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3卷41頁碼:P0813
唐 圓晖述

  《俱舍論頌疏》二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者。余謂所余。謂眼等五根。色香味觸。此之九界。各通二義。一有執受。二無執受。有眼等五根住現在世。名有執受。過去未來名無執受。色香味觸住現在世。與五根不相離者。名有執受。若在現在。不與根合。及在身外。並過去未來法。名無執受(解雲。色香味觸。總有叁類。名。無執受。一不與根合。謂發毛等。二在身外。謂非情中地水等。叁過去未來者也)

  論雲。有執受者。心心所法。共所執持。攝爲依處。名有執受。損益展轉。更相隨故(由眼等五根。彼心心所攝。爲所依處。若扶根四境攝。爲依處故。眼等九界。有心心所執受故。有彼執受。名有執受。由執受故。眼等與心損益相隨。心有喜樂身亦益也。心若苦惱身亦損也)

  從此第九大種所造門。第十積集非積集門。論問起雲。十八界中。幾大種性。幾所造性。幾可積集性。幾非可積集性。頌曰

  觸界中有二  余九色所造

  法一分亦然  十色可積集

  釋曰。上叁句答第九問。下一句答第十問。觸界中有二者。觸謂身所覺。觸通二種。一謂大種。地水火風。二所造。滑澀等七 余九色所造者。余謂所余眼等五根。色等四境。唯除觸也。此九色界。唯所造性。法一分亦然者。法界一分。無表業色。同前九界。亦唯所造。故言亦然。法界中有四分法。一相應法。二不相應法。叁無表色。四無爲法。今唯取無表。故言一分也 十色可積集者。五根五境名爲十色。極微所成。名可積集。義准余八。非可積集。非極微故

  從此已下。第十一能斫所斫門。第十二能燒所燒門。第十叁能稱所稱門。論問起雲。十八界中幾能斫。幾所斫。幾能燒。幾所燒。幾能稱。幾所稱。頌曰

  謂唯外四界  能斫及所斫

  亦所燒能稱  能燒所稱诤

  釋曰。上兩句者。色香味觸。名外四界。此即名爲能斫所斫。四塵成斧。名爲能斫。四塵成薪等。名爲所斫也。問何法名斫。答薪等色聚。相逼續生。斧等分隔。令各續起。此法名斫 亦所燒能稱者。如外四塵名能斫所斫。所燒能稱其體亦然也。能燒所稱诤者。诤謂诤論。能燒所稱兩解不同。名爲诤論。謂或有說。能燒所稱體亦如前。唯外四界 或複有說。唯有火界。可名能燒。所稱唯重。重者所造觸中重觸也

  從此第十四。五類分別門。論問起雲。十八界中幾異熟生。幾所長養。幾等流性。幾有實事。幾一刹那。頌曰

  內五有熟養  聲無異熟生

  八無礙等流  亦異熟生性

  余叁實唯法  刹那唯後叁

  釋曰。內五有熟養者。眼等五根。唯通二類。有異熟生及所長養。業所感得。名異熟生 于現在世。因飲食等。長小令大。養瘦令肥。名所長養 眼等五根。體非無爲。不名有實。又非苦忍初心。不名一刹那。問眼等五根。同類因生。有等流性。何故不言通等流耶。答五類明義。體各不同。互不相攝。若眼等五根。異熟生攝。不盡者方立長養攝。若此二類攝不盡者。方立等流。今此二類攝根總盡。其眼等五根。離二類外更無別有眼等根性故。不立等流。雖眼等內亦有等流。離異熟性及所長養。無別性故。所以不說 異熟生義。論有四解 一雲異熟因所生。名異熟生。如牛所駕車名言牛車。略去中言故作如是說。此解異熟。或屬因或屬果。若屬因者。異熟即因。名異熟因。持業釋也。若屬果者。異熟之因。名異熟因。依主釋也。若言異熟生。唯依主釋。謂異熟因所生名異熟生。略去因所二字。但言異熟生。如言牛車略去所駕二字也 第二解雲。或所造業。至得果時。變而能熟。故名異熟。果從彼生。名異熟生。謂所造業。未至得果。起取果用。至得果時。起與果用。此與果用。與前取果用異故。名之爲變。變即是異。是能熟故。名異熟。異即是熟。故名異熟。持業釋也。果從彼生。名異熟生。異熟之生。依主釋也。此解意。異熟在因。生屬果也 第叁解雲。彼所得果。與因別類。而是所熟故名異熟。此解意。果是無記。因是善惡。故言與因別類。名之爲異。複是所熟。異熟即生。持業釋也 第四解雲。或于因上。假立果名(此解意。果名異熟。同第二解。因非異熟。而今因名異熟者。此于因上立果名故。因名異熟。有異熟故。是有財釋也。果從異熟因生名異熟生。異熟之生依主釋也)所長養者。且能長養。有其四種。一則飲食。二者資助如塗洗也。叁睡眠。四等持。此四勝緣。資益五根。長小令大。養瘦令肥。名所長養。能長養通叁性。所長養唯無記。今五類門。取所長養也 聲無異熟生者。聲有二類。一則等流。二所長養。無異熟生者。夫異熟色。任運而起。聲隨欲轉。有間斷故。無異熟生 八無礙等流亦異熟生性者。七心法界。無積集故。名八無礙。此有等流異熟生性。若從同類遍行因生。名等流性。從異熟因所引生者。名異熟生。非積集。故無所長養 余叁者。余謂余四色香味觸 此四是前眼等五根。及八無礙外。名之爲余。此之余四。通叁類也。有異熟因。有所長養。有等流性 實唯法者。無爲名實。非四相遷。體堅實故。此法界攝。故唯法界。獨名有實。刹那唯後叁者。意法意識名爲後叁。唯此叁界。有一刹那。謂見道初心。苦法忍品。唯有此一刹那心。究竟不從同類因生。非等流故。名一刹那。余有爲法。無非等流。苦忍相應心。名意界意識界也。望後名意。望前名意識也。受等俱起法。名爲法界

