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3卷41页码:P0813
唐 圆晖述

  《俱舍论颂疏》一 ▪第2页

  中大云寺沙门圆晖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

  第五略释品题者。阿毗此云对。达磨此云法。俱舍此云藏。谓无漏慧。名之为对。对有二义。一者对向。谓对向涅槃。二者对观。谓对观四谛。法有二种。一胜义法。谓是涅槃。二法相法。通四圣谛。释法名者。一则轨生物解。二乃能持自性。故名为法 言对法者。谓无漏慧。名之为对。四谛涅槃。名之为法。此无漏慧。名对法者。法之对故。名为对法。是依主释。依光法师对与法俱通能所。下文当释 藏有二义。一者包含。二者所依。言包含者。犹如籄箧。此论包含发智论等诸胜义言。故名为藏。发智论等名为对法。俱舍名藏。而非对法。然今此论。名对法藏者。对法之藏故。名对法藏。依主释也 言所依者。正理释云。藏或所依。犹如刀藏。引彼义言。造此论故。以对法藏。名对法藏。光法师释云。鞘名刀藏。刀所依故。言刀名藏。取鞘藏名。以有藏故。名为刀藏 彼发智等。是此所依。所以然者。谓引彼义言。造此论故 彼发智等。名为对法。此论所依故。亦即是藏 今俱舍论。名对法藏者。全取本论对法藏名。有对法藏故。名对法藏。是有财释。宝法师云。藏或所依。犹如刀藏。此正理文。但释藏义。未辨有财。正理下文。以对法藏故名对法藏。此文方释有财。光法师说刀名藏。作有财释。谬之甚矣 释对法藏中。无持业释者。谓世亲论主。不欲自取其功。推能于本故也

  第六广释文义者。就中有二。一别释品名。二依文正解 就别释品名。复分为二。一正释品名。二明品先后。言正释品名者。族义持义性义名界。此品广明。故名分别 问此品亦明蕴处。何故以界标名。答此品广。以二十二门。分别十八界故。以界标名。蕴处不尔。故不标也 二明品先后者。此颂上下。总有八品。一界品。二根品。三世间品。四业品。五随眠品。六贤圣品。七智品。八定品。破我一品。无别正颂。故此不论。初二品总明有漏无漏。后六品别明有漏无漏。总是其本。所以先说。依总释别。所以后说 就总明中。初界品。明诸法体。根品明诸法用。体是其本。所以先说。依体起用。故次明根 就别明六品中。初三品别明有漏。后三品别明无漏。有漏可厌。所以先说。厌已令欣无漏。所以后说 就别明有漏中。世品明果。业品明因。随眠品明缘。果粗易厌。所以先明。果不孤起。必藉于因。故次明业。因不孤起。必待于缘所以后明随眠 就别明无漏中。贤圣品明果。智品明因。定品明缘。果相易欣。所以先说。果必藉因。故次明智。智必待缘。故后明定

  从此第二。依文正解者。将释此颂。略为三分。一序分。二正宗。三流通。夫圣人造论。必有由致。故初明序分。序分既讫。当有所陈故。次明正宗。宗义已彰。劝物修学故。后有流通。初三行颂。是序分。次有六百行颂。是正宗。后四行颂。是流通分。就序分中。文分两段。初有四句颂。正明序分。后有八句。随难别解。且初正明序分。四句者。颂曰

  诸一切种诸冥灭  拔众生出生死泥

  敬礼如是如理师  对法藏论我当说

  释曰。此之四句。正明序分。就此序分。复分两段。一归敬序。二发起序。即前三句。是归敬序。第四句是发起序。就前三句。初两句明佛三德。第三句指德归敬 初诸字明所归敬。次十三字明佛三德。诸者谓诸佛。故论云。诸言所表。谓佛世尊。后十三字中。前有六字。明自利德。后七字明利他德。一切种诸冥灭者。自利德也。冥有二种。一者一切种冥。二者诸冥。一切种冥名不染无知。诸冥是染污无知。此二无知。能覆实义。及障真见。故说为冥(外境名实义内心名真见)一切种者。不染无知。种类无边。名一切种。障一切法。不能悟解。是不染无知。故种类多也 不染无知。劣慧为体。三性门中。善无记摄。体非烦恼。故名不染。于境不悟。称曰无知。无知即不染。名不染无知持业释也。亦名习气。数习烦恼。所成气分。习之气故。名为习气。唯佛永断。二乘犹有。故论云声闻独觉。虽灭诸冥。以染无智毕竟断故。非一切种。所以者何。由于佛法极远时处。及诸义类。无边差别。不染无知。犹未断故 解云。佛法者。佛所知法。即极远时等是也。八万劫外。名极远时。三千界外。名极远处也 诸冥者是染污无知。诸谓诸境。即四谛修道。五部境也。五部非一。故名诸境。冥者即是见修所断。一切烦恼。以此烦恼覆障诸境。故说为冥。染污无知。无明为体。烦恼不净。名为染污。于境不悟。故曰无知。无知即染污。名染污无知。持业释也 颂言灭者。灭有二灭。一择灭。二非择灭 一切种冥灭。是非择灭。由佛世尊断一切种冥。证不生法。故名非择灭。此言证者。是不染无知。胜缘阙位。得非择灭。名为证也。由断此冥。获一切智。能知一切种类法。故智德圆满 诸冥灭者。即是择灭。由佛世尊断烦恼冥。证不生法。名为择灭。断德圆满故。颂灭字通二灭也。智德是佛身中。智慧为体。断德是佛所证。择灭为体。灭名为断。由断显故 拔众生出生死泥者。叹利他德也。一切众生。于生死泥。沦没无救。世尊哀愍。随授所应正法教手。拔济令出。此是恩德。大悲为体 言众生者。有众多生死故也。言泥者。有漏业。烦恼异熟果为体。烦恼如水。业异熟如土。由此相参。成生死泥 敬礼如是如理师者。指德归敬。稽首接足。故称敬礼。诸有具前自他利德。故云如是。即如是者。指前三德也 如理师者显利他德。益物为胜。故别标敬 由佛世尊能方便说如理正教。拔济众生。名如理师。上来归敬序竟

