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论疏》十九 ▪第2页
卷第十(本) / 释吉藏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慎勿信也。宜以长行为正也。下半明二谛名。而世俗称谛者。此于世俗人是实故称世俗谛。亦勿信人语也。第一义则有二实。一者体是诸法实相。故名为实。二于圣人了达有于实解。复是真实。世俗体非真实。但有于凡是实。故二谛实义异也。问俗但有于情为实。亦有法体实耶。答就俗之中亦有因果。不可差异。故名为实。但望第一义皆是妄谓皆是不实。亦第二偈显得失者。外人不识空有二谛故失三利。谓自利他利共利。论主识二谛故具三利。以解第一义故生波若。了世俗故生方便。有波若方便则生三世诸佛。故净名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也。自悟二谛名为自利。令他解谓他利。俱解即共利。又解第一义生实慧为自利。解世俗生方便为他利。具了为共利。问长行释世谛何故举本性空。答欲释成于义。明理实性空但于凡谓有故名为谛也。又欲辨由空故有。所以释有而举空也。下释第一义亦举有释空。贤圣了六道颠倒本性空。故于圣为实是谛。若谓一切法不生下。第三明二谛相资。若望百论释疑故来。外人云。第一义有二实。一道理是实相故名实。二于圣人得如实解故名实。具此二实可得是谛。又佛可依之说法。以三世十方佛皆欲令人得实利故也。俗有二义故非实。一非实境。二非实解。云何名谛。佛复何故依之说法耶。问第一义二实文出何处耶。答前文云。于圣是实。此是解实。今文云。一切法本不生是第一义。此是境实。第一义既二实。世俗二不实可知也。偈上半正答问。世俗虽是二不实。但要因世俗为方便得显第一义耳。如理虽无三要因三为方便得悟一。问云何世俗为方便耶。答一切言皆是世俗。因世俗言得无言。故以无言言为世俗。言无言为第一义也。问有几种言耶。答有二种言。一者说世俗中言如瓶衣等。亦表第一义无言之道。故涅槃云。欲令众生深识第一义故宣说世谛耳。二者以言言于无言。即为第一义立名名为第一义。因此言欲显无言。若不言于无言。众生何由识理无言耶。问二言之中今用何言。答后意为正。若依百论答者俗虽具二不实。但于凡是实故称谛也。若依今文生起此偈来者。我已知俗是凡谛。但应立圣谛。何须立凡俗谛耶。问此与旧何异。答旧是龙树义。云何乃问与旧何异。问他亦作此释。云何异耶。答须知。世谛虽说而未尝言。真虽无言而教弥法界。下半云。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者。亦异释云云。今明。以见第一义生波若。灭诸烦恼故得有余涅槃。灭报身得无余涅槃。问涅槃与第一义何异。答不敢信人慢语。涅槃品云。亦名如法性实际涅槃。则知。涅槃是第一义异名耳。但对世故名第一义。对生死故名涅槃也。不能正观空下。第三明有所得人不解一法。横为生过。一法者谓一实相空也。由不善达空故自堕无三宝四谛。故为空见所害非是空义。破三宝四谛也。故失在于外人。过非是龙树。故经云。宁起身见不恶取空。不以身见堕恶道中。世尊知是法下。第四偈明有所得人不善达前三门故。障如来初成道。不得早说大乘无所得法。上来叙外人障菩萨。不得说无所得法。今叙外人障佛。不得说无所得法。又接上文生者。上明咒术难作不如不为。今法相难说不如不说。上半正明空义甚深。如法华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大品亦云。我初成佛常乐默然不乐说法。下半明众生钝根障佛。不得早说大乘。亦如法华云。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有人云。此论但释波若不释法华。盖是不看论耳。汝谓我着空下。第二论主悟空自免过。七偈亦分为四。第一明空义无失。第二明空义为得。第三略出有过。第四引经证空为得。初又二。第一明空无失。第二明空为得。初偈上半牒下半正免过。若是邪见之空此则有过。若是二乘但空此亦有过。今是无所得空空不住空。故空有俱离。所以无失。又是不坏法说空。是故无过。第二偈上半明由空故一切法成。显论主无过。下半明无空义一切不成。显外人有失。问云何由空一切成耶。答前偈空亦复空。则是非空非有。今明非空非有空有得成。故云一切成。又由第一义空故有世谛。故二谛成则一切成。若无空则第一义不成。则世谛亦不成。故一切坏也。又以有空一切成者。由第一义空故生波若。由波若断烦恼有三世佛。由佛故说世出世一切教。故长行云。世出世皆成。汝今自有过下。第三略释执有为过三偈为二。初偈明外人有过不自觉知回与论主。第二两偈略出外过令外觉知。初偈上半法说。下半譬说。譬说云。乘马人自忘己所乘之马。而谓他人乘马。外人自有无三宝四谛等过。而不觉知谓他人有无罪福之失。若汝见诸法下。第二两偈释执有为过。即二。第一偈略明无因缘过。汝见法有自体则不须假缘藉因。故破因缘破因缘则破空。破空则破二谛及中道。第二释前偈。广明有三种过。一破因果。