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疏》二十四 ▪第2页
卷第二十三 / 沙门法宝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相观察圣谛。或时以四行相观察圣谛(解云。或时十二行者。除道谛四行。或时八行者。除灭道各四行。或时四行相者。除.灭.道.集各四行相 又释或时十二行者。四谛各除一行。或时八行者。四谛各除二行。或时四行者。四谛各除三行。准七处善第二遍观色等除道。以此文证。前解为胜 若依后释即无文证。准正理文。七处善在总相念前。准婆沙一师云。在见.修道。又婆沙云。七处善观色有四智。法类苦俗。又准婆沙有漏智观谛总名俗智。无漏智观谛名苦.集等。准上文谛七处善通有漏.无漏也) 婆沙一百九十云。问何等补特伽罗依空行入见道。何等补特伽罗。依无愿入见道。答若见行者依空行入。若爱行者依无愿入。唯除菩萨。虽是爱行而依空入(解云。见行着我故依空入。爱行人著有故依苦.无常入也。菩萨悲心多故名为爱行。为化众生不厌有也) 又见行人有其二种。着我见者依非我行入。我所见者依空行相入。诸爱行人亦有二种。我慢增者依非常行入。懈怠增者依苦行相入(解云。别知身无常.不自恃起慢。若知其苦相。精进求出也) 西方德光论师。解减行云。上下八谛各四行相。如名次第拟仪相当皆相系属。如于后时应以欲界苦谛下无常行相入见道者。于自谛下从后向前。先除非我。次空。后苦 若以苦行拟入见道。先除非我。次空。后无常 若以空行拟入见道。先除非我。次苦。后无常 若以非我拟入见道。先除空。次苦。后无常。除欲苦谛四行既尔。除上道谛四行亦然。余准此例。恐繁不具 德光所解事太繁杂。既无论文。何理知定相系属耶。如我见增者。为治我故起非我行者。何别理于灭等下。偏起离等行。先观灭等谛耶 今为一释从闻.思观四谛时。于一一谛皆具四行。如名次第于上道谛等。后起者先灭。先起者后减。我见增者偏起非我。自余三行随次而减。中.上忍.及第一法同此一行。即以此行入于见道于理无违
论。从此位无间至不相续故。明从中忍生上忍也
论。上品忍无间至唯一刹那。明从上品忍生世第一法。及明世第一与增上忍缘.行相同
论。此有漏故至世第一法。此释名也
论。有士用力至故名最胜。释妨难也。婆沙第三云。此心.心所于余世法为都胜故说名第一。为分胜故名第一耶。设尔何失。若都胜故名第一者。此岂能胜现观边世俗智。然现观边所修世俗智是见道眷属。见道慧力殊胜。此法不尔。又此岂胜杂修静虑。然彼等至及所感生。不共异生。此法不尔。又此岂胜初尽智时所修善根。然修彼时离一切障。所依清净。此法不尔。又此岂胜空空.无愿无愿.无相无相。三三摩地。然彼尚能厌恶圣道。况于有漏。此法不尔。若分胜故名第一者。暖.顶.忍等应亦名第一。各胜彼彼下位善根故。有作是说。此法都胜故名第一。然约能开圣道门说。非据一切。谓现观边世俗智等。虽有如前所说胜事。然皆无力开圣道门。此法独能。是故都胜。或有说者。此法于余一切事胜故名第一。谓现观边世俗智等所有胜事皆由此成。所以者何。彼诸胜事若无此法开圣道门体尚不修。况有胜用。要由此法开圣道门方修彼体乃有胜用。彼诸胜事既由此成。故此于余一切事胜。有余师说。此法分胜故名第一。问若尔暖等应亦名第一。答彼于二分中俱非最胜故。谓世善法总有二分。一依异生。二依圣者。世第一法。虽于圣者世俗智等不名最胜。而于异生所得善中皆最胜故。所以独立第一法也 无评家也 问若尔未来修者。不能为等无间缘引圣道生。应非第一 答婆沙第二云。彼虽不作等无间缘。而能随顺已起得故。譬如苾刍与僧欲法。诸余僧事亦得成立 问世第一法随转色.心不相应行。彼既不作等无间缘。云何得名世第一法 婆沙第二答云。彼虽不作等无间缘。而能随顺。由彼与此心.心所法。一起。一住。一灭。一果。一等流。一异熟。亲近故
论。如是暖等至重现前故。此出体也。取俱有法。然除彼得。婆沙第三云。问何故沙门果得是沙门果。而世第一法得非世第一法耶。答沙门果成就所显故。沙门果得是沙门果。世第一法等无间缘所显故。彼得既非等无间缘。亦不随顺如彼生等故。彼得非世第一法。暖.顶.忍得亦非暖等。勿得圣已重现前故。有说得亦是世第一法。有余师说。彼俱起得是世第一法。评曰若彼俱起。若后起得。一切皆非世第一法种类同故。暖等亦尔。是故初说为善。问何故世第一法生等。是世第一法而得非耶。答生等与彼同一果。相随行不相离。常和合无前后。相与所相未尝相离。由此亦是世第一法。得与彼法不同一果。不相随行。性相离不和合。或前或后。得与所得有时相离。譬如树皮或时离树。是故得非世第一法。暖.顶.忍得亦复如是 正理论云。然以见谛不许暖等重现在前。已见谛者。加行现前成无用故 今为一释。前果非是后向道摄。向后起得不违理故。暖等是彼圣道加行。道后起暖等是违理故。又得圣不舍暖。果后起暖过。得果舍前向果后无向得
