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3卷41页码:P0813
唐 圆晖述

  《俱舍论颂疏》二

  

论本第二

  从此第三。诸门分别。总有二十二门。分别十八界。此有三门。论云。于前所说十八界中。几有见。无见。几有对。无对。几善。几不善。几无记。颂曰

  一有见谓色  十有色有对

  此除色声八  无记余三种

  释曰。一有见谓色者。十八界中。一界有见。所谓色界。由显形色在此在彼差别不同。遂能示现此彼言说。言说名见。有彼言说故。故名有见。亦解见谓眼根。观照色故。色有眼见名为有见 十有色有对者。五根五境。称之为十。体是色故。名为有色 此十色界。极微所成。更相障碍。故名有对。论云。如手碍手。如石碍石。或二相碍(手石名二)应知有对。总有三种。一障碍有对。二境界有对。三所缘有对。对是碍义。碍有二种。一障碍碍。二拘碍碍。障碍碍者。谓障碍有对。十色为体。障碍即有对。持业释也。拘碍碍者。谓境界所缘。二种有对。境界有对。体者论云。谓十二界(六根六识)。法界一分(于法界中。唯取心所故。云一分)。诸有境法。于色等境(前十二界。及法界一分。能取境故。名诸有境法。于色等境者即所取境也)。此十二界。为境所拘。名为有对。境界之有对。依主释也。所缘有对体者。谓七心界全(六识及意界也)。法界一分(心所是也)。言所缘者。色等六境也。言有对者。七心界。法界。一分也。此七心界法界。名所缘有对者。为所缘境。之所拘碍。名为有对。所缘之有对。依主释也 论引施设足论证。境界有对。作四句分别。故施设足论。作如是说。此中于水。有碍非陆。如鱼等眼。于陆有碍非水。从多分说。如人等眼。有于俱碍。如毕舍遮(唐云食血肉鬼)室兽摩罗。及捕鱼人。虾蟆等眼(此毕舍遮等。于水陆。俱能见色。故通俱碍耳)。有俱非碍。谓除前相 论云境界所缘。复有何别(问也)若于彼法。此有功能。即说彼为此法境界。心心所法。执彼而起。彼于心等。名为所缘。解云(答也)。彼法者。色等六境也。此有功能者。此六根六识。于彼色等。有见闻等功能也。准此论文。功能所托。名为境界。如眼能见色。识能了色。唤色为境界。以眼识于色有功能故也。心心所法。其性劣弱。执境方生。犹如羸人非杖不起。故色等境。识所攀附。名为所缘也(已上注也)。准此论文。境界所缘。二义全别 且如一色被眼所见。名为境界。眼为有功能于色故也 即此一色。能引识起。名为所缘。为与识为力故也。由此道理。碍取境义边。名境界有对。故境界有对。通六根六识。以根及识。能取境故 碍缘境义边。名所缘有对。故所缘有对 唯心心所。以心心所杖境起故。亦光法师云。碍体义边。名所缘有对。碍用义边。名境界有对。更有多释。烦而不叙。亦论云。云何眼等。于自境界及自所缘。转时说名有碍(问碍义也。云何眼根。眼识等。于自境界。转时说名有碍。问境界有对也。云何眼识等。于自所缘。转时说名有碍。问所缘有对也。言自简他。如眼见色。耳闻声也)。越彼依余。此不转故(解云答也。越彼色等。于余声等此眼等。不转故。名为碍也)。或复碍者。是和合义。谓眼等法。于自境界及自所缘。和合转故(解云。是约和合义。以释碍也)。问若法境界有对。亦障碍有对耶。答应作四句。谓七心界。法界一分。诸相应法(四十六心所。名诸相应法)。是第一句。能取境故。名境界有对。非极微成。非障碍有对。色等五境。是第二句。极微成故。名障碍有对。不能取境。非境界有对眼等五根是第三句。极微成故。名障碍有对。能取境故。亦名境界有对。法界一分。非相应法。是第四句(于法界中。除心所外。余得非得等 名非相应法也)。非极微成。故非障碍有对。不能取境。故非境界有对。问若法境界有对。亦所缘有对耶。答应顺后句。谓所缘有对。必是境界有对。以心心所。缘境起时必取境故。自有境界有对。而非所缘有对。谓眼等五根 以眼等根。能取境故。名境界有对。不缘境故。非所缘有对 依经部宗中。大德鸠摩罗多。作如是说。鸠摩罗多。此云豪童也 是处心欲生他。碍令不起。应知是有对。无对此相违 此颂意者。如有色处。其心欲生。被他声碍。心遂不起。心不起时。名为有对。心正生时。即名无对。不同有宗于心生位说名有对。论主意朋鸠摩罗多释故。论云此是所许 此除色声八无记余三种者。三性分别门。此十色中。除色声二。所余八种。是无记性无记二字。义属上句。余谓色声。是通三性。言三性者。一善。二不善。三无记。若法可赞置白品中。名为善性。若法可毁置黑品中。名为不善性。非可赞毁。名为无记。亦解不能记异熟果。故名无记。眼等八种。不可记为善不善性。是无记摄 若色声二。从善心力。等起身语表摄。是名为善性。若从不善心力。等起身语表摄。名为不善。从无记心。等起身语表摄。名为无记。及不从心等起。总名无记 言色声二者。身表是色。语表是声。言等起者。心王心所。等能引起。由色声二非自性善恶。约能发心。判成善恶。心若是善。所发身语。亦名为善。心若不善。所发身语。亦名不善。所以身语。名等起善