二破人法。此二破体。下半破相也。众因缘生法下第四引经证。显前有所得定性有过。显论主无所得空无失。两偈为二。初偈明因缘生法离断常过。第二偈摄法。则显外定性有为失。释此一偈多种形势。今略述数条。一者就破病渐舍释之。因缘所生法者破自性故且言因缘。此一转意也。我说即是空惑人复谓。乃无性有而有因缘。故今明。因缘生是无耳。何时因缘生是有。此二转也。亦为是假名惑者复云。既是空。即作无解。故今明。只空是假。何故尔。成论师明真谛空非假。故今更反掷。只空即是假。即弹空心。彼即谓。若尔是二谛相即前有即空。今空即有。只是空有二谛义。故今明。此即是中道。何时是二谛。借中以弹二。二去不二亦舍。即了悟也。次直依因缘正义释者。所言因缘所生法者。经说因缘或离或合。皆作因名犹如佛性。皆作缘名犹如四缘。亦因亦缘如十二因缘。如无明望行体未有。而为无明所辨。亲义为因。行起望无明我非都无。但假借汝起故无明是缘。所以无明亦因亦缘。今明。随缘离合义无定也。所生法者数人六因四缘所生是实法。成论三因四缘所生也。此即是空者。以所生是能所能所不自所。不自则不所是故所空也。亦为是假名者。空所不自所故不所。所空不自空故不空。不知何以目之。故云假名说空所假名说所空。此空所所空。皆是无名相中为引导众生故假名说耳。问何故假名说空所所空耶。答欲为令因空所悟不所。由所空悟不空。故言亦是中道义。以空所不所所空不空故即中道。次就中假义释者。因缘所生法此牒世谛也。我说即是空明第一义谛也。亦为是假名释上二谛并皆是假。既云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是有宛然而空。故空不自空。名为假空。空宛然而有有不自有。名为假有。亦是中道义者。说空有假名为表中道。明假有不住有故有非有。假空不住空故空非空。非空非有即是中道。次依长行就三是义释者。因缘所生法。大小乘人同知诸法从因缘生。我说即是空下。第二明因缘是三是义。小乘有所得人闻因缘所生法。唯知是有。不识因缘是于三是。今示因缘生法是于三是。一因缘生法是毕竟空。所以然者。若有自性则不从因缘。既从因缘生。即是无自性。所以是空。亦为是假名者示第二是。明因缘生法亦是假名。所以秤假者。前明因缘生法我说是空。然因缘既本不有。今亦不空非空非有。不知何以目之。故假名说有亦假名说空。亦是中道义者示第三是。明因缘生法亦是中道。因缘生法无有自性故空。所以非有。既其非有亦复非空。非有非空故名中道。然小乘之人不知三是。即有三失。谓失空失假失中。若执诸法自性者亦不识因缘。故有四失。第二偈上半摄法。恐外人不信因缘谓众缘中有性。是故明摄法也。下半结三是。既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亦未曾有一法不是空不是假不是中。今略举一耳。问论主引何处经偈。答是华首经佛自说之。故称我说即是空也。长行云。汝上所说下。此生第二段还有所得定性人过也。又开二别。第一牒外人义。第二推过还外人。即对前两章也。如是则无有下推过还外人。就文为二。第一对上还其无四谛三宝过。第二对上还无因果罪福过。然勿将此性有但安萨婆多上。今有所得大小乘人执有一豪人法体。则破世出世一切法也。初又二。第一对上还无四谛过。第二还无三宝过。就初又三。一总明无四谛。二别明无四谛。三总结无四谛也。以无生故则无苦集。以无灭故即无灭道。执自性有便无四谛。问论主说空。空可无有生灭。故无四谛。外人执有有生灭。便有四谛。云何无生灭四谛。答无所得无定性故。未生可得生。不灭可得灭。有所得既是定性。则未生定未生。不可令生。故无生也。既其不可令生。岂得有灭耶。譬如定无无不可令有。既定有亦不可令无。故无生灭也。苦不从缘生下第二四偈。别明无四谛。则释前章门。数人正以无常刀切有漏五阴。故是苦。无常刀亦切无漏五阴。但无漏被切顺向涅槃。是故不苦。故能切则通漏无漏。所切则有苦不苦。今破云。有漏五阴既有定性。无常不能切之是故不苦。成论师明三苦各有通别。觉恼为别苦苦。领缘不觉为通苦苦。乐受坏为别坏苦。无常迁灭为通坏苦。后心追患前心为别行苦。无常所役为通行苦。今以二义破之。一者作通别六苦义不成。如前苦品引俱舍论释之。以苦受具二时苦故名苦苦。乐受坏但一时苦名为坏苦。舍受为无常所役名为行苦。行苦则通。余二则别。云何言三苦皆有通别。问行苦若通何故但约舍受。答舍受无前二时苦。但有行苦。故就别说通耳。二者纵汝有通别六苦。无常是行坏二苦具。前有无常未有苦。无常何所役耶。若即无常是苦。云何复云无常是苦具耶。苦若有定性下破无灭谛。成论师云。有余灭二心。无余灭空心。故灭三心名灭谛。问为坏有得灭。为本有灭。若本有灭则与数同。若坏有得灭灭则始生。又问灭既本有者为有因为无因。无因则自然同外道。有因则无常。问毗昙灭是本有。苦集既有定性。则不可灭。云何灭苦集得本有灭耶。若无有苦谛下第三总结无四谛。观此文是重破道谛。若苦定有性下第二还其无三宝过。就文为二。第一总…
《中观论疏十九》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