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论记》二十三 ▪第6页
卷第十二(之上)(论本第四十八) / 释遁伦集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师云。此文分明。又引璎珞经云。第十地满更经多劫学象王步等方得菩提。证三祇外更经多劫。以小乘三祇满后更经百劫修相好业。此事不然。旧摄论云。或说三祇或说七僧祇或说三十三。今定明三大劫僧祇即得成佛不过不减。此处论文言但经三无数大劫不过此量。璎珞经就第十地中义分无数小劫。于中修习象王步等犹是三祇数内而无有过。泰师云。以经正。但以论主以多摄小故云不过。又解。论辨实义不同小论。又云。璎珞经者前秦世竺佛念译而今三藏不信。备云。璎珞经不在目录。不堪用证。第三精进能转不转中。意谓地前行有兴废同住菩萨得有超。初地上无起。中劫者刀兵劫也。大劫者水火劫也。自下第二明断障分位。此云三住断除二障。是彼二障三处过义。谓于极喜住中乃至入如来住者。谓于初地断恶趣烦恼。灭恶趣者多是分别。从多为论故云断恶趣烦恼。又伏修惑上中二品全不现行。于第八地中断除惑上中二品。伏其下品总不现前。金刚心时顿断一切惑种子。三藏云。依对法说。一切烦恼皆伏至后金刚方断。此中文说第八地断者。但断惑种体上有不调柔性亦名断粗重。非断种体。其初地中断见惑粗重并粗重所依见惑种子总名粗重。第八地唯断粗重未除修惑种。以修惑种于十地中所受报身分段变易所有功能助业牵生故留不断。故第八十云。于十地中但修所智障对治不修烦恼障对治。泰云。旧来诸师残气名为习气。今则不尔。烦恼种子亦名习气。亦名随眠。当知所知障品所有粗重亦有三种等者。景云。此云在皮肤实者多就树木。树心贞固名实。旧云皮肤骨。亦名皮肉心。此二种名通约情非情法为喻。佛地皆断实者。据解脱道证断名断。类断烦恼障亦应名佛地断。而言最上菩萨断。有据无碍断。类断所知障。无碍正断亦应言最上住断。此据影略互显。基云。何故烦恼障不言在皮等。义曰。烦恼有品。以三品言之。今此障不然。故以在皮等言也。三藏云。此之据粗重不据所知障种子文。备师据所知障。于三住中乃至修断资粮者。景云。种姓解行住修极喜住断惑资粮。从初地修道乃至七地修第八地断道资粮。九地修十地道资粮。此乃偏据三祇满处说三住断。理实烦恼障中修惑诸住不断。备云。如所知障于十地中地地别断修道烦恼亦于诸地诸地别断。而约究竟处说故言三住断也。余地断未究竟故言修断资粮。基云。所知障地地断。何故今言资粮耶。义云。虽断自地由起后地诸惑此三处断之。并后地自地永不行故。不同余地。不言资粮也。第三明清净渐次中以合三慧为一。故伹十一。第四明摄前功德品中八法在此十三住中。功德品云。有八种法能具足摄一切大乘。一者菩萨藏教。二者即于如是菩萨藏中显示诸真实教。三者即于如是菩萨藏中显示一切诸佛菩萨不可思议最胜广大威力之教。四者于上所说如理听闻。五者如理思量为先趣胜意乐。六者趣胜意乐为先入修行相。七者入修行相为先修果成满。八者即由如是修果成满究竟出离。今此云谓于第一第二住中至听受思惟者。种姓解行。二住中摄前五法于菩萨藏者。是八法中前三皆是菩萨藏故。生信胜解听受者即彼第四。思惟者即彼第五。论实以后诸地非无此五。据谓上用增时分齐语。言第三住中得胜意乐趣向前行胜修行者。即摄第六一分。谓趣胜意乐为先。以初地中初得无相。趣向无相之前行。故得一分。言于余一切乃至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中得修广大者。此摄第六一分。谓入修行相也。共初地通摄第六无相修。此即修习无相修。如此广大非如初地得名前行修。于上三种净行所摄菩萨住中修果成满者。八九十地摄彼第七入修行相为先修果成满也。如来住中当知获得究竟出离者。摄彼第八即由如是修果成满究竟出离。第五明以大类小次第相当。声闻有十二住。景云。一是种姓即在未发心时本有种姓。二在七方便。三在见道乃至初果。第四戒学。第五定学皆在进断欲界修惑方便道中。第六在断上三品惑。第七在断中品三惑。第八断下三品惑。此三是慧。第九已得四根本定与彼无色为加行道。第十是三无色。以三无色有真无漏舍一切相名无相住。十一从断非想九无碍及得灭定。十二是阿罗汉果真实谛。摄论疏中亦作此判。以小乘十二但类菩萨学地十二住。不取第十三如来住。释家又解。依未至定离欲初禅初禅方便道名第九。以四根本禅为第十。以舍欲界种种非法相故即取四空乃至非想。第九无碍及得灭定为第十一。无学为第十二。前八如故。泰云。初住是五停总别解脱分善。此就习种姓说。若解性种亦通无始生死。第二住是暖等四位与见道为加行也。第三在真相见道戒定慧三学位者得初果已后起胜进道时为欲修惑。复修习戒定慧三学则为三住也。后之四住大同释家又解。基云。如诸声闻乃至第四住亦尔者。此中声闻非得初果住时如菩萨第四住。菩萨第四住在第二地离初地故。今准声闻在初果进趣心中为论。故与菩萨相似。又住果时亦得类菩萨以戒得初果亦有故。何故要似菩萨属初地时名第四住。前解为胜。失所传故。其下心学慧学准此在进趣心应知