  从此第四三界分别门。论云已说善等。十八界中。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颂曰

  欲界系十八  色界系十四

  除香味二识  无色系后三

  释曰。欲界所系。具足十八。色界所系。唯十四种。除香味境及鼻舌识。除香味者。段食性故。色界无段食。故无香味 除鼻舌识。无所缘故。鼻识缘香。舌识缘味既无香味故。无鼻舌识 无色所系。唯后三种。所谓意界。意识界。法界 眼等五根。色等五境。此十是色。无色离色。故无此十。无此十故。五识亦无。故论云。依缘无故。五识亦无(五根为依。五境为缘)故唯后三无色界系

  从此第五。有漏无漏分别门。论云。已说界系。十八界中。几有漏。几无漏。颂曰

  意法意识通  所余唯有漏

  释曰。意法意识通者。通有漏无漏二也。谓意及意识。道谛摄者。名为无漏。余名有漏。法界若是道谛。无为名为无漏余名无漏(法界有无漏心所法名道谛也)。余十五界。唯是有漏。道谛无为。所不摄故

  从此第六。有寻有伺门。于中有二。一正分别。二释妨难。且正分别者。论云。十八界中。几有寻有伺。几无寻唯伺。几无寻无伺。颂曰

  五识唯寻伺  后三三余无

  释曰眼等五识。有寻有伺。由与寻伺恒共相应。谓眼等五识。有二种因。故与寻伺恒相应也。一行相粗。二外门转 由此二因。故眼等识。与寻伺俱。其义决定。故说唯言。后三三余无者。后三谓意法意识。根境识中。各居后故。重言三者。明此三界。皆通三品。三品名三。言三品者。一有寻有伺品。二无寻唯伺品。三无寻无伺品。故论云。此后三界。皆通三品。意界意识界。及相应法界。除寻与伺(法界中。有四十六心所法。名相应法界。于四十六心所中。除却寻伺。取余四十四心所。谓寻伺二种。不通三品。故除之也。今此文中意。明通三品也)。若在欲界初静虑中。有寻有伺。若在静虑中间。无寻唯伺。第二静虑。已上诸地。乃至有顶。无寻无伺(明意界意识界。及四十四相应法界。在诸地中。通三品也)。又论云。法界所摄。非相应法。静虑中间。伺亦如是(法界中。有十四不相应。及三无为兼无表色。名非相应法。此非相应法及静虑中间伺。同前第三无寻无伺品。故言亦如是。谓非相应法。不与寻伺相应故。名无寻无伺。其中间禅伺。地法中无寻故。不与寻相应。故名无寻也。伺无第二伺共相应。故名无伺也)。又论云。寻一切时。无寻唯伺。无第二寻故。但伺相应故(寻同前第二品。名无寻唯伺。寻无两寻同一时起。故无第二寻也。由寻无第二寻故。寻不与寻相应。故寻名无寻。寻得与伺相应。寻名唯伺。请细读看之也)。又论云。伺在欲界初静虑中。三品不收。应名何等(此问意。伺非三品收者。伺不与伺相应故。不可言有寻有伺品。伺得与寻相应。故不可言第二无寻唯伺品。及第三无寻无伺品。既非三品。应名何等)此应名曰无伺唯寻。无第二伺故。但与寻相应故(此文答前问也。伺无第二伺共相应故。名为无伺。与寻相应故。名唯寻也)。由此故。言有寻有伺地有四品法(由此者。由有第四无伺唯寻品也。有寻有伺地者。欲界初禅是也)。一有寻有伺。谓除寻伺。余相应法(余相应法者。余四十四心所法也)。二无寻唯伺。谓即是寻。三无寻无伺。谓即一切非相应法(非相应法者。法界中。有十四不相应。三无为法。及无表色也)。四无伺唯寻。谓即是伺。言余无者。余十色界。无寻无伺。常与寻伺。不相应故

  从此第二。释妨难。论问起云。若五识身。有寻有伺。如何得说无分别耶。颂曰

  说五无分别  由计度随念

  以意地散慧  意诸念为体

  释曰。上两句释难。下两句出体。传说分别。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由五识身虽有自性而无余二。论云。如一足马名为无足。是故经中。说无分别 自性分别者。体唯是寻。后心所中。自当辨释 以意地散慧者。出计度分别体。散谓非定。简定中慧。意识相应。简五识心。故。第六识相应散慧。名为计度分别 意诸念为体者。出随念分别体。若定若散。意识相应诸念。名为随念分别(念通定散。故名为诸)

  此下第七。有所缘无所缘门。第八有执受无执受门。论问起云。十八界中几有所缘。几无所缘。几有执受。几无执受。颂曰

  七心法界半  有所缘余无

  前八界及声  无执受余二

  释曰。初两句者。答第七问。下两句者。答第八问。七心者。六识意界也。法界半者。于法界中。有四品法。今唯心所法。取非全故。名为半也。此七心界。及法界半。为有所缘。缘谓攀缘。心心所法名为能缘。境名所缘。有彼所缘。名有所缘 余无者。余谓十色界。及法界所摄非相应法。不能缘境。名无所缘。前八界及声无执受者。前谓取前七心界。及法界全。此八及声。总成九界。名无执受。余二…

《俱舍论颂疏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