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论记》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8卷42页码:P0311
唐 遁伦集撰

  《瑜伽论记》二十二 ▪第4页

  卷第十一(之下)(论本四十六至四十七) / 释遁伦集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下论云。自知死后。于当来世决定值遇诸佛菩萨。由此决定无恶趣畏。五处众性畏。以痴为体。故下论云。由意乐见一切世间。尚无一与我齐等。何况殊胜。是故有处众佉畏。此所治以痴为体也。第二信无他已下明信他故作未自了知。第三成就狭小闻下明五根未满。成就狭小闻所成知等者。明慧根未满。或时妄失者。念根未成。苦迟通行者。定根于大菩提无猛利。乐欲者。此显欲心无炽然。精进者。明勤根无有甚深牢固。净信者。是信根。四于三处有忘失念。五聪慧下念慧不定。言或于一时具足忆或于一时成忘念类者。基云。有忆得不得故名忘念类。非念忘故言类也。第六于诸有情下不如实知自利利他种种方便。第七或于一时于大菩提下明二利行进退不定。由思择故欲令他乐者。自利则易。利他事难。要由思择。第八于诸菩萨所有违犯下明数有犯犹预疑惑。第九于诸有情远离大悲。上来明胜修未成讫下明胜德未具。文有四番。一如上说初持十八品圆满德中未能普学。二如上说相品五相未能成熟。三于分品在家出家二分加行未等显现。四于意乐品十意乐犹未清净乃至于其炽然无动妙善菩提分法未能成熟。第二判三品忍中文分为三。初解行住为三品。次对此辨八后住。后释通外难。言下忍转时如上所说相状上品等者。景基同云。谓前所说地前过失在十信位具下忍时此过是上品。在十解十行时具中忍。十回向等具上忍。其过则中下。泰云。胜解行住者。十解十行十回向则为下中上三品忍。次文中云由得方便极喜住中胜解行住所说诸法皆无所有等者。由方便得极喜住故地前诸法皆悉不现。初地白品皆悉显现。此舍体得体。转具净胜意乐者舍具得名。第三释难。难云。地前经于一僧祇劫伏惑净修。云何不具净胜意乐。故此通云。解行转时虽小分清净胜解而未得名清净意乐。由为烦恼流污而转。极欢喜住则不如是。欢喜住中初问次解后结。解中有八。初明六决定为诸地体。二明四相发心。三明发起精进引发正愿。四明十种净修住法。五明开晓余住。六明修治善根。七明受生。八明威力。于此八中初一段文明诸地体。后七明相。菩提自性者。二断二智也。菩提方便者六度。地前六度未亡。三轮随他而转。除舍彼故。发起六相新善决定者。总举数也。此决定相入地创证名为新善。若依旧论有一二等数。十地论云。初名观相善决定。真如观一味相故。如经无杂故。二真实善决定。非一切世间境界。出世间故。如经不可见故。三胜善决定。乃至如经广大如法界故。四因善决定。有二种因。一成无常爱果因善决定。是因如虚空。依是生诸色。色不尽故。如经究竟如虚空故。二当果因善决定。得涅槃道。如经尽未来际故。五大善决定。随顺作利益他。如经覆护一切众生界故。六不怯弱善决定。入一切诸佛地。不怯弱故。如经佛子是诸菩萨能入三世起地故。此中初云内证修性菩萨大佛超过一切余白净佛者。景云。谓无分别起内证发心一味无杂故超余佛。是彼第一观相。基云。谓佛求菩提无杂愿也。则以后得智观为也。二云无等不共果等者下不能齐故具无等。不与下同复具不共。是彼地前修习所成故具为果。虽同世间境如经不可见故。则此彼中第二真实善决定。三云随护一切有情苦故不共一切声闻独觉者。景云。是彼第五杂大善决定。测云。是彼第三胜善决定。四云虽一刹那乃至可爱之果者。景云。是彼胜善决定。测云。是彼第四因善决定。五云又此大愿无变无尽等者。景云。是彼第四因善决定。测云。是彼第五大善决定。基云。地论第五大善。经云覆护一切生界者。经形势当此次第三随救一切有情者是。彼第三经言广大如法界是此第五。谓得无尽之愿不可退转广大如法界也。六云又是胜分随后边际极大菩提者。则彼第六不怯弱决定。谓此佛是胜分能随后边际能穷大极菩提入三世智地。三世智地则佛果也。得大菩提能不怯也。不于大菩提而生怯也。基判六中。前三是后得智。后三通二智也。第二明四相发心中分三。初明四相发心。二释欢喜义。三释离彼五怖所由。前中初标问欢知。后次第解。地论释相经文则摄为二。初住安住合作说分。入分具初住。住分名安住。地满分名校量胜分。则是出分。就说中有三。一住分二释具三安住。住中差别有四十句分四。一依何身。二为何义。三以何因。四有何相。与此论四相大同。其所异者。彼中何身者初地发心依初地身。此中明解行人。所以然者。此中欲明十三住次第相生故以解行为发心人也。此中何相发心者问发心体相。何所缘虑者缘何境界而发心耶。何状何相何自性起者问发心状及以自性。准下答文。初地菩萨速疾发起菩提资粮随顺及利他所作随顺及二果随顺。答发心状。广大愿心者答何自性起也。有何胜利者问其胜利。