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疏》二十六 ▪第3页
卷第二十五 / 沙门法宝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道差别无量。已下第三大文明诸道差别 就中。一明道差别。二明四种通行。三明菩提分法。四明四种证净。五明正脱.正智。六明厌离通局。此一行颂第一明四道也
论曰至谓三余道。略出道体
论。道义云何。问道义也
论。谓涅槃路至涅槃果故。有两释道义。道是路之名。趣涅槃路名之为乘。是所依运动之义。有所追求必依。于道。依此四道求涅槃故
论。解脱胜进如何名道。问也。加行.无间趣向涅槃可名为道。解脱已至。胜进已过。如何名道
论有三释。第一云。与加行等道类同故。是道转上品故
论。或前前力至后后故。第二释也。前前至后皆是道义
论。或能趣入无余依故。第三解也。解脱.胜进亦得道名。已趣无余故。正理论云。三乘贤圣涉此夷途。速达二种涅槃界故
论。道于余处立通行名。已下一行颂。第二明通行
论曰至任运转故。释乐通也 通是道之别名。不多艰辛任运转故释乐名也。正理论云。任运转故如乘船筏
论。道依无色至观增止减。释苦通行。正理论云。虽道非苦。苦受相应艰辛转故亦名为苦。如依陆路乘马等行。艰辛转者。由此地中止.观虽俱而增.减故 此依地立苦.乐名也
论。即此乐苦至翻此名速。释迟速也。此依根立迟.速名也。此上迟.速之名在道非人
论。或迟钝者至速此相违。此释迟.速之名从人非道。正理论云。此行五蕴.四蕴为性。由色定.无色定别。而名通者。显慧胜故。偏立见名。如见道边诸世俗智金刚喻定。亦以五蕴.四蕴为体。立相定名
论。道亦名为菩提分法。已下第三。颂明菩提分法 于中有六。一举数释名。二出体性。三释念住等。四明增位前后。五明漏.无漏别。六明依地有异。此一行颂第一举数释名
论曰至八圣道支。举数释名也
论。尽无生智至此二名觉。释菩提名 菩提。此名为觉。有二义。一如睡觉故。二觉知故 无明睡皆永断故者。是如睡觉 及如实知已作已事者。尽智觉知 不复作故者。无生智觉知
论。三十七法至菩提分法。释三十七名菩提分所以
论。此三十七体各别耶。已下一行颂。第二出体
论曰至余九同前。明十法为体。此出体也。婆沙九十五有三说。一说同此论。一说开戒为二。以十一法为体。一师开为三。谓正语.正业.正命。此论合说以十法体。开合虽异于理无违 问何故唯十为体 婆沙废立 问何故一切色中唯无表色有立觉分非余色耶 答正语.业.命随顺圣道势用偏增故立觉分。余色不尔 又戒能为谷。余色不尔 又正理云。何缘表业不立觉分。觉分唯是顺定善法心俱无表有胜顺能。表业不然。是故不立 问何故不立心为菩提分法。复次心于杂染.清净品中。势用均等。菩提分法于清净品。势用偏增。是故不立。复次菩提分法辅佐菩提。心王不应辅佐于觉。如王无有辅佐臣义。问大地法中何故但立念.定.慧.受为菩提分法。答念.定.慧三顺清净品势用增上。菩提分法亦复如是。故摄此三。受于杂染.清净品中。势用俱胜。故亦立为菩提分法 有余师说。受于杂染势用虽胜。而于净品作饶益事。如旃荼罗性虽鄙劣。而与豪族作饶益事。故亦立为菩提分法。想.思.触.欲于杂染品。势用偏增。故不立为菩提分法。于假想观胜解偏增。菩提分顺真实观。是故胜解非彼所摄 有余师说。菩提分法学位偏增。至无学位胜解方胜。故不立为菩提分法。作意于境义不相应。故亦不立 有余师说。初取境时作意力胜。至境相续彼力渐微。菩提分法要取境已多时方有。义不相应故亦不立 问何故三受皆通无漏。唯立喜为菩提分法。答乐.舍二受无彼相故。复次菩提分法行相猛利。乐.舍迟钝故俱不立 复次无漏乐受为轻安乐所覆损故。舍为行舍所覆损故。相不明了。故不立为菩提分法 问大善地法中何但立信.精进.轻安.行.舍四种。为菩提分法耶 答由此四种顺菩提胜故。偏立为菩提分法。谓趣菩提信为上首。将起众行信为初基。故立信为菩提分法。精进遍策趣菩提行。令速趣向三乘菩提。故亦为菩提分法。轻安调适对治惽沈。助观品胜。行舍平等对治掉举。助止品胜。菩提分法止.观为主。故俱立为菩提分法。惭.愧等六。散善品中势用虽胜。而于定善势力微劣。故不立为菩提分法。以菩提分定善摄故。余大不善地法二。大烦恼地六。小烦恼地法十。及不定地中贪.嗔.慢.疑。并顺杂染故皆不立。睡眠.恶作虽亦通善。唯是生得。菩提分法是加行善 又正理论云。何缘不立不相应行以为觉分 彼于助觉无别胜能。不相应故。非如无表虽不相应。而于道轮有为毂用。故于觉分不别建立 问三无为法何故不立 解云顺菩提分必须起用。无为无用。是故不立。由斯废立故唯十种是菩提分。余皆不立。又正理论云。何缘不立信为觉故道支。初发趣时信用增上。已入圣位在觉.道支。信于尔时势用渐劣。故不立在觉.