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2卷41頁碼:P0453
唐 法寶撰

  《俱舍論疏》十六 ▪第5页

  卷第十五 / 沙門法寶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四雲。問幾業能引衆同分。幾能滿耶。或有說者。二能引衆同分亦能滿。謂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二能滿衆同分不能引。謂順現法受業。順不定受業。複有說者叁能引衆同分。亦能滿。謂除順現法受。一能滿衆同分不能引。謂順現法受。複有欲令順法現受業亦能引衆同分。若作是說。此四種業皆能引衆同分滿衆同分。此論同婆沙第二說 有人。以此論文證唯同分是引果者非。此中問業幾能引衆同分。不言幾業招引果。非爲定證。正理等雲。幾是引果。謂命根.衆同分。此文爲定。如異熟因中引文

  論。何界何趣至皆容造四。釋造處也

  論。總開如是至余皆得造。釋差別也

  論。不退姓名堅至可造余二。釋凡.聖不退造業異也

  論。異生不退至一切處無遮。重釋異生不造生聖不造生.後所以也

  論。然諸聖者至如後當辨。釋得果位利鈍同不造生.後也。聖人已離欲染得阿那含果。離有頂染得阿羅漢果退不經生。縱是退性不造生.後

  論。住中有位至亦造雲何。自下一頌第叁明中有造業。論曰至定.不定業。釋中有中造二十二業。如文可解

  論。應知如是至業所引故。釋中有所造十一位受名現業也 問中有定業唯是順現法受。中有不定業于何時受 答亦容余身受也。正理論雲。類同分者。謂人等類非趣非生。以約趣.生中有.生有同分異故 若十一種不定業。或此身十一位受。或余身十一位受(已上論文) 問何故中有唯造順現受業不造余也 答一解。亦能造余。此中但欲明十一種業是順現受故。不說余也 二解。中有之中唯求此生有身不求余身故。唯造順現法業不造生.後。色界中有既有善心。故知亦造順現受業。然無諸位略而不論 問此論雲。中生一同分者是何同分。若是四生同分。中有是化。生有是胎等。若五趣同分。中有非趣。若類同分。中.生類別。今言一者爲是何耶 答一業引故同分是一。非謂生.趣.類同分一

  論。諸定受業其相雲何。自下一頌。第四明定受業相

  論曰至功德田起。此釋善.惡定受業也。謂造業有叁種一重心。謂雖不恒作及于劣境。皆得定受。二恒作。雖是劣心及非勝境。亦得定受。叁于增上功德田起。雖是劣心及非恒作。亦得定受。論。功德田者至所起諸業。釋功德田 勝果謂羅漢等 勝定謂慈定等 僧謂通凡.聖

  論。或于父母至余非定受。釋唯不善定業相也。除上定業余非定受

  論。現法受業其相雲何。自下一頌。第五明現法果業相

  論。曰至其類非一。釋由田也

  論。由意勝者至事亦非一。釋由意殊勝也

  論。或生此地至招現法果。釋不定招現果也。有位不定定受之業定轉此業于現法受更不重生于此地受

  論。若有余位至受異熟果。釋位定之業不可轉故障離染也 若于現受之余。即是生.後定業。由業力故必定無有永離染義。暫離染義。于理無違。後退容還生于此地。然非果位不能生故

  論。若于異熟至不受異熟。釋位熟俱不定者。由離染故總不受也

  論。何田起業定即受耶。自下一頌。第六明即受果業

  論曰至定即受果。總釋由田即受果也 于如是類功德田者。即是頌中六種功德田也

  論。功德田者謂佛上首僧。釋第一也。此僧衆中佛爲上首 正理論雲。佛若非僧攝。契經何故作如是言。汝等若能以少施物。如次供養佛上首僧。于僧田獲得周遍清淨福正理又雲。僧有多種。謂有情人。聲聞。福田。及聖僧等。佛于此內非聲聞僧。可是余僧。自然覺故(自然覺故。非聲聞也)

  論。約補特伽羅至還複出者。釋第一人也(以寂靜故。福速也)

  論。二從無诤出至相續而轉。釋第二人也(以無量增上利益意樂隨逐故。福速也)

  論。叁從慈定出至相續而轉。釋第叁人也(以無量安樂意樂隨逐故。福速)

  論。四從見道出至淨身續起釋第四人也(以斷見惑故。得能速果也)

  論。五從修道至淨身續起。釋第五人也(以斷修惑故。得福速也)

  論。故說此五至能招即果。總結上也。若于上六田有損得非愛即果。有益得愛即果 正理論雲。從如是五初出位中。乘前所修勝功德勢。心猶反顧專念不舍。諸根寂靜特異于常。世.出世間定.不定福。無能勝伏映奪彼者。故說此五名功德田

  論。若從余定至非勝福田。釋非即果因也

  論。異熟果中至亦有雲何。自下一頌。大文第五明身.心受業

  論曰至尋伺俱故。釋唯感心受。無尋伺地無身受也。以五識定與尋.伺相應故。已上諸地無尋.伺故。無五識也

  論。諸不善業至如前已辯。釋唯感身受業。不善唯招五識相應苦受果故

  論。有情心狂何識因處。自下一頌。第六明心狂識因處也

  論曰至無分別故。此釋心狂唯意識也。分別錯亂名曰心狂。五識無分別故無心狂

  論。由五因故至能令心狂。第一因也。由六種業果令心狂也 此由因時令他失念。得異熟果心亦失念。名曰心狂。如文可解

  論。二由驚怖至遂致心狂。第二因也

  論。叁由傷害至遂致心狂。第叁因也

  論。四由乖違至故致心狂。第四因也

  論。五由愁憂至如婆私等。第五因也 婆沙一百二十六。如契經說。婆私瑟搋。婆羅門女。喪六子故心發狂亂。露形馳走。見世尊已還得本心

  論。若在意識至非異熟耶。問也。前言心受非不善果。今說心狂業異熟起。豈不相違

  論。不說心狂至故說爲狂。答也。由前六種惡因。感不平等大令心狂亂。非心狂亂故即異熟果。故不相違

  論。如是心狂至不染汙心。釋心狂心亂。寬狹不同爲四句也。亂心謂染心。通狂.不狂。狂心謂失念。通染.不染。由此不同成其四句。如文可解

  論。除北俱盧洲至世傳有文。釋狂處也

  論。欲界聖中至證法性故。明欲界聖人唯除諸佛有心狂也。五因之中唯有四大乖適無余四因。如文可解

  論。又經中說至其相雲何。自下半頌第七明曲.穢.濁業。論曰至嗔貪所生。總釋叁業各有曲等叁業

  論。謂依谄生至谄曲類故。別釋曲也 正理雲。實曲是見。故契經言。實曲者何。謂諸惡見谄是彼類故得曲名。從此所生身.語.意業。曲爲因故果受因名。是故世尊說彼爲曲

  論。若依嗔生至嗔穢類故。別釋穢也 又正理雲。嗔名穢者。謂嗔現前。如熱鐵丸隨所投處便能燒害自.他身.心。諸煩惱中爲過最重。故薄伽梵重立穢名。是諸穢中之極穢故。從嗔所生身.語.意業穢爲因故。果受因名。是故世尊說彼爲穢

  論。若依貪生至貪濁類故。別釋濁也 正理論雲。貪名濁者。謂貪現前染著所緣。是染性故。從彼生等。准前應釋 更有兩翻出曲.穢.濁業。與此論不同。恐繁不述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俱舍論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6】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