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頌疏》二
論本第二
從此第叁。諸門分別。總有二十二門。分別十八界。此有叁門。論雲。于前所說十八界中。幾有見。無見。幾有對。無對。幾善。幾不善。幾無記。頌曰
一有見謂色 十有色有對
此除色聲八 無記余叁種
釋曰。一有見謂色者。十八界中。一界有見。所謂色界。由顯形色在此在彼差別不同。遂能示現此彼言說。言說名見。有彼言說故。故名有見。亦解見謂眼根。觀照色故。色有眼見名爲有見 十有色有對者。五根五境。稱之爲十。體是色故。名爲有色 此十色界。極微所成。更相障礙。故名有對。論雲。如手礙手。如石礙石。或二相礙(手石名二)應知有對。總有叁種。一障礙有對。二境界有對。叁所緣有對。對是礙義。礙有二種。一障礙礙。二拘礙礙。障礙礙者。謂障礙有對。十色爲體。障礙即有對。持業釋也。拘礙礙者。謂境界所緣。二種有對。境界有對。體者論雲。謂十二界(六根六識)。法界一分(于法界中。唯取心所故。雲一分)。諸有境法。于色等境(前十二界。及法界一分。能取境故。名諸有境法。于色等境者即所取境也)。此十二界。爲境所拘。名爲有對。境界之有對。依主釋也。所緣有對體者。謂七心界全(六識及意界也)。法界一分(心所是也)。言所緣者。色等六境也。言有對者。七心界。法界。一分也。此七心界法界。名所緣有對者。爲所緣境。之所拘礙。名爲有對。所緣之有對。依主釋也 論引施設足論證。境界有對。作四句分別。故施設足論。作如是說。此中于水。有礙非陸。如魚等眼。于陸有礙非水。從多分說。如人等眼。有于俱礙。如畢舍遮(唐雲食血肉鬼)室獸摩羅。及捕魚人。蝦蟆等眼(此畢舍遮等。于水陸。俱能見色。故通俱礙耳)。有俱非礙。謂除前相 論雲境界所緣。複有何別(問也)若于彼法。此有功能。即說彼爲此法境界。心心所法。執彼而起。彼于心等。名爲所緣。解雲(答也)。彼法者。色等六境也。此有功能者。此六根六識。于彼色等。有見聞等功能也。准此論文。功能所托。名爲境界。如眼能見色。識能了色。喚色爲境界。以眼識于色有功能故也。心心所法。其性劣弱。執境方生。猶如羸人非杖不起。故色等境。識所攀附。名爲所緣也(已上注也)。准此論文。境界所緣。二義全別 且如一色被眼所見。名爲境界。眼爲有功能于色故也 即此一色。能引識起。名爲所緣。爲與識爲力故也。由此道理。礙取境義邊。名境界有對。故境界有對。通六根六識。以根及識。能取境故 礙緣境義邊。名所緣有對。故所緣有對 唯心心所。以心心所杖境起故。亦光法師雲。礙體義邊。名所緣有對。礙用義邊。名境界有對。更有多釋。煩而不敘。亦論雲。雲何眼等。于自境界及自所緣。轉時說名有礙(問礙義也。雲何眼根。眼識等。于自境界。轉時說名有礙。問境界有對也。雲何眼識等。于自所緣。轉時說名有礙。問所緣有對也。言自簡他。如眼見色。耳聞聲也)。越彼依余。此不轉故(解雲答也。越彼色等。于余聲等此眼等。不轉故。名爲礙也)。或複礙者。是和合義。謂眼等法。于自境界及自所緣。和合轉故(解雲。是約和合義。以釋礙也)。問若法境界有對。亦障礙有對耶。答應作四句。謂七心界。法界一分。諸相應法(四十六心所。名諸相應法)。是第一句。能取境故。名境界有對。非極微成。非障礙有對。色等五境。是第二句。極微成故。名障礙有對。不能取境。非境界有對眼等五根是第叁句。極微成故。名障礙有對。能取境故。亦名境界有對。法界一分。非相應法。是第四句(于法界中。除心所外。余得非得等 名非相應法也)。非極微成。故非障礙有對。不能取境。故非境界有對。問若法境界有對。亦所緣有對耶。答應順後句。謂所緣有對。必是境界有對。以心心所。緣境起時必取境故。自有境界有對。而非所緣有對。謂眼等五根 以眼等根。能取境故。名境界有對。不緣境故。非所緣有對 依經部宗中。大德鸠摩羅多。作如是說。鸠摩羅多。此雲豪童也 是處心欲生他。礙令不起。應知是有對。無對此相違 此頌意者。如有色處。其心欲生。被他聲礙。心遂不起。心不起時。名爲有對。心正生時。即名無對。不同有宗于心生位說名有對。論主意朋鸠摩羅多釋故。論雲此是所許 此除色聲八無記余叁種者。叁性分別門。此十色中。除色聲二。所余八種。是無記性無記二字。義屬上句。余謂色聲。是通叁性。言叁性者。一善。二不善。叁無記。若法可贊置白品中。名爲善性。若法可毀置黑品中。名爲不善性。非可贊毀。名爲無記。亦解不能記異熟果。故名無記。眼等八種。不可記爲善不善性。是無記攝 若色聲二。從善心力。等起身語表攝。是名爲善性。若從不善心力。等起身語表攝。名爲不善。從無記心。等起身語表攝。名爲無記。及不從心等起。總名無記 言色聲二者。身表是色。語表是聲。言等起者。心王心所。等能引起。由色聲二非自性善惡。約能發心。判成善惡。心若是善。所發身語。亦名爲善。心若不善。所發身語。亦名不善。所以身語。名等起善
