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論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4卷42頁碼:P0001
隋 吉藏撰

  《中觀論疏》十九 ▪第2页

  卷第十(本) / 釋吉藏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慎勿信也。宜以長行爲正也。下半明二谛名。而世俗稱谛者。此于世俗人是實故稱世俗谛。亦勿信人語也。第一義則有二實。一者體是諸法實相。故名爲實。二于聖人了達有于實解。複是真實。世俗體非真實。但有于凡是實。故二谛實義異也。問俗但有于情爲實。亦有法體實耶。答就俗之中亦有因果。不可差異。故名爲實。但望第一義皆是妄謂皆是不實。亦第二偈顯得失者。外人不識空有二谛故失叁利。謂自利他利共利。論主識二谛故具叁利。以解第一義故生波若。了世俗故生方便。有波若方便則生叁世諸佛。故淨名雲。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一切衆導師無不由是生也。自悟二谛名爲自利。令他解謂他利。俱解即共利。又解第一義生實慧爲自利。解世俗生方便爲他利。具了爲共利。問長行釋世谛何故舉本性空。答欲釋成于義。明理實性空但于凡謂有故名爲谛也。又欲辨由空故有。所以釋有而舉空也。下釋第一義亦舉有釋空。賢聖了六道顛倒本性空。故于聖爲實是谛。若謂一切法不生下。第叁明二谛相資。若望百論釋疑故來。外人雲。第一義有二實。一道理是實相故名實。二于聖人得如實解故名實。具此二實可得是谛。又佛可依之說法。以叁世十方佛皆欲令人得實利故也。俗有二義故非實。一非實境。二非實解。雲何名谛。佛複何故依之說法耶。問第一義二實文出何處耶。答前文雲。于聖是實。此是解實。今文雲。一切法本不生是第一義。此是境實。第一義既二實。世俗二不實可知也。偈上半正答問。世俗雖是二不實。但要因世俗爲方便得顯第一義耳。如理雖無叁要因叁爲方便得悟一。問雲何世俗爲方便耶。答一切言皆是世俗。因世俗言得無言。故以無言言爲世俗。言無言爲第一義也。問有幾種言耶。答有二種言。一者說世俗中言如瓶衣等。亦表第一義無言之道。故涅槃雲。欲令衆生深識第一義故宣說世谛耳。二者以言言于無言。即爲第一義立名名爲第一義。因此言欲顯無言。若不言于無言。衆生何由識理無言耶。問二言之中今用何言。答後意爲正。若依百論答者俗雖具二不實。但于凡是實故稱谛也。若依今文生起此偈來者。我已知俗是凡谛。但應立聖谛。何須立凡俗谛耶。問此與舊何異。答舊是龍樹義。雲何乃問與舊何異。問他亦作此釋。雲何異耶。答須知。世谛雖說而未嘗言。真雖無言而教彌法界。下半雲。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者。亦異釋雲雲。今明。以見第一義生波若。滅諸煩惱故得有余涅槃。滅報身得無余涅槃。問涅槃與第一義何異。答不敢信人慢語。涅槃品雲。亦名如法性實際涅槃。則知。涅槃是第一義異名耳。但對世故名第一義。對生死故名涅槃也。不能正觀空下。第叁明有所得人不解一法。橫爲生過。一法者謂一實相空也。由不善達空故自墮無叁寶四谛。故爲空見所害非是空義。破叁寶四谛也。故失在于外人。過非是龍樹。故經雲。甯起身見不惡取空。不以身見墮惡道中。世尊知是法下。第四偈明有所得人不善達前叁門故。障如來初成道。不得早說大乘無所得法。上來敘外人障菩薩。不得說無所得法。今敘外人障佛。不得說無所得法。又接上文生者。上明咒術難作不如不爲。今法相難說不如不說。上半正明空義甚深。如法華雲。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大品亦雲。我初成佛常樂默然不樂說法。下半明衆生鈍根障佛。不得早說大乘。亦如法華雲。衆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雲何而可度。有人雲。此論但釋波若不釋法華。蓋是不看論耳。汝謂我著空下。第二論主悟空自免過。七偈亦分爲四。第一明空義無失。第二明空義爲得。第叁略出有過。第四引經證空爲得。初又二。第一明空無失。第二明空爲得。初偈上半牒下半正免過。若是邪見之空此則有過。若是二乘但空此亦有過。今是無所得空空不住空。故空有俱離。所以無失。又是不壞法說空。是故無過。第二偈上半明由空故一切法成。顯論主無過。下半明無空義一切不成。顯外人有失。問雲何由空一切成耶。答前偈空亦複空。則是非空非有。今明非空非有空有得成。故雲一切成。又由第一義空故有世谛。故二谛成則一切成。若無空則第一義不成。則世谛亦不成。故一切壞也。又以有空一切成者。由第一義空故生波若。由波若斷煩惱有叁世佛。由佛故說世出世一切教。故長行雲。世出世皆成。汝今自有過下。第叁略釋執有爲過叁偈爲二。初偈明外人有過不自覺知回與論主。第二兩偈略出外過令外覺知。初偈上半法說。下半譬說。譬說雲。乘馬人自忘己所乘之馬。而謂他人乘馬。外人自有無叁寶四谛等過。而不覺知謂他人有無罪福之失。若汝見諸法下。第二兩偈釋執有爲過。即二。第一偈略明無因緣過。