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十五 ▪第2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者由死舍所依故。二由得戒。谓得别解脱戒。或得静虑律仪。恶戒便舍。三由二形生。所依变故。论云。住恶戒者。虽或有时起不作思。舍刀剑等。若不受得诸善律仪。诸不律仪。无容弃舍。譬如虽避发病因缘。不服良药。病终难愈
从此第四。舍处中无表。论云。处中无表。舍复云何。颂曰
舍中由受势 作事寿根断
释曰。处中无表。舍由六缘。上句由字下句断字。六度言之。一由受断。谓舍所受。作是念言。我从今时。弃先所受。二由势断。谓由净信烦恼势力。所引无表。彼二限势。若断坏时。无表便舍。三由作业断。谓如所受后更不作。如先礼佛今不作也。四由事物断坏故。舍谓以所施寺舍敷具。制多园林。及所施为。罝网等事坏。无表便舍。五由寿命断。命断坏时。无表便舍。六由根断。根谓善根。本因善根。发处中无表。今起加行。断善根时。便舍善根所引无表。颂文根字。理应通不善根。谓起加行。断不善根。便舍不善根所引处中无表。论文唯言断善根者。影取不善根也(言加行者。处中劣故。但加行时。舍也)
从此第五。舍非色善染。论云。欲非色善。及余一切非色染法。舍复云何。颂曰
舍欲非色善 由根断上生
由对治道生 舍诸非色染
释曰。舍欲非色善者。此有二缘。谓心等善。名非色善。一由根断。谓断善根。二由上生。谓生上界。舍诸非色染者。诸谓三界。三界非色染者。心等法也。由一缘舍。谓由对治道生。若此品类。对治道生。当舍此中所有烦恼及彼助伴(助伴者。相应俱有能得也)
从此大文第五。约处成善恶。论云。善恶律仪。何有情有。颂曰
恶戒人除北 二黄门二形
律仪亦在天 唯人具三种
生欲天色界 有静虑律仪
无漏并无色 除中定无想
释曰。恶戒人除北二黄门二形者。明恶戒处。于人趣中。唯三洲有。除北俱卢。彼无极重无惭愧故。故无恶戒。于三洲中。除黄门等。亦无恶戒。扇搋半择。名二黄门。律仪亦在天者。人天两趣。容有律仪。于人趣中。除北俱卢。彼无受戒。无别解脱戒 不入定故。无定道戒 二形等人。亦无善戒。于一身中。起男女欲俱增上故。又无志操。于正思择。无堪能故。无有极重惭愧心故。扇搋等身。如卤碱田。不生嘉苗恶草。故无善戒恶戒也。唯人具三种者。谓具别解脱。静虑无漏。三种律仪。别解脱戒。天趣无也。生欲天色界有静虑律仪者。此二界中。俱能入定。有静虑戒。于无想天。唯得成就。无色界无。谓无色故。无漏并无色者。谓无漏戒。欲色界有。并在无色。于无色界。虽不现行。而得成就。圣人生在无色界中。成就色界过去未来无漏律仪。法前后得。得不失故。除中定无想者。谓于色界。中定梵王。及无想天。唯是异生。无无漏戒故。须除也。余十六天。有圣人故。皆容得有无漏律仪
从此大文第二。释经诸业。就中有十一。一明三性业。二明福等三业。三明三受业。四明三时业。五明身心受。六明曲秽浊。七明黑黑等。八明三牟尼等。九明三恶行等。十明十业道。十一明三邪行
从此第一。明三性业。论云。且经中说。业有三种。善恶无记。其相云何。颂曰
安不安非业 名善恶无记
释曰。谓安稳业。说名为善。得可爱果。济众苦故 不安稳业。名为非善。招非爱果。损有情故 言非业者。非前二业。立无记名。不可记为善不善故
从此第二。明福等三业。论云。又经中说。业有三种。福非福等。其相云何。颂曰
福非福不动 欲善业名福
不善名非福 上界善不动
约自地处所 业果无动故
释曰。初句标。次下释。福非福。不动者。标也。欲善业名福者。招可爱果。益有情故 不善名非福者。招非爱果。损有情故 上界善不动者。上二界善。名不动业。问岂不世尊说下三定。皆名有动。答初禅有寻伺动。二禅有喜受动。三禅有乐受动。故立动名。不动经中。据能感得不动异熟。说名不动。问如何有动。定招无动异熟。为答此问。故颂言约自地处所业果无动故。虽下三定有灾患动。约处言之。业果不动。如初定业招初禅果。初禅处定。无容转令二地处受。业果处定立不动名。然欲界中。有天等业。由别缘力。转人等中受。故非不动
从此第三。明三受业。论云。又经中说业有三种。顺乐受等。其相云何。颂曰
顺乐苦非二 善至三顺乐
诸不善顺苦 上善顺非二
余说下亦有 由中招异熟
又许此三业 非前后熟故
顺受总有五 谓自性相应
及所缘异熟 现前差别故