從此第四叁界分別門。論雲已說善等。十八界中。幾欲界系。幾色界系。幾無色界系。頌曰
欲界系十八 色界系十四
除香味二識 無色系後叁
釋曰。欲界所系。具足十八。色界所系。唯十四種。除香味境及鼻舌識。除香味者。段食性故。色界無段食。故無香味 除鼻舌識。無所緣故。鼻識緣香。舌識緣味既無香味故。無鼻舌識 無色所系。唯後叁種。所謂意界。意識界。法界 眼等五根。色等五境。此十是色。無色離色。故無此十。無此十故。五識亦無。故論雲。依緣無故。五識亦無(五根爲依。五境爲緣)故唯後叁無色界系
從此第五。有漏無漏分別門。論雲。已說界系。十八界中。幾有漏。幾無漏。頌曰
意法意識通 所余唯有漏
釋曰。意法意識通者。通有漏無漏二也。謂意及意識。道谛攝者。名爲無漏。余名有漏。法界若是道谛。無爲名爲無漏余名無漏(法界有無漏心所法名道谛也)。余十五界。唯是有漏。道谛無爲。所不攝故
從此第六。有尋有伺門。于中有二。一正分別。二釋妨難。且正分別者。論雲。十八界中。幾有尋有伺。幾無尋唯伺。幾無尋無伺。頌曰
五識唯尋伺 後叁叁余無
釋曰眼等五識。有尋有伺。由與尋伺恒共相應。謂眼等五識。有二種因。故與尋伺恒相應也。一行相粗。二外門轉 由此二因。故眼等識。與尋伺俱。其義決定。故說唯言。後叁叁余無者。後叁謂意法意識。根境識中。各居後故。重言叁者。明此叁界。皆通叁品。叁品名叁。言叁品者。一有尋有伺品。二無尋唯伺品。叁無尋無伺品。故論雲。此後叁界。皆通叁品。意界意識界。及相應法界。除尋與伺(法界中。有四十六心所法。名相應法界。于四十六心所中。除卻尋伺。取余四十四心所。謂尋伺二種。不通叁品。故除之也。今此文中意。明通叁品也)。若在欲界初靜慮中。有尋有伺。若在靜慮中間。無尋唯伺。第二靜慮。已上諸地。乃至有頂。無尋無伺(明意界意識界。及四十四相應法界。在諸地中。通叁品也)。又論雲。法界所攝。非相應法。靜慮中間。伺亦如是(法界中。有十四不相應。及叁無爲兼無表色。名非相應法。此非相應法及靜慮中間伺。同前第叁無尋無伺品。故言亦如是。謂非相應法。不與尋伺相應故。名無尋無伺。其中間禅伺。地法中無尋故。不與尋相應。故名無尋也。伺無第二伺共相應。故名無伺也)。又論雲。尋一切時。無尋唯伺。無第二尋故。但伺相應故(尋同前第二品。名無尋唯伺。尋無兩尋同一時起。故無第二尋也。由尋無第二尋故。尋不與尋相應。故尋名無尋。尋得與伺相應。尋名唯伺。請細讀看之也)。又論雲。伺在欲界初靜慮中。叁品不收。應名何等(此問意。伺非叁品收者。伺不與伺相應故。不可言有尋有伺品。伺得與尋相應。故不可言第二無尋唯伺品。及第叁無尋無伺品。既非叁品。應名何等)此應名曰無伺唯尋。無第二伺故。但與尋相應故(此文答前問也。伺無第二伺共相應故。名爲無伺。與尋相應故。名唯尋也)。由此故。言有尋有伺地有四品法(由此者。由有第四無伺唯尋品也。有尋有伺地者。欲界初禅是也)。一有尋有伺。謂除尋伺。余相應法(余相應法者。余四十四心所法也)。二無尋唯伺。謂即是尋。叁無尋無伺。謂即一切非相應法(非相應法者。法界中。有十四不相應。叁無爲法。及無表色也)。四無伺唯尋。謂即是伺。言余無者。余十色界。無尋無伺。常與尋伺。不相應故
從此第二。釋妨難。論問起雲。若五識身。有尋有伺。如何得說無分別耶。頌曰
說五無分別 由計度隨念
以意地散慧 意諸念爲體
釋曰。上兩句釋難。下兩句出體。傳說分別。略有叁種。一自性分別。二計度分別。叁隨念分別。由五識身雖有自性而無余二。論雲。如一足馬名爲無足。是故經中。說無分別 自性分別者。體唯是尋。後心所中。自當辨釋 以意地散慧者。出計度分別體。散謂非定。簡定中慧。意識相應。簡五識心。故。第六識相應散慧。名爲計度分別 意諸念爲體者。出隨念分別體。若定若散。意識相應諸念。名爲隨念分別(念通定散。故名爲諸)
此下第七。有所緣無所緣門。第八有執受無執受門。論問起雲。十八界中幾有所緣。幾無所緣。幾有執受。幾無執受。頌曰
七心法界半 有所緣余無
前八界及聲 無執受余二
釋曰。初兩句者。答第七問。下兩句者。答第八問。七心者。六識意界也。法界半者。于法界中。有四品法。今唯心所法。取非全故。名爲半也。此七心界。及法界半。爲有所緣。緣謂攀緣。心心所法名爲能緣。境名所緣。有彼所緣。名有所緣 余無者。余謂十色界。及法界所攝非相應法。不能緣境。名無所緣。前八界及聲無執受者。前謂取前七心界。及法界全。此八及聲。總成九界。名無執受。余二…
《俱舍論頌疏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