次第解中则为四段。其初二相则有结文。第三四相无结文也。初明何相发心。谓已超地前。十地经中厚集善根等十句以明依身。初句是总余九是别。第二明何所缘虑。谓则四圆满。初句自利因。第二利他因。第三自利果。第四利他果。地论云。为何义故生如是心。经云。为得佛智故等有十句。初一是总句。余九是别。此中因果义令十句。第三明发心相状文亦四句。地论云。以何义故生如是心。经云。是心大悲为首等有十句。则以大悲为总句。余九此中差别。第四明胜利他。经有九句文明八种过。过凡夫地量。第一是总句。下八句是别。此中云证入菩萨正性离生者。是第一入位过。生如来家者。是第二家过。成佛胸子者。是第三种姓过。如外道说波罗门种从彼梵王心胸而生。今说菩萨从佛胸生。决定趣向正等菩提等者。当彼第八毕定过。略不辨彼中第四道过第五法体过第六家过第七业过。自下第二释欢喜义有四句。一证不净坏故欢喜。二欢自身随顺自利利他二种事用速疾圆满故多欢喜。言远离多忿害斗诤者。泰云。地前但离现行故具少分。初地并离种子故云多分。但离见惑未除修惑故非全远离也。三自观见妙善广大离流饶益身心欢喜。四又自了知去菩提近离五怖畏故多欢喜。第三明除断五怖因。于中初明离五怖。后因离怖又明离余烦恼。修无我智离于我爱及资生爱无不治畏等者。此文则说由无我智治不治畏。故将知我见及爱等假具为怖下明离余烦恼中。测师取地经安住中大悲为首等三十一句文乐当之。自下第三明发起精进引发正愿。于中分三。初总标引发正愿。次释。后结。测云。准十地论。此下校量胜分。校量有三。一愿校量。二行校量。三果校量。此文当彼第一校量。就释中分二。初明起愿。后明十愿能生无数。前中有三。初明十愿。次举无尽句以成十愿。后判二种起愿所依。此中愿皆明起佛因缘故皆言为欲等。或前方便名因缘。若正起名根本愿。言下十佛者。第一供养愿。第二受持传说愿。第三劝请转法轮愿亦名八相成道愿。第四修行愿。第五成熟众生愿。第六摄法上首愿。第七修治净土愿。第八同心同行愿。言与诸菩萨常同一味意乐加行者。如旧论。谓与一切菩萨同一方便以大乘化名为一味。第九三业不尽愿。第十成菩提愿。次举十无尽句成十大愿。十尽句者。一众生界尽。二世界尽。三虚空界尽。四满法界尽。五涅槃界尽。六出佛世界尽。七如来起界尽。八心所缘界尽。九佛境界故入界尽。十世间转法轮智转界尽。作是愿言加有情界等者。如众生界不尽我愿不尽。亦如世道已下如器世界不尽我愿不尽。此则愿前十愿。乃至菩提终不忘失下判二愿所起。前十八愿别缘十事故发十愿。后十无尽愿缘愿起愿也。第四明十种净修住住法。则当地论行校量胜入者。则于如是正加行中依应时分量等正行而修惭愧者。如地经成世智已知时知量惭愧庄严修习自利利他之道。基法师云。时谓如五浊劫末时。谓随此时可行此法。分量谓随若干等法。第五明开晓余住。则当地论果校量胜。果利有四。一调柔果。谓地满心中修习诸行调练治等。二发趣果。谓地满足中更集明解发此趣果。三摄报果。谓阎浮王等。四佛智果。谓作用无量。此论同彼。但彼第二为第一。则明发趣果。有法喻。法中云从佛菩萨专精访求等者。此明问也。一切种道功德者。余住障治种道也。过失者。是所除障。及神通乐无失坏道者。以胜神通见色身佛等。善取其行得等流相者。问其行修于诸地中记等流果。于一切住自能升进者。明行也。证大菩提者。明果也。喻中云为大导师者。谓如来也。当知此中诸行能入说名为行等。测云。此三句则当前何状何相。此犹入住出三心行也。有释。加行智名行。正智名得。后智名等流。第六明修治善根。当彼第一调柔果。有法喻合。法中分三。第一多见诸佛起行之胜利。由二缘现见诸佛。地经说二种见佛。一神通力见色身佛。二言佛力见法身佛。菩萨如是下第二明能练三缘。一自利缘。二利他缘。三回向缘。由此三种已下第三明所练信等。明净但明。那庾多者如数一十百十万亿。十亿名洛沙。十洛沙名俱胝。十俱胝名那庾多。测云。俱胝则当此方非数。那庾多者当此方京数。喻中工匠喻净意乐菩萨。火喻三缘。金喻信等。第七明受生。当彼摄报果。判为两段。一摄在家果。二若乐发起下摄出家果。此菩萨住此地中多作铁轮王王赡部洲得大自在。是在家上身果。远离一切所有悭垢等。是在家上胜果。就出家果中有十二句。一证百三昧。二见百如来。三知百佛变化住持。四能动百世界。五能住百界。六光照百界。七能化百类。八留命百劫。九知前后际名百劫事。十入百法门。十一化百身。十二于一一身现百眷属。第八明威力。当彼佛智果。当知已下第三牒结。上辨八门。初牒结。次指大本。后释会异名。摩怛理迦者为本母。今此论中解十住义。与彼经说十地为摩怛理。谓经有论故义则易解也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瑜伽论记》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27】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