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论记》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8卷42页码:P0311
唐 遁伦集撰

  《瑜伽论记》三 ▪第6页

  卷第二(之上)(论本第四至第六卷) / 释遁伦集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为能烧者火为能烧之物。然火离于人自能烧。故见离于见者自能见物。何假我耶。量云。见等见物等时应不要待余者。自有业用故。如火烧物。自下第二难离见者等相。乖一切量者。谓汝我非是见者等。一切诸法之所摄故。亦应邪量所量。故云乖一切量。第五建立染净难中。此意说言。如于外物虽无有我。而有灾横损缘药等顺益名为染净。内身亦尔。虽无有我染净义成。故汝计不应理。第六流转止息难中。有因等五相者。此有两释。一云。如次属身等五。一云。通明非别属也。如于身芽河灯乘等者。基云。如于身行中流转可得。其外法芽河灯乘者虽无有我亦得流转故。身流转何须有我。量云。内身流转定无有我。有流转故。如芽河等。景云。大地山等积集所成故名为身也。第七作受解脱难中。设是我者我应无常者。彼受者作者等不是诸行即是我者我应无常。有作用故。如手足等。若无变异应非受者等。无变异故。如虚空等。第八第九难文相可解。第十施设众见难中有三。一难我见善不善。二难无我见善不善。三难我见及我计为我耶。我见有二。一执我见彼说颠倒。二缘我慧彼说非倒。今双问之。初难善者问缘我慧。量云。缘我之慧亦应颠倒。计有我故。如执我见。或设难执我见若是善者。如文可知。若不善者不应说正及非颠倒者。见既不善则应颠倒。如何所计名为实有耶。法执之我说非颠倒。唯识叙彼云。若尔如何执有我者。所信圣教皆毁我见称赞无我等。乃至广说故。次无我见。若言是善者外道亦赞无我见故。唯广百论文有外道宗。明闻思位说有我。修慧证于无我。若言不善而一切智等者。此从彼师名一切智赞无我见速证涅槃。今说为不善故不应道理。若说佛为一切智赞无我见他不信故。有释。此说佛为一切智者非外道师也。此中所破意通佛法之内犊子部等计我故云也。计常论中。初序外执。二此中下正破。前中复二。初略序执。二明起执因缘。我及世间皆实常住等者。世间有二。一五蕴世间。二国土世间。数论师计二皆常住。或随所应余师所计。我者自我。世间者他我。下诸常论皆依此计。作者有二。一自作。谓宿作因。二他作。谓空时方我本际等作。此非二作者作名非作所作。亦非自在天及梵王等诸变化者之所变化名非化所化。此依八十七卷释。由性常故不可损害。如山地等积集而住。伊师迦者。西方二释。一近王舍城有伊师迦山。大而且固。譬我高大常住坚固。或复有草名伊师迦其性贞实曾无衰落。譬我常恒。按涅槃经云。七法不可毁害。如伊师迦草。六十二见中四十见是常见。谓四一切常。四一分常。有想十六。无想俱非各有八。诸论并计极微体性常住。胜论顺世皆有此计。起因缘中。初叙四十常见所因。后叙极微常所以。六十二见如此卷及后卷五十八八十七显扬第九十对法第一唯识第六等释。其梵网六十二见经及舍利弗阿毗昙是正量部义。长阿含经梵动品是大众部义。大毗婆沙第一百九十九二百是一切有部义。非此所宗。其大品经第十五大智度论说身边见以为根本。五蕴各四我所见三世各成二十句见。并本合有六十二见等。随机别说非此所明。恐繁不述。依下中上静虑等者。此四一切常论。八十七云。谓计前际三常论中。由下中上清净差别名宿住随念俱行。意显依下品定起宿住念知过去二十成劫。依中品定忆四十成劫。依上品定忆八十成劫。皆悉是常。由执世间空劫为隐有劫为显非生灭故。四依天眼见现在世不知生灭。或见诸识此灭彼生无断绝故见粗非细遂执为常。天眼为先方见生死现在故。是未来前际。此中前三忆过去世。后一见现在。未来前故合名前际。此诸见中过去名前际。未来名后际。现在通二。待望别故。或见梵王随意成立者。一分常见。梵王立言。我常子无常。有事彼者随彼意立。此无常彼常。是初一分常见。或见四大种变异等者。闻梵王立大种无常心常。或大种常心无常。同彼忍可名第二分常见。三戏忘天没来生此间。意愤天没来生此间得宿住通。二俱忆言。在彼诸天无此二事故是常住。我有来此故无常。故名第三第四一分常见。此中说依定得宿住念忆色界法胜计者见故。略说初二不说后二。后际见中。于想及受虽见差别等者。虽见受及想二体我所差别。不见此二自相差别。执为我所计我有想等三十二见生。若见自相不执我所或不见自相者。显扬第九云。不见我自相差别。谓不见我都无自体。执此想受为我有之。遂便发起三十二见。有想十六。谓有色等四有边等四一想等四苦乐等四。无想俱非各有八者。谓但有色等四有边等四。而无一想等四苦乐等四。其有色等四有边等四小想等四合各为想。有乐等四合各为受。至下当知。有想者除无想天及非非想余一切地。无想者谓无想天。俱非者谓非想非非想处。次叙极微常所以中。计有为先有果集起离散为先有果坏灭等者。谓彼计执实有体性。空劫时为先。至成劫时有果集起。散常极微集成粗故。于坏劫时粗聚众色离散为先。有四大坏灭还唯极微住在空劫。时彼由宿住随念见坏劫末粗色散成微。成劫之初散微成聚色。或见空劫逈色诸极微。遂执为常。此胜论师等执细常粗无常。自下破中有二。初破邪执后示正义。前中复二。初破后结。前中初破四十见。二破极微。前中初总指。同前我论中破。计我为常则是我论差别相摄。