汝見法有自體則不須假緣藉因。故破因緣破因緣則破空。破空則破二谛及中道。第二釋前偈。廣明有叁種過。一破因果。二破人法。此二破體。下半破相也。衆因緣生法下第四引經證。顯前有所得定性有過。顯論主無所得空無失。兩偈爲二。初偈明因緣生法離斷常過。第二偈攝法。則顯外定性有爲失。釋此一偈多種形勢。今略述數條。一者就破病漸舍釋之。因緣所生法者破自性故且言因緣。此一轉意也。我說即是空惑人複謂。乃無性有而有因緣。故今明。因緣生是無耳。何時因緣生是有。此二轉也。亦爲是假名惑者複雲。既是空。即作無解。故今明。只空是假。何故爾。成論師明真谛空非假。故今更反擲。只空即是假。即彈空心。彼即謂。若爾是二谛相即前有即空。今空即有。只是空有二谛義。故今明。此即是中道。何時是二谛。借中以彈二。二去不二亦舍。即了悟也。次直依因緣正義釋者。所言因緣所生法者。經說因緣或離或合。皆作因名猶如佛性。皆作緣名猶如四緣。亦因亦緣如十二因緣。如無明望行體未有。而爲無明所辨。親義爲因。行起望無明我非都無。但假借汝起故無明是緣。所以無明亦因亦緣。今明。隨緣離合義無定也。所生法者數人六因四緣所生是實法。成論叁因四緣所生也。此即是空者。以所生是能所能所不自所。不自則不所是故所空也。亦爲是假名者。空所不自所故不所。所空不自空故不空。不知何以目之。故雲假名說空所假名說所空。此空所所空。皆是無名相中爲引導衆生故假名說耳。問何故假名說空所所空耶。答欲爲令因空所悟不所。由所空悟不空。故言亦是中道義。以空所不所所空不空故即中道。次就中假義釋者。因緣所生法此牒世谛也。我說即是空明第一義谛也。亦爲是假名釋上二谛並皆是假。既雲衆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此是有宛然而空。故空不自空。名爲假空。空宛然而有有不自有。名爲假有。亦是中道義者。說空有假名爲表中道。明假有不住有故有非有。假空不住空故空非空。非空非有即是中道。次依長行就叁是義釋者。因緣所生法。大小乘人同知諸法從因緣生。我說即是空下。第二明因緣是叁是義。小乘有所得人聞因緣所生法。唯知是有。不識因緣是于叁是。今示因緣生法是于叁是。一因緣生法是畢竟空。所以然者。若有自性則不從因緣。既從因緣生。即是無自性。所以是空。亦爲是假名者示第二是。明因緣生法亦是假名。所以秤假者。前明因緣生法我說是空。然因緣既本不有。今亦不空非空非有。不知何以目之。故假名說有亦假名說空。亦是中道義者示第叁是。明因緣生法亦是中道。因緣生法無有自性故空。所以非有。既其非有亦複非空。非有非空故名中道。然小乘之人不知叁是。即有叁失。謂失空失假失中。若執諸法自性者亦不識因緣。故有四失。第二偈上半攝法。恐外人不信因緣謂衆緣中有性。是故明攝法也。下半結叁是。既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亦未曾有一法不是空不是假不是中。今略舉一耳。問論主引何處經偈。答是華首經佛自說之。故稱我說即是空也。長行雲。汝上所說下。此生第二段還有所得定性人過也。又開二別。第一牒外人義。第二推過還外人。即對前兩章也。如是則無有下推過還外人。就文爲二。第一對上還其無四谛叁寶過。第二對上還無因果罪福過。然勿將此性有但安薩婆多上。今有所得大小乘人執有一豪人法體。則破世出世一切法也。初又二。第一對上還無四谛過。第二還無叁寶過。就初又叁。一總明無四谛。二別明無四谛。叁總結無四谛也。以無生故則無苦集。以無滅故即無滅道。執自性有便無四谛。問論主說空。空可無有生滅。故無四谛。外人執有有生滅。便有四谛。雲何無生滅四谛。答無所得無定性故。未生可得生。不滅可得滅。有所得既是定性。則未生定未生。不可令生。故無生也。既其不可令生。豈得有滅耶。譬如定無無不可令有。既定有亦不可令無。故無生滅也。苦不從緣生下第二四偈。別明無四谛。則釋前章門。數人正以無常刀切有漏五陰。故是苦。無常刀亦切無漏五陰。但無漏被切順向涅槃。是故不苦。故能切則通漏無漏。所切則有苦不苦。今破雲。有漏五陰既有定性。無常不能切之是故不苦。成論師明叁苦各有通別。覺惱爲別苦苦。領緣不覺爲通苦苦。樂受壞爲別壞苦。無常遷滅爲通壞苦。後心追患前心爲別行苦。無常所役爲通行苦。今以二義破之。一者作通別六苦義不成。如前苦品引俱舍論釋之。以苦受具二時苦故名苦苦。樂受壞但一時苦名爲壞苦。舍受爲無常所役名爲行苦。行苦則通。余二則別。雲何言叁苦皆有通別。問行苦若通何故但約舍受。答舍受無前二時苦。但有行苦。故就別說通耳。二者縱汝有通別六苦。無常是行壞二苦具。前有無常未有苦。無常何所役耶。若即無常是苦。雲何複雲無常是苦具耶。苦若有定性下破無滅谛。成論師雲。有余滅二心。無余滅空心。故滅叁心名滅谛。問爲壞有得滅。爲本有滅。若本有滅則與數同。若壞有得滅滅則始生。又問滅既本有者爲有因爲無因。無因則自然同外道。有因則無常。問毗昙滅是本有。苦集既有定性。則不可滅。雲何滅苦集得本有滅耶。若無有苦谛下第叁總結無四谛。觀此文是重破道谛。若苦定有性下第二還其無叁寶過。就文爲二。第一總…

《中觀論疏十九》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