  对法藏论我当说者。是发起序。为发起论端故也 教诫学徒。故称为论。教是教授。令人修善。诫是诫勖。令人断恶。断恶修善故名教诫。其对法藏。邻次当辨。我当说者。五蕴假者。目之为我。当说之言简已正说

  从此第二。随难别解。此复分三。一释对法。二释藏。三明说意说人。且初第一。释对法者。颂曰

  净慧随行名对法  及能得此诸慧论

  释曰。净慧随行名对法者。明胜义对法也。净慧者。谓无漏慧。离缚名净。简择称慧。净慧眷属。名曰随行。慧相应心。及受想等。诸心所法。四相及得。道共无表。此等诸法。是慧眷属。随慧行故。名曰随行。如是净慧。及与随行。通摄五蕴。名为胜义阿毗达磨。此五蕴中。言色蕴者。道共戒也。受想蕴者。随行中受想心所也。行蕴者。除受想外诸余心所。四相及得也。识蕴者。慧相应心也 言胜义者。无漏名胜。实体称义。胜即是义。名为胜义。胜义即对法。名胜义对法。持业释也 及能得此诸慧论者。此明世俗对法。颂文诸字。通在两处。一则诸慧。二则诸论。慧论非一。故名为诸。此诸慧论是有漏法。名为世俗。此者无漏净慧也由彼诸慧诸论。方能得此无漏净慧。名能得此也。非但净慧随行。名为对法。及能得此。诸慧论亦名对法。故云及也。言诸慧者慧有四种。一者生得慧。生便得故。二者闻慧。闻教成故。三者思慧。因思起故。四者修慧。从定生故。定名为修。熏修于心。令成功德。无过于定。故独名修 言诸论者谓六足论等。一舍利子。造集异门足论。二大目犍连造法蕴足论。三迦多演那。造施设足论。已上三论。佛在世造 佛涅槃后。一百年中。提婆设磨。造识身足论。至三百年初。尊者世友。造品类足论。又造界身足论。至三百年末。迦多演尼子。造发智论。前六足论。义门稍少。发智一论。法门最广。后代论师。说六为足。发智为身。后代论师。多宗发智。大毗婆娑依之而造。无漏净慧。是真对法。有漏慧论。非真对法 言对法者。谓为无漏作资粮故。亦名对法。故论云。此诸慧论。是彼资粮故。亦得名阿毗达磨。言资粮者。先因论教。次有生得。从生得后方有闻慧。从闻慧后次起思慧。从思慧后始生修慧。从修慧后起无漏慧。故诸慧论。是净慧资粮也 释此法名者。能持自性。故名为法。且如色法。变碍为性。能持此性。故名色法。略举此一。余法例然。法有二种。一胜义法。二法相法。胜义法者。谓是涅槃。是善是常。故名为胜。有实体故。复名为义。即胜名义。即胜义名法。故名胜义法。持业释也。二法相法者。通四圣谛。相者性也。状也。望自体边名性。望他缘边名相。此四谛法。是法相故。故名法相法。法相即法持业释也。对有二义。一则对向。谓无漏慧。对向涅槃。二则对观。谓无漏慧。对观四谛。前言对向。以因对果。因即净慧。果即涅槃 后言对观。以心对境。心即净慧。境即四谛 无漏净慧。但是其对。是能对故。而非是法。非所对故 言对法者。是法之对故。依主释也。光法师云。能对对胜。且与对名。理实而言。亦名为法。持自性故 所对法胜。且立法名。理实而言。亦名为对。是所对故。由此对法。俱通能所 总有六种。一自性对法。谓净慧也。二随行对法。谓净慧眷属也。三方便对法。谓有漏四慧也。四资粮对法。谓论教也。五境界对法。谓四谛也。六果对法。谓涅槃也。前四能对。名对法。后二所对名对法也 此能所对。各有三释。且能对法。有三释者。一能对名对。所对名法。法之对故。名为对法。依主释也。二能对非对法。所对名对法。能对名对法者。有对法故。名为对法。有财释也。三能对名对。是能对故 亦名为法。持自性故。对即是法。名为对法。持业释也。所对法中。亦有三释。准能对说。依宝法师。唯说能对。名为对法。释对法名。唯依主释也。此解甚佳。妙符论矣

  从此第二释藏名。论云已释对法。何谓此论名对法藏。颂曰

  摄彼胜义依彼故  此立对法俱舍名

  释曰上句释藏。下句释名。摄彼胜义依彼故者。以二义释藏也。一摄彼胜义故。二依彼故 摄彼胜义者。包含名藏。谓此俱舍。摄彼对法。发智论等。诸胜义言。故名为藏。对法之藏。名对法藏。依主释也。依彼者。所依名藏。谓此俱舍。依彼对法发智论等。从彼引生。彼是所依故名为藏。发智论等。是对法藏。今此俱舍。有对法藏。故名对法藏。有财释也。此立对法俱舍名者。结成也

  从此第…

《俱舍论颂疏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