道支中。何缘于觉支立喜.轻安.舍。非亦立在彼道支中。彼偏顺觉。不顺道故。云何顺觉。且修道中地地各修九品胜觉。如如于谛数数觉悟。如是如是发生胜喜。由圣胜喜后乐观谛。如人掘地获宝生喜故。后乐更掘。故喜于觉顺力增。要由轻安息诸事务。及由舍力令心平等。方能于境审谛觉察。故立安.舍在觉支中。云何此三不顺于道。速疾运转是圣道义。此于速运少有相违。并能令心安隐住故。何缘于道立寻及戒。于觉支中非亦立彼。彼偏顺道不顺觉故。云何顺道。且见道中寻策正见。令于上.下八谛境中。速疾观察。戒为毂成见道轮。令于谛速疾回转。故寻及戒俱立道支。此复云何不顺于觉。且寻于谛不寂静转。故寻于觉少有相违。觉是相应。有所缘境所依行相。戒此相违故。觉支不建立彼。通运为道不可为例 何缘圣种不立觉支 正理论云。觉支通道.俗。圣种唯道故不立也
论。念住等三名无别属。此下一行颂。第三明念住等
论曰至慧勤及定。释。此三品从胜出体
论。何缘于慧立念住名。问。实是其慧。因何名念
论。毗婆沙师至持令住故。述婆沙释
论。理实由慧至已广成立。论主述自释指前释也
论。何故说勤名为正断。问。体既是勤。何名正断
论。于正修习至断解怠故。答也
论。或名正胜至此最胜故。释异名也。婆沙一百四十一云。问此四何缘说为正断。答由此四种能正断故。问前二可尔。后二云何。答以初为名故无有失。或此四种皆有断义。谓前二断烦恼障。后二断所知障。修善法时断无知故。暂断.永断俱名断故。有处说此名为正胜。无倒策发成胜事故 问何故恶不善法已生者说令断。未生者说令不生。答已生于自相续已有作用故说令断。未生者于自相续未有作用故说令不生(云云解多) 问所修诸善随尔所生。即尔所灭。无有生已过一刹那。有停住义。如何乃言于已生善法。为令安住不忘倍修增广耶。答应知此中说二分善法。谓顺住分。顺胜进分。令安住不忘者。说顺住分。令倍修增广者。说顺胜进分。俱依相续展转胜进说安住。故无有失 问欲界有恶不善法。可说有四。云何上界亦说有四耶。答彼虽过恶不具。而具有彼功德。有说彼无所谓。而有能谓 乃至 问静虑可尔。无色云何。答无色虽无坏对治。而有持及远分对治 问学位可尔。有恶不善法故。无学云何。答彼虽无过恶生。而有功德。有说虽无所治。而有能治。谓多种对治如前说 问涅槃精进何正断摄。有说初正断摄。以永断。即涅槃时作四事故
论。何缘于定立神足名。问也。实是其定。何缘名神足
论。诸灵妙德所依止故。答也。现大身等诸灵妙德。名之为神。所依止义名之为足
论。有余师说至足谓欲等。述异释也
论。彼应觉分至增欲心故。论主破也。婆沙说有十一。谓慧.定.信.念.喜.舍.轻.安.及戒分二。今言欲.勤.心.观为神足体。勤.观先有。虽不加数。欲.心先无。应更加二至十三也
论。又违圣说至等持名足。出违经失。婆沙一百四十一云。问若三摩地是神亦足。应立一。或应立五。何故说四耶。答唯三摩地立为神足。从四因生故说为四。谓加行位。或由欲力引发等持令其现起。广说乃至。或由观力引令现起。由加行位四法随增令等持起故得定位。于一等持建立四种 问此四何缘说名神足。答诸所思求。法所欲断。一切如意故名为神。引发于神故名神足。然此神用略有二种。一世俗所忻。二圣者所乐。若分一为多。合多为一。此等名为世俗所欣。若于世间诸可意事不住顺相。于诸世间不可意事不住违相。于此二事。安住于舍.正念.正智。此名为贤圣所乐。复有三种神用。一运身。二胜解。三意势 或复五种神用。一业。二异熟。三变现。四具德。五发心。业谓中有。异熟谓祚会等。变谓依定。具德神用者。谓四神足。发心神用者。谓天龙等。五神用中此说具德
论。何缘信等至后名为力。问。同是一信。如何信先说为根。后名为力
论。由此五法至分先后故。答也。先下。后胜。故先名根。后名力也
论。又依可屈伏不可屈伏故。第二释也。先可屈伏。但名根不得名力。复不可屈伏。是力义故名为力也
论。信等何缘如是次第。问。五力等。先信。次进。复慧等
论。谓于因果至如是次第。答也。如文可解 问何缘此五名根。名力。答能生善法故名为根。能破恶法故名为力 有说。不可倾动名根。能摧伏他名力 有说。势用增上义是根。不可屈伏义是力。若以位别六下位名根。上位名力。若以实义一一位中皆具此二 问何故此七名觉支耶 答觉谓究竟觉。即尽.无生智。或如实觉即无漏慧。七为彼分故。故名为支 问何故此八名道支。答所履通达故。名为八道。是彼分故。故名为支
论。当言何位何觉分增。已下一行颂。第四明增位前后
论曰至说念住增 正理论云。谓此位中为息颠倒。由念势力。于身等境自相.共相。能审了知坏二种愚。慧用胜故
论。煗法位中至说正断增 正理论云。谓此位中见生死过涅槃功德。遂能勇猛…
《俱舍论疏二十六》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