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論記》二十叁 ▪第6页
卷第十二(之上)(論本第四十八) / 釋遁倫集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師雲。此文分明。又引璎珞經雲。第十地滿更經多劫學象王步等方得菩提。證叁祇外更經多劫。以小乘叁祇滿後更經百劫修相好業。此事不然。舊攝論雲。或說叁祇或說七僧祇或說叁十叁。今定明叁大劫僧祇即得成佛不過不減。此處論文言但經叁無數大劫不過此量。璎珞經就第十地中義分無數小劫。于中修習象王步等猶是叁祇數內而無有過。泰師雲。以經正。但以論主以多攝小故雲不過。又解。論辨實義不同小論。又雲。璎珞經者前秦世竺佛念譯而今叁藏不信。備雲。璎珞經不在目錄。不堪用證。第叁精進能轉不轉中。意謂地前行有興廢同住菩薩得有超。初地上無起。中劫者刀兵劫也。大劫者水火劫也。自下第二明斷障分位。此雲叁住斷除二障。是彼二障叁處過義。謂于極喜住中乃至入如來住者。謂于初地斷惡趣煩惱。滅惡趣者多是分別。從多爲論故雲斷惡趣煩惱。又伏修惑上中二品全不現行。于第八地中斷除惑上中二品。伏其下品總不現前。金剛心時頓斷一切惑種子。叁藏雲。依對法說。一切煩惱皆伏至後金剛方斷。此中文說第八地斷者。但斷惑種體上有不調柔性亦名斷粗重。非斷種體。其初地中斷見惑粗重並粗重所依見惑種子總名粗重。第八地唯斷粗重未除修惑種。以修惑種于十地中所受報身分段變易所有功能助業牽生故留不斷。故第八十雲。于十地中但修所智障對治不修煩惱障對治。泰雲。舊來諸師殘氣名爲習氣。今則不爾。煩惱種子亦名習氣。亦名隨眠。當知所知障品所有粗重亦有叁種等者。景雲。此雲在皮膚實者多就樹木。樹心貞固名實。舊雲皮膚骨。亦名皮肉心。此二種名通約情非情法爲喻。佛地皆斷實者。據解脫道證斷名斷。類斷煩惱障亦應名佛地斷。而言最上菩薩斷。有據無礙斷。類斷所知障。無礙正斷亦應言最上住斷。此據影略互顯。基雲。何故煩惱障不言在皮等。義曰。煩惱有品。以叁品言之。今此障不然。故以在皮等言也。叁藏雲。此之據粗重不據所知障種子文。備師據所知障。于叁住中乃至修斷資糧者。景雲。種姓解行住修極喜住斷惑資糧。從初地修道乃至七地修第八地斷道資糧。九地修十地道資糧。此乃偏據叁祇滿處說叁住斷。理實煩惱障中修惑諸住不斷。備雲。如所知障于十地中地地別斷修道煩惱亦于諸地諸地別斷。而約究竟處說故言叁住斷也。余地斷未究竟故言修斷資糧。基雲。所知障地地斷。何故今言資糧耶。義雲。雖斷自地由起後地諸惑此叁處斷之。並後地自地永不行故。不同余地。不言資糧也。第叁明清淨漸次中以合叁慧爲一。故伹十一。第四明攝前功德品中八法在此十叁住中。功德品雲。有八種法能具足攝一切大乘。一者菩薩藏教。二者即于如是菩薩藏中顯示諸真實教。叁者即于如是菩薩藏中顯示一切諸佛菩薩不可思議最勝廣大威力之教。四者于上所說如理聽聞。五者如理思量爲先趣勝意樂。六者趣勝意樂爲先入修行相。七者入修行相爲先修果成滿。八者即由如是修果成滿究竟出離。今此雲謂于第一第二住中至聽受思惟者。種姓解行。二住中攝前五法于菩薩藏者。是八法中前叁皆是菩薩藏故。生信勝解聽受者即彼第四。思惟者即彼第五。論實以後諸地非無此五。據謂上用增時分齊語。言第叁住中得勝意樂趣向前行勝修行者。即攝第六一分。謂趣勝意樂爲先。以初地中初得無相。趣向無相之前行。故得一分。言于余一切乃至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中得修廣大者。此攝第六一分。謂入修行相也。共初地通攝第六無相修。此即修習無相修。如此廣大非如初地得名前行修。于上叁種淨行所攝菩薩住中修果成滿者。八九十地攝彼第七入修行相爲先修果成滿也。如來住中當知獲得究竟出離者。攝彼第八即由如是修果成滿究竟出離。第五明以大類小次第相當。聲聞有十二住。景雲。一是種姓即在未發心時本有種姓。二在七方便。叁在見道乃至初果。第四戒學。第五定學皆在進斷欲界修惑方便道中。第六在斷上叁品惑。第七在斷中品叁惑。第八斷下叁品惑。此叁是慧。第九已得四根本定與彼無色爲加行道。第十是叁無色。以叁無色有真無漏舍一切相名無相住。十一從斷非想九無礙及得滅定。十二是阿羅漢果真實谛。攝論疏中亦作此判。以小乘十二但類菩薩學地十二住。不取第十叁如來住。釋家又解。依未至定離欲初禅初禅方便道名第九。以四根本禅爲第十。以舍欲界種種非法相故即取四空乃至非想。第九無礙及得滅定爲第十一。無學爲第十二。前八如故。泰雲。初住是五停總別解脫分善。此就習種姓說。若解性種亦通無始生死。第二住是暖等四位與見道爲加行也。第叁在真相見道戒定慧叁學位者得初果已後起勝進道時爲欲修惑。複修習戒定慧叁學則爲叁住也。後之四住大同釋家又解。基雲。如諸聲聞乃至第四住亦爾者。此中聲聞非得初果住時如菩薩第四住。菩薩第四住在第二地離初地故。今准聲聞在初果進趣心中爲論。故與菩薩相似。又住果時亦得類菩薩以戒得初果亦有故。何故要似菩薩屬初地時名第四住。前解爲勝。失所傳故。其下心學慧學准此在進趣心應知
