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四 ▪第2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举例释成也。空解脱门。以定为体。今名空者。以缘空故。从境为名 不净观无贪为体。今名不净者。缘不净故。从境为名。恶作亦尔也 又见世间。约所依处。说能依事。如言一切村邑国土皆来集会。恶作即是追悔所依。故约所依说为恶作。注曰。此第二释意者。先因恶作。方起追悔。故知恶作追悔所依。今唤追悔为恶作者。于所依处。显能依事。如人依村村是所依。若人集会即言村来。是举所依村。显能依人也 又于果体。假立因名。如言此六触处。应知名宿作业。注曰。此第三释。因是恶作。果是追悔。今唤追悔。为恶作者。此于果上立因名故。如言者。如经言也。此六触处。眼等六根也。此六触处是果。宿作业是因。经言六触处是业者。亦是果上立因名也。问何等恶作。说名为善。答谓于善恶作不作中。心中追悔性。谓于先时。于善不作。于恶而作。后生追悔。名善恶作也 与此相违。名为不善。谓先作善。而不作恶。后生追悔。名不善恶作也。故此二恶作。各依善恶二处而起 于不善不共见俱唯二十者。此明不善心品。二十心所俱生也。不善不共者。不共无明也。见者不善见也 俱者。谓不善心 一与不共无明俱。二与不善见俱也 且于不善不共无明心品。必有二十心所俱生。谓大地十。大烦恼地六。大不善地二。及与寻伺 第二不善见。相应心品者。谓此心中。或有邪见。或有见取。或有戒禁取。亦有二十心所俱生。名即如前不共品说。于五见中。除身边见者。此二见是有覆无记见也 问此不善见相应心品。合有二十一。二十如前。应加不善见。何故俱言二十耶。答非见增故。无有二十一。以即于十大地法中。慧用差别。说为见故。见以慧为体。十大地法中。慧已摄竟。故不重说也 四烦恼忿等恶作二十一者。此有三类。一四烦恼者。贪嗔疑慢也。二忿等者。十小随烦恼也。三恶作者。不善中恶作也。此三类心。各有二十一心所俱生。且四烦恼相应心品。二十一者。谓大地十。大烦恼地六。大不善地二。及与寻伺。此二十上。加贪等随一。名二十一也 忿等二十一者。二十如前。加忿等一。不善恶作二十一者。二十如前。加恶作一。有覆有十八者。此取欲界有覆无记心也。谓与身边二见相应。此二种见。能覆圣道。或有痴覆。名为有覆。不能招果。故名无记。此有覆心。必有十八心所俱生。谓大地十。大烦恼地六。及与寻伺。此中见不增。应知如前释也 无覆许十二者。欲无覆心。异熟生等也。此有十二心所俱生。谓大地十。及与寻伺 言许者。依萨婆多宗。恶作不通无记。故于无覆无记心。唯许有十二。不同经部意。恶作通无记心。无记心中更加恶作故。得有十三。非所许也。睡眠遍不违若有皆增一者。睡眠通三性故。于前心品。遍有不违也。随何品有。皆说此增。谓前善中。二十二上。加至二十三。若前二十三。增至二十四。不善无记。准例应知
从此第二。明上界俱生者。论云。已说欲界心品俱生。当说上界。颂曰
初定除不善 及恶作睡眠
中定又除寻 上兼除伺等
释曰。初定除不善及恶作睡眠者。谓初静虑。如前欲界。诸心所法。唯除不善。不善有十。谓嗔一。小烦恼中忿等七。除谄诳憍。及无惭愧。此十烦恼。唯不善性。色界无有 除恶作者。恶作与忧根相应。色界离忧。故无恶作 除睡眠者。色界无段食。故无睡眠也。中定又除寻者。谓中间定。除前所除。又更除寻。余皆具有。上兼除伺等者。上者二禅已上。乃至非想也。此二禅已上。除前所除。兼除伺等。等取谄诳。余皆具有。经说谄诳。极至梵天。故唯初禅。得有谄诳。以初禅地臣主相依。必行谄诳。如经中说。大梵天王。处自梵众。忽被马胜苾刍问言。此四大种。当于何位。尽灭无余。梵王不知无余灭位。便矫乱答。我于此梵众。自在作者。化者。生者。养者。是一切众生父。作此语已。引出众外。谄言愧谢。令还问佛 解云。大梵天王。不知依未至中间四禅。此六地中。起无漏道。断第四禅染。及依空处近分。起有漏道。断第四禅染。是四大种。无余灭位故。矫乱答也。矫乱答辞。是诳语摄也。谄言愧谢。显有谄也。作者。我能造作世间也。化者。我能化世间也。生者。我能生一切众生也养者。我能养一切众生也
从此第三。明相似殊。此有两段。一明无惭等。二明寻伺等。且初明无惭等者。论云。今次当说于前所辨。诸心所中。少分差别。无惭无愧。爱之与敬。差别云何。颂曰
无惭愧不重 于罪不见怖
爱敬谓信惭 唯于欲色有