  從此下第十五。得成就門。依薩婆多宗。若得至生相名得。若得至現在名成就。成就時不名得。得時不名成就 言生相者。在未來世也。論雲。如是已說異熟生等。今應思擇。若有眼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亦眼識耶。若眼識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亦眼界耶。如是等問。今應略答。頌曰

  眼與眼識界  獨俱得非等

  釋曰。眼與眼識。四句分別。獨俱得非等者。獨是兩單句也。俱得者。是俱句也。非者俱非句也。等者。明成就不成就四句也。且獨中第一單句。謂得眼不得識 謂生欲界漸得眼根 漸得眼言。意顯胎卵濕生。若是化生。根頓得故。夫論眼根。是異熟無記。唯法俱得。故約漸得。但名得眼 眼識通叁性。有前後俱得 先中有位。已起眼識 今此漸得眼根。是受生已後 識前成就故。故不名得 及無色沒生二叁四靜慮時(生二叁四靜慮。中有初起唯有眼根而無眼識眼。識未起故。故不名得也) 第二單句。得識不得眼 謂已生二叁四靜慮地。眼識現起(現之言正。起之言生識。在生相名爲現起。此所起識。在生相位。正在未來。爾時名得。其眼根在現在。名成就不名得也) 第叁俱句者。根識俱得。謂無色沒。生欲界及梵世時 欲界梵世。中有初心。根識俱有爾時名得。第四俱非句者。謂除前相。頌言等者。等取成就四句。第一句者。成就眼根。不成就眼識。謂生二叁四靜慮地。眼識不起。第二句者。成就眼識。不成就眼根。謂生欲界。未得眼根。及得已失。謂生欲界。必成就識。地法成故。未得根者。謂初受胎時也。及得已失者。謂是生後盲人也。既無眼根。故不成就。第叁句者。謂生欲界。得眼不失。及生梵世。若生二叁四靜慮。正見色時。根識俱成就也。第四句者。謂除前相

  從此第十六。內外門。論雲。十八界中。幾內。幾外。頌曰

  內十二眼等  色等六爲外

  釋曰。內有十二。六根六識。此十二界。心所依故。所依親近。說名爲內。色等六境。爲心所緣。所緣疎遠。說名爲外

  從此第十七。同分彼同分門。論雲。十八界中。幾同分。幾彼同分。頌曰

  法同分余二  作不作自業

  釋曰。法同分者。法謂法界。此法界中。唯有同分。無彼同分 泛論六境名同分者。與能緣識定爲所緣。定有二義。一如色等五境。與識定爲所緣。名之爲定。謂五識名定。緣境不雜故 今此五境得名定者。謂與五識。定爲所緣故。五識緣時。說名同分。雖被意識緣。以非定故。故非同分 第二法境名定。體即是定。唯意識緣。是決定故。定被意識緣。所以望意識名同分。論雲無一法界不于其中。已正當生無邊意識 故此法界。恒名同分(無邊意識。是無我觀。緣境無邊故。已正當生者。過去已生。現在正生。未來當生)。余二者。謂余十七界皆有同分及彼同分。若作自業名爲同分。不作自業名彼同分。作自業者。業謂業用。如六根六識。約能取境。名自業用。若不能取境。名不作自業。色等五境。約爲境名作自業。不爲境名不作自業 此中眼根。于有見色。已見。正見。當見。名同分眼。如是廣說。乃至意根。各于自業境。應說自業用。彼同分眼。但有四種。謂不見色。已滅。正滅。當滅。及不生法。如眼有四。乃至身界。亦有四種。准眼應知 意彼同分。唯有一種。謂不生法。意生必同分。故唯不生。名彼同分也 色界爲眼已正當見。名同分色。彼同分色。但有四種。謂非眼見。已滅。正滅。當滅。及不生法。如色既爾。乃至觸境。應知亦然。同分亦叁。彼同分四也 眼等六識。同分有叁。已生。正生。當生。故彼同分一。唯不生法故。如意界說 問何故名同分彼同分耶。答此有叁解 第一解雲。根境識叁。更相交涉。故名爲分。同有交涉分。故名同分 第二解雲。或複分者。是已作用。作自業者。名已作業。同有作用分。故名同分 第叁解雲。或複分者。是所生觸。叁和生觸。同有生觸。故名同分。彼同分者。論雲。由非同分與彼同分。種類分同。名彼同分。解雲。如不見色眼。名非同分。此非同分。與彼見色眼。種類分同。名彼同分 言種類分同者。同眼自性故。互相引起故。又相系屬故

  從此第十八。叁斷門。論雲。十八界中。幾見所斷。幾修所斷。幾非所斷。頌曰

  十五唯修斷  後叁界通叁

  不染非六生  色定非見斷

  釋曰。十五界者。五根。五識。及與五境。唯修斷。後叁界通叁者。意法意識通叁種斷。若意界意識界。與八十八隨眠相應。及俱有法。並隨行得。皆見所斷 苦谛有十煩惱。集滅各七。除身見邊見戒禁取也。道谛有八。除身邊見。四谛合成叁十二。上界除嗔。有二十八。謂四谛下。各除嗔故。…

《俱舍論頌疏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