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十八 ▪第3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或有于田由根本力。业成重品。非由余四。如于父母。行杀罪重。于父母所。行盗则轻。所余加行。思意乐三。业成重品。准前释之。若有六因。皆是上品。此业最重。翻此最轻。除此中间。业非轻重
从此第七。明造作增长。论云。如契经说。有二种业。一造作业。二增长业。何因说业。名增长耶(问也)。由五种因(答也)。何等为五(问也)。颂曰
由审思圆满 无恶作对治
有伴异熟故 此业名增长
释曰。此有五因。由审思者。第一因也此由字通下两句。审思造业。业名增长。率尔思作。但名造作也。由圆满者。第二因也。于十业道。或由一业。便堕恶趣。或一业不堕。由二业方堕。乃至或九。不堕。由十业方堕恶趣。齐堕恶趣。名为圆满。此圆满业。名增长也。未圆满时。但名造作 由无恶作对治者。第三因也造恶不追悔名无恶作也。造恶不忏洗。名无对治也。此名增长。若能追悔。及能忏洗。但名造作。由有伴者。第四因也。谓作不善。以不善为助伴。名增长也。无不善助伴。但名造作。由有异熟者。第五因也。谓造恶业。定感异熟。名增长也。不招异熟。但名造作。善翻上应知
从此第八。明施制多福。论云。如前所明。未离欲等。持已所有。奉施制多。此施名为唯为自益。既无受者。福如何成。颂曰
制多舍类福 如慈等无受
释曰。制多舍类福者。福有二类。一舍。二受。舍谓舍财。施福便起 受谓前人。受用施物。施福方起。布施制多。虽无受福。有舍类福也。如慈等无受者。举例释成。如修慈等。等悲喜舍。修慈等时。虽无受者及摄益他。但从善心。生无量福故。施制多。虽无受用。追申敬养。福从心生
从此第九。明果由内心。论云。若于善田。殖施业种。可招爱果。若于恶田。虽施但应招非爱果(难也。此难非理也)所以者何。颂曰
恶田有爱果 种果无倒故
释曰。恶田者。傍生等也。虽施恶田。施种善故。还招爱果。良以种果无颠倒故。种谓施因。果谓施果。现见田中。种果无倒。如从末度伽种。末度伽果生。其形如枣。其味极美。从赁婆种。赁婆果生。其果太小。如苦练子。其味极苦
从此大文第二。明戒修。就中分三。一明戒。二明修。三明戒修果。此即第一。论云。今次应辨戒类福业事。颂曰
离犯戒及遮 名戒各有二
非犯戒因坏 依治灭净等
释曰。身三口四。诸不善色。是名性罪。以性罪故。名为犯戒。言遮罪者。非时食等。离犯戒及遮。俱说名戒。各有二者。此戒各有表无表二也。下两句者。明戒四德。一非犯戒坏。离前犯戒也。二不为犯戒因坏。因者谓贪等烦恼也。三依治者。治谓四念住等。治前犯戒及彼因故。四依灭者。灭谓涅槃。回向涅槃。非胜生故(人天生也) 颂言净者。具上四德。戒名清净。与此相违。名不清净 等者。复有异说。戒净由五种因。一根本净。离恶根本也。二眷属净。离恶方便也。三非寻害。离恶觉也。四念构受。念受三宝也。五回向寂。求涅槃也
从此第二。明修类福。论云。已辨戒类。修类当辨。颂曰
等引善名修 极能熏心故
释曰。等引者定也。谓离沉掉。名之为等。引生功德。名之为引。此定地善。极能熏心。令成德类。故独名修
从此第三。明戒修果。就中一明戒修果。二明梵福量。具初戒修果者。论云。前辨施福能招大富。戒修二类所感云何。颂曰
戒修胜如次 感生天解脱
释曰。戒感生天。就胜为言。理实布施。亦感生天。不如戒也。修感解脱。就胜为言。理实持戒。亦感解脱。不如修也
从此第二。明梵福量。论云。经说四人。能生梵福。一为供养如来驮都(此云性。佛身体也)建率都婆于未曾处。二为供养四方僧伽。造寺施园。四事供养。三佛弟子。破已能和。四于有情。普修慈等。如是梵福其量云何。颂曰
感劫生天等 为一梵福量
释曰。先轨范师(或经部。或大众部。轨范师也)。作如是说。感一劫生天乐。为一梵福量。四十中劫。名为一劫。同梵辅天一劫寿故。故有伽陀言。有信正见。人修十胜行者。便为生梵福。感劫天乐故。十胜行者。于前四梵福上。更加六种。一为救母命舍自身命。二救父命舍自身命。三救如来命舍自身命。四于正法中出家。五教他出家。六未转法轮。能请转法轮。引此颂意。证知四梵福感劫天乐也。颂言等者。等取毗婆娑说。此言梵福量者。同前妙相业中一福量也
从此大文第三。明法施。论云。财施已说。法施云何。颂曰
法施谓如实 无染辨经等
释曰。说法无倒。称为如实。不求名利。是无染心。若能如实。以无染心。辨契经等。令生正解。名为法施
从此大文第八。明顺三分善。论云。前已别释三福业事。今释经中顺三分善。颂曰
顺福顺解脱 顺决择分三
感爱果涅槃 圣道善如次
释曰。顺福分善者。谓感世间可爱果善。顺解脱分者。谓定能感涅槃果善。所造功德。回求涅槃者是也。此善生已。名为身中有涅槃法。若人闻说生死有过。涅槃有德。毛竖悲泣。当知此人已殖顺解脱分善也。如见得雨场有芽生。当知穴中先有种子。顺决择分善者。谓暖等四善根。此能感圣道。圣道名决择。感圣道故。名为顺也
从此第九。明书印等。论云。如世间说有书印算文数。此五自体云何。颂曰
诸如理所起 三业并能发
如次为书印 算文数自体
释曰。诸如理所起者。正起书等之加行也。三业者。谓身语意业。并能发者。谓受等四蕴。能发前三业也。如次者。谓前三业等。如次为彼书印等体。为书印者。谓前身业。及彼能发。五蕴为体。书谓手书。印谓克印。并是身业。身业是色。及能发彼。受等四蕴。故通五蕴。此之五蕴。能成书印。故名书印。算文数自体者。算谓语算。文谓语字。故算及文。用前语业。及彼能发五蕴为体。数谓意思。思能计数。一十等数。故数用前意业。及能发四蕴为体
从此第十。明诸法异名。论云。今应略辨诸法异名。颂曰
善无漏名妙 染有罪覆劣
善有为应习 解脱名无上
释曰。善无漏者。谓道谛及择灭也智者。称扬故。名为妙。染谓染法。此名有罪。所诃厌故。亦名有覆。覆圣道故。亦名为劣。极鄙下故 善有为法。名为应习。应可修习令增长故 问何故无为。不名应习。答无为无变。不可修习令增长故。又习为果。无为无果故。非应习解脱者。谓涅槃。是善是常。超一切法。故名无上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俱舍论颂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13】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