释曰。无惭愧者。标也。不重者。释无惭也。不重贤善。名为无惭也。谓于功德。及有德人。无敬无崇。无所忌难。无所随属。说名无惭。即是恭敬所敌对法 言功德者。戒定慧功德也。有德人者。具戒定慧人也。无忌难者。无畏惧也。不随属者。不作弟子礼也 于罪不见怖者。释无愧也。谓诸善士。所呵厌法。说名为罪。于此罪中。不见能招可怖畏果。说名无愧。此中怖言。显非爱果能生怖故 有余师说。于所造罪。自观无耻。说名无惭。观他无耻。说名无愧。惭愧差别。翻此应知。谓翻初释。有敬有崇。有所忌难。有所随属。说名为惭。于罪见怖说名为愧。翻第二释。于所所造罪。自观有耻。说名为惭。观他有耻。说名为愧 爱敬谓信惭者。释爱敬差别也。爱即是信。敬即是惭。爱谓爱乐。体即是信 然爱有二。一有染污。二无染污。有染谓贪。如爱妻子等。无染谓信。如爱师长等。此颂言爱者。取第二爱也。有信非爱。谓缘苦集信 忍许故有信。可厌故非爱。有爱非信。谓诸染污爱。由起贪是爱。染污非信也。有通信爱。谓缘灭道信。忍许故生信。可欣故有爱。有非信爱。谓除前相。敬谓敬重。体即是惭。如前解惭谓有敬等。有惭非敬。谓缘苦集惭 生耻有惭。可厌非敬。有通惭敬。谓缘灭道惭 恭敬有惭。可欣有敬。唯于欲色有者。三界分别。如是爱敬。欲色界有。无色界无。问岂不信惭大善地法。无色亦有。答爱敬有二。谓缘于法补特伽罗。缘法爱敬通三界有。此中意说缘补特伽罗者。故欲色有。无色界无。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谓数取诸趣也
从此第二。明寻伺等。论云。如是已说爱敬差别。寻伺慢憍。差别云何。颂曰
寻伺心粗细 慢对他心举
憍由染自法 心高无所顾
释曰。寻伺心粗细者。寻谓寻求。伺谓伺察。心之粗性。名之为寻。心之细性。名之为伺。复有别释。寻伺二法。是诸语言行。故契经言。要有寻伺。方有语言。非无寻伺此语言行。粗者名寻。细者名伺。语言行者。是语言因也 慢对他心举者。慢谓对他。心自举性。称量自他德类差别。心自举特。陵蔑于他。故名为慢 憍由染自法者。自法谓自身。色力等法也。谓憍染着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论云。有余师说。如因酒生欣举差别说名为醉。如是贪生欣举差别。说名为憍。是谓憍慢差别之相。已上两段不同。总是第三。明相似殊竟
从此第四。明众名别者。论云。然心心所。于契经中。随义建立种种名相。今当辨此名义差别。颂曰
心意识体一 心心所有依
有缘有行相 相应义有五
释曰。心意识体一者。集起名心 谓能集起三业事也。思量名意。了别名识 复有释言。净不净界。种种差别。故名为心(净者善也。不净者恶也。界者体也)。即此为他。作所依止。故名为意 即此者即此心也。将所依义。释意也。作能依止。故名为识 识能依意也。据上两解。是心意识三。名义虽异。其体一也。心心所有依有缘有行相相应义有五者。此释心心所法。更有四名。义虽有殊。体还一也。一名有所依。谓心心所。皆名有所依。托所依根故。所依根者。眼等六根也。二名有所缘。取所缘境故 所缘境者。色等六境也 三名有行相。谓同有一行相也。如缘青境心及心所。皆带青上影像。此识上相。名为行相。行谓行解。即能缘心也。相谓影像。即行上相也。行解之相。名为行相。依主释也。心与心所。皆有青相。青相虽多。同一青故。名同有一行相也 或名有行相。论云。即于所缘品类差别。等起行相故 解云。品类差别者。境非一也。等起者。心心所齐等起也 四名相应。等和合故。等和合者。谓心心所。五义平等。故说相应。一所依。二所缘。三行相。四时。五事。皆平等故。时等者。谓心心所。同生住异灭时故。事等者。事者体也。一相应中。如心体一。诸心所法。各各亦尔。无两受等。共相应故。上来不同。总是第一。明心所竟
从此大文第二。明不相应行。于中有三。一总标名数。二别牒解释。三诸门分别。且初总标名数者。论云。已说心心所广分别义。心不相应行。何者是耶。颂曰
心不相应行 得非得同分
无想二定命 相名身等类
释曰。颂言二定者。无想定。灭尽定也。相者。四相也。名身等者。等取句文身也。总有十四。一得。二非得。三同分。四无想果。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命根。八生。九住。十异。十一灭。十二名身。十三句身。十四文身。此十四种。体非心所。不与心相应。名心不相应。五蕴门中。是行蕴摄。故名心不相应行
从此第二。别牒解释。于中有七。一明得非得。二明同分。三明无想。四明二定。五明命根。六明四相。七明名身等。就初第一明得非得中。复分两段。一明自性。二明差别。且初明自性者。论云于中且辩得非得相。颂曰
得谓获成就 非得此相违
得非得唯于 自相续二灭
释曰。上两句明自性。下两句明所依。得谓护成就者。释得自性。得有二种。一获。二成就也 获中有二。一未得今获。二已失今获。故论云。未得已失今获 解云。未得今获者。如未得戒。今受得戒。创至生相。将成就故。名为今获 已失今获者。如先坐定遇缘便舍定。名为已失。后重修得。创至生相。将成就故。名为今获 言成就者。先未得法。今时已得。先已得者。今复不失 此所得法。流至现在。名为成就。故论云。得已不失。名为成就 故知获时。不名…
《俱舍论颂疏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