第叁持究竟瑜伽處
生品第一者。菩薩地四處此爲第叁。由前隨要便得究竟攝利自他故名究竟瑜伽處。有五品。攝生爲初故言第一。就五品內。初有叁品辨自分行。次有一品辨勝進行。後有一品對行辨果。前中有二。初有二品正辨自分行。後之一品辨行所依地。前中複二。初明五生利衆生行。後明六種攝衆生行。前中分叁。初舉數列名。次次第解釋。後明五生攝生用盡。解除災生中。先問。次解。後結略指廣。解中有二。初辨息除現在五苦。後辨斷除邪見惡行。五苦者。一饑馑。二疾病。叁兵甲。四怨敵。五治罰。言持有神驗諸明咒力攝受廣大良藥王身等者。以願力複以咒力攝受自身支節上下皆成良藥。分割施他除他疾疫。增上中基雲。謂初住作一天王。二住四天下。乃至第八爲小千界王。第九爲二千世界主。第十菩薩生摩醯首羅天即淨土。其實在下二界間。以無漏業生故名究竟上。此據未得竟法界受用爲論。景雲。具應言摩诃。摩诃是大。醯首羅此雲自在。最後生中。或生波羅門大國師家等現等覺者。景雲。是變化身行相成道。若實報身最後生者。其身妹大生大蓮華量同法界。基述叁藏言。有經言。佛告慈氏。汝波羅門家生。我刹帝利家生。我是右脅而生。汝是頂上化生。我受八十。汝年六萬歲等。此則有經與彌勒經相違。勘問。攝生周盡文雲唯除凡地菩薩受生此取有智菩薩爲五生者。有二釋。一雲。唯取入于十信已上乃至十地爲此五生。不取十信已前外凡種姓菩薩所受生也。二釋。唯取大地有智菩薩爲物受生。不取地前凡地菩薩。以于衆生未平等故。初地至七地來所受五生通于變化。八地已上唯變化生。叁藏存後釋好
攝受。亦前明爲物樂受五生。于五生身以六種攝攝益有情。次明攝品。就中初明六種攝受。于中初開六門。次依門釋。後明六攝義周盡。第二明攝受時難。于中初明遇十二難事。後明能治此十二之善巧方便。于中文相難可取別。基法師雲。初之十一句次第各對一所治。第十一爲釋上第十一第二艱難之事。論雲。或于其中應觀輕重。如其所應而作方便者。即前第一。可知。或于其中應審簡補特伽羅即第二。由審簡擇前有情故柔軟美語自不起惱。或于此中攀緣勇猛攝受因轉者即第叁。雖物鮮小運心攀緣薄布今遍起攝因。若發正願者即第四。雖無力能普爲營事。但發正願後有爲時普爲營助。或于其中間製禦其心不令流散即第五。諸受樂者多著放逸攝心不散能離流散。或于其中安狂其心者即第六。無能利生安心恭作後當果心。猛思擇者即第七。起思擇心可攝不可攝舍之。不生厭倦而自安忍者即第八。可知。或于其中而行放舍者。前釋第十言。于此物難舍故不應生戀而取施與之。或此釋前第七此生可舍前猛利思擇。合釋第八。或于其中發勤精進熾然無懈者。次第卻釋前第九。可知。若以此前行放舍卻釋前第七者。此即合解第九第十。或于其中善巧方便釋前第十一對治。可知。而正修行者釋前第十十二。可知。或有釋。前對治如前配。或于其中安住其心下乃至而自安忍來解前第六對治。或于其中而行放舍釋前第七句對治。或于其中發勤精進熾然無懈者釋第八第九第十叁句。此中精進爲一。熾然爲二。無懈爲叁。如次爲叁。或于其中善巧方便而正修行合釋十一十二。如前釋可知。若依地持。此中能持有九句。不可依勘。雖有多言而未爲決。今更釋之。新舊二論皆如次第有十二句治前十二難。謂此中初雲諸菩薩遭諸難事或于其中應觀輕重如其所應而作方便者。舊論菩薩于諸衆生不觀輕重而爲方便。此即治前第一難。第二雲或于其中應審揀擇補特伽羅。舊雲或察于人而行于非。治前第二難。第叁雲或于其中攀緣勇猛攝受因轉。舊雲或勇猛方便爲造因緣。治第叁難。第四雲若發正願。舊雲或修正願。治第四難。第五雲或于其中製禦其心不令流散。舊雲或淨信心。治第五難。第六雲于中安住其心。舊雲或專心。治第六難。第七雲猛利思擇。舊雲思惟觀察。治第七難。第八雲不生厭倦。舊雲不倦。治第八難。第九雲而自安忍。舊雲或時柔軟。治第九難。第十雲或于其中而行故舍。舊雲或時行舍。治第十難。第一雲或于其中發勤精進熾然無懈。舊雲或時精進。治十一難。第十二雲或于其中善巧方便而正修行。舊雲或時巧方便。治第十難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瑜伽論記》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6】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