释曰。初一颂正明三受。次一颂引证。后一颂明顺受。顺乐苦非二者。标也。一顺乐受业。二顺苦受业。三顺不苦不乐受业等。即非二也。善至三顺乐者。释顺乐受。始从欲界。至第三禅。所有善业。名顺乐受。诸不善顺苦者。释顺苦受。欲界不善业。名顺苦受业。上善顺非二者。释不苦不乐受。第三禅上。从第四禅。乃至有顶。所有善业。名为上善。名顺不苦不乐受业。论云。非此诸业唯感受果。应知亦感彼受资粮。受及资粮。此中名受(解云。此相应俱有名资粮也)余说下亦有由中招异熟者。有余师说。第三禅下。亦有第三顺非二业。中谓中间禅也。由中定业。招中异熟故。明知下地。有不苦不乐受业。谓生中间。唯有舍受。故彼业感顺非二果。又许此三业非前后熟故者。引证意明下地有舍异熟。此是发智本论说也。彼云。颇有三业非前非后受异熟耶(解云。同一时受。言非前非后也)彼论答曰。有谓顺乐受业色。顺苦受业。心心所法。顺不苦不乐受业。心不相应行。乃至广说(解云。顺乐色者。于人天中。眼等五根。色香昧触。顺苦心心所者。谓感人天苦受及相应法。顺不苦不乐受业。心不相应者。于人天中。命根众同分。得四相此是第一节文 于广说中。更有一节文。俱舍略引。但言乃至广说。第二节文。顺乐受业。心不相应行。能感人天命根等四。顺苦受业色者。谓感人天中。色香味触顺不苦不乐受业。心心所法。此业能感不苦不乐受。及相应异熟也)。今引彼文。意取第二节文为证以说不苦不乐受。业感不苦不乐受异熟。明知欲界。有舍异熟。以本论说三业俱时受异熟果。由此证知。下地亦有顺非二业。非离欲界有此三业俱时熟故。上界无苦故。三业之言唯说欲界 问岂不业是善恶。受果无记。此业与乐。体性既殊。如何说为顺乐受等。答业能为因。利益乐受。故约利益。说名顺受。或复此业。是乐所受。谓乐是业。异熟果故。果领于因。此即所受顺能受也。或复彼乐。是业所受。由此能受乐异熟故。因受于果。此即能受。顺所受也。顺受总有五者。标也。总说顺受。略有五种。谓自性相应者。已下别释也一自性顺受三受为体自性是受故。自性不违。名为顺受。二相应顺受。以触为体。谓触与受相应。名相应顺受。如契经说。顺乐受触。乃至广说。及所缘异熟者。第三所缘顺受。色等六境为体。谓所缘境。顺能缘受。名所缘顺受。四异熟顺受。谓感异熟业。顺异熟果。故名异熟顺受。如契经所说。顺现受业。乃至广说。现前差别故者。第五现前顺受。现谓现在。受正现行。即是受体。现前不违。名现前顺受。言差别者。上说五受。是差别也。此前所说。顺乐受等。于此五中是第四异熟顺受。由业能招受异熟故。虽业与受体性有殊。而得名为顺乐受等
从此第四。明三时业。就中一明四业。二明差别。三明中有业。四明定业。五明现法果业。六明业即受果。此下第一。明四种业。论云如是三业。有定不定。其相云何。颂曰
此有定不定 定三顺现等
或说业有五 余师说四句
释曰。此有定不定者。标也。此前三业。有定不定。定三顺现等者。别释也 定有三业。一顺现法受。谓此生造。即此生受。二顺次生法受。谓此生造。第二生受。三顺后法受。谓此生造。第三生后。受 依经部说。顺现受业。其力最强。必受现生后。若顺生受业。其力稍劣。必受生后受。不受现受。顺后受业。其力最劣。不受现生。唯受后受。随初熟位名顺现等 并不定业。合成四种。言不定者。不定受故。谓不定受异熟故。或于三世。时不定故。立不定名。或说业有五者。或有欲令不定受业。复有二种。谓于异熟。有定不定。开为二种。一异熟定时不定。谓果必受。于三世时。即不定也。二异熟与时俱不定谓果与时俱不定受也。但有果定时不定业。无有时定果不定者。但于时定。于果必定。以时离异熟无别性故。四业五业。开合为异其理无别 余师说四句者。谓余譬喻师说。业分八种。故为四句。彼许时定于果不定。于不定中。时复分三。兼前五业故。成八种 第一句者。于时分定异熟不定。谓顺现等三业。三世时定。于果不定。若现世受其果。即受现。若不受永更不受。于时必定。于果不定。顺现既然。生后亦尔。此分三种。一谓顺现定。果不定。二顺生定。果不定。三顺后定。果不定 第二句者。有业于异熟定。于时不定。谓不定业。定得异熟。此但为一。谓果定时不定 第三句者。有业于二俱定。谓顺现等。定得异熟。此有三种。一谓顺现时果俱定。二谓顺生时果俱定。三于顺后时果俱定 第四句者。有业于二。俱不定。谓时不定业。非定得异熟。此但为一。谓果不定。时不定。论云。彼说诸业。总成八种。谓顺现受。有定不定。乃至不定。亦有二种(解云。顺现等三定者。第三句是也。顺现等三不定者。第一句是也。第四不定中定者。第二句是也。不定中不定者。第四句是也)
从此第二。明差别。论云。于此所说业差别中。其相云何。颂曰
四善容俱作 引同分唯三
诸处造四种 地狱善除现
坚于离染地 异生不造生
圣不造生后 并欲有顶退
释曰。四善者。论主评取。说四业家于理为善。但于时中。说定不定。释经所说四业相故。容俱作者。今此四业容一时作。谓于一时。自行淫欲。遣使行杀。或盗或诳。业道齐成。或一感现。或一感生。或一感后。或一不定。一时造四 未必皆尔。故说…
《俱舍论颂疏十五》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