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论记》二十四 ▪第4页
卷第十二(之下)(论本第四十九至五十卷) / 释遁伦集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陀罗尼正愿。三摩地有三。法嗢柁南四。今言即于此中正修行时能行生死无杂染行者。结初惭愧也。即于此中正修行能于自乐行无著行者。此结第二坚力持性也。即于此中乃至无厌倦行者。此结第三心无厌倦。由于生死无厌倦故乃至得无所畏者。此结第四善知异论。言善知论已乃至善知世间者。此结第五善知世间。如是菩萨至访求正法者。此结第六依法不依人等四依也。既访求已堪能善断一切有情一切疑惑者。此结第七四无碍解。如是堪能断他疑惑乃至渐得圆满者。此结第八资粮。既圆满已至能勤修行者。此结第九菩提分法也。于修方便能正了知者。此结第十止观也。即持如是正勤所修回向大乘不求二乘涅槃果者。此结十一性巧便也。既得如是乃至陀罗尼无碍辨才圆满者。此结第十二陀罗尼及十三正愿。又解略不结正愿。为欲永断一切障故精勤修习三解脱门者。此结十四三摩地也。即于此中乃至正行圆满者。此法第十五四嗢柁。南亦名四法。即上来已结菩提分品讫。自下结功德品有二十五法。于中有其五颂。初颂颂七法。第二颂颂四法。第三颂颂五法。后有二颂颂九法。如是正行得圆满已于一切有情及声闻独觉皆为殊胜者。将欲结后二十五法先牒前叹胜开二章门。所谓正行功德殊胜者。总举初偈七法以为正行为一章门。及可称赞功德殊胜者。总举后之四颂一十八法名可称赞。为第二章门。故初颂云希奇不希奇。平等心饶益。报恩与欣赞。不虚加行性。今此开列章。先结初颂七法。言当知此中正行功德殊胜者。牒初章。菩萨为利自他勤修正行者名为希奇。用利他事以为自事名不希奇。二乘不尔者。此结七中初二希奇不希奇。由诸菩萨下此结第三平等之心。由起如是乃至常施恩惠者。此结第四饶益有情。不望其报者。此结第五报恩也。菩萨如是乃至欲令彼得利益安乐者。此结第六欣赞。由是利益安乐意乐常能起作不虚加行者。此结第七不虚加行。当知是名展转引发正行功德殊胜者。结初章也。当知此中称赞功德殊胜者。将结后门。故牒第三章来。菩萨于诸佛所获得授记。非诸二乘等者。此起第二颂先结第三颂也。以先蒙记然后起行。为此义故先结第三颂第三颂中有其五法。故彼颂中诸菩萨受记。堕于决定中。定作常应作。最后最为后。今言于诸佛所获得授记非二乘者。此结第一六种授记。得受记已便能安住不退转地者。此结第二堕于决定中。授记有三。一种姓堕于决定。二发心堕于决定。三者不虚修行堕于决定。言安住此中能于一切决定所作者。此结第三决定所作。决定所作彼说有五。谓一发心决定。二哀愍三炽精集四于明处方便修习五无有厌倦也。恒常所作获得坚固无忘失法者。此结第四恒常所作。如是坚固乃至最上施设者。此结第五最胜最为后。自下却结第二颂中四法。故彼颂云。无颠倒加行。退堕与胜进。相似实功德。善调伏有情。今云普于一切所应作事能无退失者。此结第一无颠倒加行。于未得退乃至如明分月者。此结第二胜进。由诸善法转增长故至不名相似者。此结第三实功德。言由得真实菩萨名故乃至如实了知者。此结第四善调伏有情。颂中虽有退堕及相似两门。以非功德。所以论家不结。自下结后二颂有相门。颂云。诸施设建立。一切法寻求。及如实遍知。如是诸无量。说法果胜利。大乘性与摄。菩萨十应知。建立诸名号。言如实知故一切安立皆得善巧者。此结第一施设建立。言从此寻求下。此结法第二一切法寻求。言从此于此由此者。谓从诸如来施设建立于一切法由慧而寻求也。言既寻求已由此究竟已下。此结三如实遍知。言于诸安立得善巧故乃至三摩地王者。此结第四如是诸无量即五无量也。获得如是三摩地已乃至皆有胜果者。此结第五说法果利。能于大乘究竟出离者。此结第六大乘性也。以依大性而出离故能摄大乘者。此结第七摄也。由此复于彼彼大乘出离位中者。此结第八菩萨十应知也。得彼彼名乃至皆共称叹者。此结第九建立诸名号。当知是名所可称赞功德殊胜者。总结第二章也。上来二十五法总结功德品讫。由得如是乃至成就其相。结其相品。谓诸菩萨有五真实菩萨之相。若成熟者堕菩萨数。乃至广说是也。如是正行乃至所能成辨者。结其分品。于二分中能成辨已乃至增上意乐者。结意乐品。如是意乐已下。此结住品。从此已上乃至遇佛菩萨者。此结生品。及能起作一切有情诸饶益事者。结摄受品。恒常无间乃至如己舍宅者。此结地品。住此位已乃至不生喜足之者。此结行品。如是升进证得究竟已下。结建立品。是名菩萨义次第者总结也
有余依地