已破我论。当知常论亦已破讫。后别破复二。初破前际常论。后破后际常论。前中初破计过去。后破计现在。言若取我者忆念过去如是名等诸有情类等。诸得宿住随念有情忆念我昔如是名姓。名姓既非我体。如何言念取我而生。次破计现在。缘彼现前和合色境眼识起时等者。此中问意眼识现在缘色之时。往昔曾起耳等识为灭为转。若言转者。于曾所起百千境识。由今现在一色境界依一切时位彼诸识皆起。便违正理。下破后际常论。言所执之我由想所作及受所作等者。此中意显想受二法俱为我所。由此二种击作。于我。我或有时有一想等。故想受二名为能作。我为所作如世财物击作有情。有情或时缘少财等生贪嗔等。此亦如是。非我先无为想受作方始有义。若言无者有一想已复种种想等者。此下合难想受作我无变异义。以有想十六见为难。十二见想作。四见受作。一想者。八十七云。在空无边处识无处。种种想者。谓在下地。狭小想即种种想。无量想即是一想。无所有处亦是一想。非无量想略故不说。又执少色为我。一想行与彼合名为少想。瑜伽故指在种种想地。执无量色为我想为我所等名无量想。瑜伽故指在于一想。然八十七云。如其次第前二有后二。然逆次第非顺次第。义理推故。此难前想所作无变异我。纯有乐等。若八十七云。有乐在下三静虑。有苦在捺落迦。有苦有乐在鬼傍生人欲界天。不苦不乐在第四静虑已上诸地。此难前受所作无变异。有想论中八句又若计今即是身者下。因难想作便明有想论中我有色等死后有想等余八句。以前叙执中于想及受皆起执故。命者我也。执我有色死后生有想地。执我非色死后生有想地。若执我俱遍色非色无二无缺。彼计我亦色亦非色死后生有想地。若准此第三句说。第四我非色非非色死后生有想地。又若见少色少非色者。彼计我有边。计色非色俱是我。但见少故名为有边。见彼二无量。便起第二计我无边。见色我少非色我无量者。或翻见此。便计第三我亦有边亦无边。第四句翻此可知。文别义同更无别理。或离第三别有自体。谓得涅槃解脱之我远离二种名非有边非无边。此四为先死后皆生诸有想地。故十六论合难想受所作我体无变异义。若无变异。云何有此变异不同唯难想受。二所变异无想俱非故略不说。后二四句与无想八及俱非八。初执我同。但是死后如前所说。生地有异无多别。故略而不说。第二破极微中有五征难。初中若已观察违诸量故者。现比二量所不得故。犹如兔角。定非实有。彼宗虽计现量所得。此宗说非量知。逈色但有阿拏以上粗色现量可得。非极微故。第二难云。转复羸劣而言是常不应道理者。量云。微转劣应非是常。损减羸劣故。如拏色拏色。彼计此粗色损减无常故。若由异相是则极微超过地水等相。不同类相故。应不能生彼类果。量云。极微应非地水等相。许异地水等相故。如心心所。又亦不能生地等果。非种类故。如心心所。又彼极微离地等外更无异相可得定非地等。非彼类故。如虚空等。此中难皆是本宗。第三难中。若不异相者由与彼因无差别故亦应常是等者。彼本计云。所生粗色不越因量故。难果亦应常无异相故。如因故。无决定。若从离散应一切时一切果生等者。成劫之时聚色若从散别极微生。则空劫时所有极微皆能生果。因恒有故。如劫成时。非但成时为因有果。故成因果无决定义。上已设遮。下破本计。若言不过彼形质量等者。因果二量大小既同。云何极微名质分粗形有分。成唯识云。所生果色不越因量。应如极微不名粗色为量。如彼。显扬第十四云。若不过者粗质碍物应如极微不可执取不见质碍。不明净物同在一处故非道理。彼说量德合故非粗似粗等救。皆如彼破。若言过者诸极微体无细分故不可分折所生粗物亦应常是常者。显扬十四云。若过彼量者。过量之处粗质碍物非极微成。应是常住。此意难言。极微无细分不可折称常。诸所生粗物过量之处余之细分不可分折亦应是常。且难初二合所生名极微。非难余有分。若转计言过量之处余之细分一分极微本无今起者。是则汝计极微为常。不应道理。许新生故。显扬云。若复许有余极微生。是则极微应非常住。或许粗物是细极微而得新生本无今起者。应一切极微体皆非常。此应难前不过量义。过量义是转计。不过量是本宗。上来合是第三段破。有三转遮。寻文可解。第四难。显扬有三。一如种子辨体生应是无常。二若如乳即体生极微应变异。三如陶师别体生极微劬劳则此思虑。成唯识难有二。一难极微。二难粗色。极微有三难。一实。二常。三能生。粗色有二难。一不越因量。二是实有。皆广如彼。第五难中。谁复于彼制其功能者。谁于极微制有情功力不令生之。比量可知。若言不因有情是则无用而外物生者。用谓由也。于有情无用。不由有情故而外物生。不应道理。量云。汝等外物应不得生。于有情无用故。如龟毛等。结中有八故字。初三结破四十常见。后五结破极微是常。于中共相故者。常与无常是共相故。自相故者。异不异相是自相故。第二申正义中。基云。一切时者于三世时。一切种者于一切有为差别种类中。自然者本性。由他者为他物坏。无生者无起作。于此五中无变无动乃名为常。彼前所计即乖此五。明知无常不应妄执。今更释者。初二句对变异而说无变异相。一切时一切种者。同基师释。后三句当相说无变异。自然者虚空相。由他者择灭相。无生者非择灭相也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瑜伽论记》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46】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