谓佛上首僧。释第一也。此僧众中佛为上首 正理论云。佛若非僧摄。契经何故作如是言。汝等若能以少施物。如次供养佛上首僧。于僧田获得周遍清净福正理又云。僧有多种。谓有情人。声闻。福田。及圣僧等。佛于此内非声闻僧。可是余僧。自然觉故(自然觉故。非声闻也)
论。约补特伽罗至还复出者。释第一人也(以寂静故。福速也)
论。二从无诤出至相续而转。释第二人也(以无量增上利益意乐随逐故。福速也)
论。三从慈定出至相续而转。释第三人也(以无量安乐意乐随逐故。福速)
论。四从见道出至净身续起释第四人也(以断见惑故。得能速果也)
论。五从修道至净身续起。释第五人也(以断修惑故。得福速也)
论。故说此五至能招即果。总结上也。若于上六田有损得非爱即果。有益得爱即果 正理论云。从如是五初出位中。乘前所修胜功德势。心犹反顾专念不舍。诸根寂静特异于常。世.出世间定.不定福。无能胜伏映夺彼者。故说此五名功德田
论。若从余定至非胜福田。释非即果因也
论。异熟果中至亦有云何。自下一颂。大文第五明身.心受业
论曰至寻伺俱故。释唯感心受。无寻伺地无身受也。以五识定与寻.伺相应故。已上诸地无寻.伺故。无五识也
论。诸不善业至如前已辩。释唯感身受业。不善唯招五识相应苦受果故
论。有情心狂何识因处。自下一颂。第六明心狂识因处也
论曰至无分别故。此释心狂唯意识也。分别错乱名曰心狂。五识无分别故无心狂
论。由五因故至能令心狂。第一因也。由六种业果令心狂也 此由因时令他失念。得异熟果心亦失念。名曰心狂。如文可解
论。二由惊怖至遂致心狂。第二因也
论。三由伤害至遂致心狂。第三因也
论。四由乖违至故致心狂。第四因也
论。五由愁忧至如婆私等。第五因也 婆沙一百二十六。如契经说。婆私瑟搋。婆罗门女。丧六子故心发狂乱。露形驰走。见世尊已还得本心
论。若在意识至非异熟耶。问也。前言心受非不善果。今说心狂业异熟起。岂不相违
论。不说心狂至故说为狂。答也。由前六种恶因。感不平等大令心狂乱。非心狂乱故即异熟果。故不相违
论。如是心狂至不染污心。释心狂心乱。宽狭不同为四句也。乱心谓染心。通狂.不狂。狂心谓失念。通染.不染。由此不同成其四句。如文可解
论。除北俱卢洲至世传有文。释狂处也
论。欲界圣中至证法性故。明欲界圣人唯除诸佛有心狂也。五因之中唯有四大乖适无余四因。如文可解
论。又经中说至其相云何。自下半颂第七明曲.秽.浊业。论曰至嗔贪所生。总释三业各有曲等三业
论。谓依谄生至谄曲类故。别释曲也 正理云。实曲是见。故契经言。实曲者何。谓诸恶见谄是彼类故得曲名。从此所生身.语.意业。曲为因故果受因名。是故世尊说彼为曲
论。若依嗔生至嗔秽类故。别释秽也 又正理云。嗔名秽者。谓嗔现前。如热铁丸随所投处便能烧害自.他身.心。诸烦恼中为过最重。故薄伽梵重立秽名。是诸秽中之极秽故。从嗔所生身.语.意业秽为因故。果受因名。是故世尊说彼为秽
论。若依贪生至贪浊类故。别释浊也 正理论云。贪名浊者。谓贪现前染着所缘。是染性故。从彼生等。准前应释 更有两翻出曲.秽.浊业。与此论不同。恐繁不述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俱舍论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16】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