十七地内前九地明境。次六地明因已讫。此后二地辨其果也。观境起行方证果故。此中若依二乘因亡果丧果立二门以为前后。若至佛身菩提涅槃分成两异以为前后摄论世亲释云。由种子灭有余。果报悉灭名无余。又有余名清离烦恼垢故。无余名凉离苦报热恼故。又言应化二身是有余法身是无余者。此约他受用及变化身起用未息名有余。此二若息名无余。以自受用身一得相续无断绝故。今此所明不言有余涅槃。但言有余依。为此不得偏取涅槃。释论解云。有余依地者。谓有余依涅槃地也。依者即是有漏所依。略有八种。一施设依。乃至第八后边依。今全取一最后边依。除六摄事流转障碍取余一分。又此地中有四寂静。阿罗汉等住无学地具四寂静有少余依。是故说名有余依地。此地即是二乘无学身中有漏诸法总为自性。如来随无真定身心有漏余依。有变化似有漏依。故就他相亦得说名有余依地。文中初结前后开二章门。后依章辨。一地施设安立。谓于十七地中此文以十一地全五地小分为此地体所以者何。五地之中且如无心地中有五位无心。谓无心睡眠无想定及报灭尽定入无余依涅槃界等。今唯取前四位除无余依涅槃故言一分是此地体。修所成地一分者。景云。谓二涅槃并是修慧所成三乘所得。今时但取修慧能成三乘能得有余涅槃义故言一分。基云。修所成地中修成有无二为。其无为是无余依体今除之。取修成有为。问曰。言修所成但是修。何故有无为之言。义曰。直言修慧者即不取无为。今言修所成。既有所成之言。故串通无为也。其声闻等地通明四谛。其灭谛中有因尽果尽无为。今简去果尽无为。故言除一分。无余依地即所除全也。问曰。余地亦有非此地体者。何故唯除此五地一分。义曰。从多相从论。又随显相者取除。其稳相非此地体者略而不论。第三依施设中。云及依此故施设如是名字乃至如是寿量边际等诸想等想假用言说者。谓于五取蕴施设八言说句。如是卷说罗汉兴此八依相应不相应中。云与六摄受事不共相应者。谓共父母摄受事相应。以无学人不舍供养父母故。余六舍离故不共相应也。与流转障碍依一向全不相应者。泰云。四识住中由贪趣向故名趣识住等。罗汉无贪非色趣识住等故无四识住。罗汉十二果因缘不成因果故也。与所余依非相应非不相应者。景云。与初施设依五取蕴非相应已离诸取故。罗汉后身虽复离取身仍是取蕴之类非不相应。与彼第三住持依名非相应已离四食爱故。非不相应罗汉后身仍假四食支持住故。第六苦恼依名非相应不造恶业感苦因故。仍受宿业致苦报故。与彼第七适悦依名非相应以离静虑贪定乐故。而有清净离染定乐非不相应。泰云。后不相续非相应此身暂有非不相应。故云与余依非相应非不相应
无余依地
此地体即前地所除者是。义准前知。释论解云。谓无余依涅槃地也。一切有漏余依皆舍。二乘有为无漏亦舍。如来虽有有为无漏。而无一切有漏余依。故亦说名无余依地。文中初结前生后开列三章。后依二章释。言五地一分即此地摄者。无心地中通摄无心定及涅槃。今但摄无余依地。修所成地中。亦取无余泥洹。由修慧得。是修果故。修所成地摄也。三乘皆通无余。此义可解。五识相应等十一地。皆是有心性。故不通无余也。又于此中以约三乘无余通说但说有五地分。若据如来亦有无寻无伺地等余地。又释。识之与意顺有漏故。佛地不说五识意地及定散地等。言一数教寂静者。数等数也。是言教也。无余依中并皆息也。二一切依寂静者。景云。无余界中离前八依名依寂静。泰云。依是身之异名。又是有漏之异名。三依依苦寂静者。景云。依前八依所生众生苦亦得永灭。泰云。身名为依。苦依于身名依依。四依依苦生疑虑者。景云。谓依八依生苦疑虑。无余中无。泰云。依依苦同前。凡夫学人及无学人虑未来苦为生不。由无下劣心等颂者。引于经说。前二句能证二涅槃因。第三句是有余果。第四句是无余果。言谓与一切依不相应乃真无漏者。景云。依摄论明六种转依。今时所辨即是圆满转转前八依。烦恼及苦所显真如名无漏界。下列二经为证。如说苾刍永寂灭名真安住乐者。无余涅槃名永寂静真安乐住。又如说言实有无生乃至无等生起者。实有无余圆成实体。泰云。无等者无为之法无与等。亦有乃至有等生起者。由述无余集起因缘有住生有起依他起性。若当无有生下。反解。若无所迷无余。终不说有依他生起乃至反流有永出离。即是经说若无如来藏不得种苦。由实有乃至有永出离者。顺结。即是经说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言数不能数无二说故名为无数者。泰云。不为数之所数。又无义别二说故云说也。谓有非有不可说者。真如无相离言性不可说有及以非有。言即色杂色不可说故者。色碍如不碍不可说即。即色辨如故不说离。乃至即识离识不可说义。例前应知。寂灭异门者。若依小乘有其八名。名断名无欲名灭名谛名断知名沙门果名有余涅槃名无余涅槃。今大乘中当知寂灭异名无量。今但略辨二十六种如文可见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瑜伽论记》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25】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