论。此中暖法至未来。四明暖最初行得二修行相多少。于最初位进善根故。于三谛唯杂缘法念住。得修通总.别观故修四念住。修自谛行相故通四行也。不傍修故无十六行也。于灭谛唯不杂缘法念住。无身.受.心故。二修唯法念住。不傍修故不修余谛四念住也
论。由此种姓至方能修故。释不傍修所以 言同分者。谓同谛也
论。后增进位至未来十六。明暖增进位行.得修也。三谛皆有色.受.心.法故。非初易位。容现别观色.受.心等故。云随一念住现在修也。虽能傍修余谛念处。数不过四故言四也 随一行现在修未来十六者。以傍修余谛也。缘灭谛无余念住故。法念住现在修。傍修余谛故未来四也。行修初后皆同法念
论。由此种性至亦能修故。释得傍修所以。如文可解
论。顶初安足至未来十六。明顶初入位也。初进异位故行修唯法念。进位不简行故 随一行相修。未来四及十六者。许傍修故。四谛同故合说也
论。后增进时至未来十六。明增进位许别现也。随一念处现在修。未来四等如暖中释。三谛不同故别释也
论。忍初安足至未来十六。明忍位也。婆沙一百八十八云。问何故忍初及后皆法念住。答以忍近见道故相似见道(述曰。然一切皆似见道)
论。然于增进至不修彼行相。明中上忍随所减缘不修彼行。正理释云。谓具缘四。具修十六。若缘三.二.一。如次修十二.八.四
论。世第一法至似见道故。明世第一修行多少也。似见道故。无异分修故。不修余行故。婆沙云。问颇有住一刹那顷。当得世第一法非彼所缘耶 当得彼所缘非世第一法耶 当得世第一法及彼所缘耶 不当得世第一法及彼所缘耶 答有住增上忍时应作四句。且依未至定入正性离生者。住增上忍时当得世第一法。非彼所缘者。谓未至定所摄世第一法中。除缘当现在前所依世第一法。诸缘所余境世第一法 当得彼所缘非世第一法者。谓上五地所摄世第一法中。缘当现在前所依世第一法 当得世第一法及彼所缘者。谓未至定所摄世第一法中。缘当现在前所依世第一法 不当得世第一法及彼所缘者。谓上五地所摄世第一法中。除缘当现在前所依世第一法。诸缘所余境世第一法。如依未至定余五地亦尔(述曰。此说得修世第一法。有缘不同。若行修者必总缘也。所依者世第一法所依身也。是欲界身故亦是所缘。亦当得也。所缘者即是欲界一切有漏法也。于中若是所依即亦是当所得。自余所缘皆非所得。诸世第一法若同地等皆得修故。诸异地等决定不得也) 问颇有成就世间第一法不成就彼离系得耶。答应作四句 成就世第一法。不成就彼离系得者。谓若依此地入正性离生彼未离此地染 成就彼离系得不成就世第一法者。谓若依此地入正性离生彼命终生上地 成就世第一法亦成就彼离系得者。谓若依此地入正性离生。彼已离此地染不命终生上地 不成就世第一法亦不成就彼离系得者。谓若未能入正性离生位有余依彼有漏离系得作如是言 问颇有圣者。成就世第一法不成就彼离系得耶 答应作四句 成就世第一法不成就彼离系得者。谓若依此地入正性离生彼未离此地染 成就彼离系得不成就世第一法者。谓若依此地入正性离生。彼命终生次上地 成就世第一法亦成就彼离系得者。谓若依此地入正性离生。彼已离此地染不命终生上地 不成就世第一法亦不成就彼离系得者。谓若依此地入正性离生。彼命终超次上地生余上地。有余依一切世第一法。及彼一切离系得 作如是言。问颇有成就世第一法不成就彼离系得耶。答应作四句 第一句者。谓若依未至定。或初静虑。静虑中间入正性离生。彼未离初静虑染 第二句者。谓若依此地入正性离生。彼命终生上地。若未得世第一法生欲.色界已离初静虑染及生空无边处 第三句者。谓若依此地入正性离生已。离初静虑染不命终生上地 第四句者。谓除前相
论。已辨所生善根体相。下三颂第三明善根差别
论曰至决择分名。此第一问也
论。决谓决断至四谛相故。答决择名也。由诸圣道能断疑故名为决断。以能分别四谛相故名为简择。即诸圣道名决择也
论。分谓分段至决择分名。此释分名。一切圣道皆名决择。此所顺者。唯是见道故言分也。是故此名顺决择分
论。此四为缘至顺决择分。释顺名也。此四为缘引决择一分。亦能顺益决择一分故。故此四种得顺彼名
论。如是四种至等引地故。此即第二三慧分别。近见道故非闻.思也
论。四中前二至独是上品。此即第三各随一义以分品也。如文可解
论。此四善根至遍知断故。此即第四明依地也。此四善根修慧为体。是见道眷属。欲界无修故。无色界无见道故。所以不通欲界.无色。又无色心不缘欲故 欲界先应遍知断者。更释无色无见道也。以欲先应遍知断故。见道必先缘欲界。无色不缘欲故无见道。所以欲界先遍知断。正理论云。于三界中彼最粗故
论。此四善根至增背有故。第五明果也。此门在颂无文。因明依地便释异…
《俱舍论疏二十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