第三持究竟瑜伽处
生品第一者。菩萨地四处此为第三。由前随要便得究竟摄利自他故名究竟瑜伽处。有五品。摄生为初故言第一。就五品内。初有三品辨自分行。次有一品辨胜进行。后有一品对行辨果。前中有二。初有二品正辨自分行。后之一品辨行所依地。前中复二。初明五生利众生行。后明六种摄众生行。前中分三。初举数列名。次次第解释。后明五生摄生用尽。解除灾生中。先问。次解。后结略指广。解中有二。初辨息除现在五苦。后辨断除邪见恶行。五苦者。一饥馑。二疾病。三兵甲。四怨敌。五治罚。言持有神验诸明咒力摄受广大良药王身等者。以愿力复以咒力摄受自身支节上下皆成良药。分割施他除他疾疫。增上中基云。谓初住作一天王。二住四天下。乃至第八为小千界王。第九为二千世界主。第十菩萨生摩醯首罗天即净土。其实在下二界间。以无漏业生故名究竟上。此据未得竟法界受用为论。景云。具应言摩诃。摩诃是大。醯首罗此云自在。最后生中。或生波罗门大国师家等现等觉者。景云。是变化身行相成道。若实报身最后生者。其身妹大生大莲华量同法界。基述三藏言。有经言。佛告慈氏。汝波罗门家生。我刹帝利家生。我是右胁而生。汝是顶上化生。我受八十。汝年六万岁等。此则有经与弥勒经相违。勘问。摄生周尽文云唯除凡地菩萨受生此取有智菩萨为五生者。有二释。一云。唯取入于十信已上乃至十地为此五生。不取十信已前外凡种姓菩萨所受生也。二释。唯取大地有智菩萨为物受生。不取地前凡地菩萨。以于众生未平等故。初地至七地来所受五生通于变化。八地已上唯变化生。三藏存后释好
摄受。亦前明为物乐受五生。于五生身以六种摄摄益有情。次明摄品。就中初明六种摄受。于中初开六门。次依门释。后明六摄义周尽。第二明摄受时难。于中初明遇十二难事。后明能治此十二之善巧方便。于中文相难可取别。基法师云。初之十一句次第各对一所治。第十一为释上第十一第二艰难之事。论云。或于其中应观轻重。如其所应而作方便者。即前第一。可知。或于其中应审简补特伽罗即第二。由审简择前有情故柔软美语自不起恼。或于此中攀缘勇猛摄受因转者即第三。虽物鲜小运心攀缘薄布今遍起摄因。若发正愿者即第四。虽无力能普为营事。但发正愿后有为时普为营助。或于其中间制御其心不令流散即第五。诸受乐者多着放逸摄心不散能离流散。或于其中安狂其心者即第六。无能利生安心恭作后当果心。猛思择者即第七。起思择心可摄不可摄舍之。不生厌倦而自安忍者即第八。可知。或于其中而行放舍者。前释第十言。于此物难舍故不应生恋而取施与之。或此释前第七此生可舍前猛利思择。合释第八。或于其中发勤精进炽然无懈者。次第却释前第九。可知。若以此前行放舍却释前第七者。此即合解第九第十。或于其中善巧方便释前第十一对治。可知。而正修行者释前第十十二。可知。或有释。前对治如前配。或于其中安住其心下乃至而自安忍来解前第六对治。或于其中而行放舍释前第七句对治。或于其中发勤精进炽然无懈者释第八第九第十三句。此中精进为一。炽然为二。无懈为三。如次为三。或于其中善巧方便而正修行合释十一十二。如前释可知。若依地持。此中能持有九句。不可依勘。虽有多言而未为决。今更释之。新旧二论皆如次第有十二句治前十二难。谓此中初云诸菩萨遭诸难事或于其中应观轻重如其所应而作方便者。旧论菩萨于诸众生不观轻重而为方便。此即治前第一难。第二云或于其中应审拣择补特伽罗。旧云或察于人而行于非。治前第二难。第三云或于其中攀缘勇猛摄受因转。旧云或勇猛方便为造因缘。治第三难。第四云若发正愿。旧云或修正愿。治第四难。第五云或于其中制御其心不令流散。旧云或净信心。治第五难。第六云于中安住其心。旧云或专心。治第六难。第七云猛利思择。旧云思惟观察。治第七难。第八云不生厌倦。旧云不倦。治第八难。第九云而自安忍。旧云或时柔软。治第九难。第十云或于其中而行故舍。旧云或时行舍。治第十难。第一云或于其中发勤精进炽然无懈。旧云或时精进。治十一难。第十二云或于其中善巧方便而正修行。旧云或时巧方便。治第十难也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瑜伽论记》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26】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