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论记》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8卷42页码:P0311
唐 遁伦集撰

  《瑜伽论记》二十五 ▪第8页

  卷第十三(之上)(论本第五十一) / 释遁伦集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舍施。如大迦叶次第行乞食。福利贫穷。此即舍身为田。受他饮食。名受者施。亦可见有受者即便施与。名受者施。二施者舍施。即则施主行施可知。施果亦二。一得大财富。是初施果。舍身为田。名受者施财。则于现在得大财富。得施物故。若言见有受者即便施与。此于未来得大财富。二得此等流受用胜解者。是施者施果。由舍财故未来还得多财。名得等流。因此后能自用施他。名受用胜解。基云述三藏二释。一云如乞食者。即同景师初解。二云受得他财而行舍施。即转施。法施者施可知。又破自悭。故自受用财。受者自舍与己身。名受者舍施。即与自己童仆。亦是皆以施心故。此当来得财。还自受用为等流胜解果。二施与他者。得大财富。又前二施如前解。皆得大财为异熟果。于中悭还能受用名等流果。第四证成道理。决择因缘。先总陈说然后正辨。正辨中初明证成道理立过未无。后制度决择因缘。前中有三。初明过未无。二辨三世相。三对难释通。前中初明未来无。后于过去无。此中释文多基抄。此破去来实有论。为欲明三世自法先破于彼因决择前寻伺地第六答。非正决择。此依他等决择故。下难中何以故。总征。非无力处有从异方转趣异方义者。此破第一。应立量云。未来世色应有方所。有转异故。如现在色。又未来世法不能移转至现在世。无方所故。如兔角等。亦非未生未已生法等者。此破第二谓汝未生法定无有死。以无生故。如虚空等如兔角等。若彼为缘而得生者便异法生等者。此破第三。谓未来法自住不坏用此为缘现在别法生。此法未来无故便违宗过。如何言一切法未来本有。应立量云。此现在生法非未来见有。以离生故。如住灭等相用。又一切法第一义中无作用等者。此破业用师第四义。业用离体必不可得。体有方起故。如体自体。设许异者。未来亦应有业用。依体生故。如现在在业。又此业用便应本无而今得生。即符顺他宗。然违自宗。彼宗一切法未来有故。不尔即亦应立量云。一切体相未来非有。不离业故。犹如现业等。又与世尊言相违下。破未来体有。应立量云。未来世体体应是常。本有今有故。如虚空等。于一相若相异分得是有者等者。此破第五未来相未满现在相满。此中云。若未满一分未来有者。此圆满之分未来何故不有。应立量云。现在一分圆满之相未来还有。有彼不同一一分故。如现在相景补阙云。未来诸法相应圆满。以与现法同一体故。如现在相。又现在之相应不圆满。与未来法同一体故。如未来相。又相异分本无今有者等。应破未来不圆非本有量。云。未来一分不圆满相应本无今有。相一分故。如现在一分圆满相。又离色等一切行相余未来分等者。此破第六未来别有分不是色等现在亦尔故三世别者。应立量云。汝所言离色等外有未来分决定是无。现比二量不可得故。如兔角等。补阙云。离色等行余未来分必不可得。以与色等性无异故。犹如色等。又应未来无有果相现在方有等者。此果相亦本无今有。如何言一切皆未来有。应立量云。未来世时应有果相。有世分故。如现在世。世分者即未来分等是。此中有六师。前第六本地有七计。即有两释。一云彼第六七。合是此中第六。故此为六。又解。彼第七即此第六。此中无彼第六。次辨三世相。前本地第三。即已解有三种三世。一神通三世。二唯识三世。三法相三世。法相三世者。且如于现在种子有当曾等义说三世法。即前第三于种子建立。此同现行。然种子恒故说非现行。下第二即云现在有三相。一是过去果相。二者未来因相。三现在自种。法相即是。唯识三世者。先识上有曾当境等故。如凡夫等缘过未境。此境当心现。以识上妄有功能影像相生与识无别种似三世法生。此实现在皆托曾缘种子。当缘种子而生此影像。此由唯识妄故。名唯识故。前第三本地。若任运散乱意识名缘现在境。以境恒现在故。问心不孤起。托本质境识而生。此若缘过未境而生。既识无本质者。境如何生。如极微虚空等。以教为本质。如前以种子为本质。又如缘兔角以何为本质。此皆寻名。名本质故影生。故唯识也。此兔角等不生者。由现在无生因。若如过去既非兔角果。故兔角不同过去。神通三世者。此即禅定他心通。若凡夫及圣缘过去为境。以起有功能似若于时现。若起有强弱缘境有宽狭。此与前别。或执心非量境。若不执心比度而知。或以现过曾见比未来当此事生。或以现在为比比曾有此事比量而知。若神通及禅定此皆证解。虽心上功能而生证定。故与前别。论文过去中应有果。现在又准未来因有故。此中但论因故其相已舍。不论果故不言现有。又显过未无体。约现法云过去。不言果有言自性故言已无。显未来生相亦无体。未来说因现有。于现在因上有当生果义显于现在法亦立。明知过去因相体已灭。于现在果有此因曾有非今正有。即于现法而立过去。故此显文同。若彼诸行已下第三对难释通。如文可解。自下第二决择因缘。即决择意地第三卷云。又有四缘等。于中有二。初正决择四缘。后辨缘无生心义。前中有三。初标次释后对二因十因四缘相摄通塞。释因缘中有二。初依未建立赖耶已前佛教以说因缘。后明依从赖耶教已后立因缘相。前中有三。初正辨因缘。二明伏断退不退义。三明三受等位种子随逐。前中先正辨因缘。二反难外人。前中初问次解后结。言诸色根根依及识此二略说能持一切诸法种子等者。景云色根谓眼等五根。根依者则符根尘。大与根合一。心为第二。此中略不辨心所。但持自心所种。言除大种色等者。此据内尘大小为论。当知外山河等下分别持种。但由内识内根持外种生。基云。三藏言根依者扶根尘。若尔何故下摄一切种子中不言扶根尘。及次下文云当知所余色法唯自种子之所随逐。今此理文违故释之。根依者即违根之四大。故第二复次释所以中云。若诸色根及自大种非心心法种子随逐者等。若尔何故论云随遂色根有诸色根种子等不言四大中有诸色法种子等。解云。此略不说。又上总文言根依及所以中云自四大。以明四大造根者有诸法种子。此中解根已解造根四大。论当知所余色法唯自种子之所随逐者。此谓根尘。非外器色。以此唯即心所法中亦应有自种子。此中但言识者。略而不论。又心所不同扶根尘。所以故何扶根尘根无之时容可有心所。即不然。岂得王无之时有耶。故不为例。此中如若有色别有心时种子在何处。为一一色法心法皆有一切种子。为不然有心时在心无心时在色。若闻中有。即有无量种子。又生无色界时色中种子并在何处。若有心在心等者。即如有色界有心时在何处。若在心中者。何故不在色中。复次已下第二返难外人不立种子在于色心。便有过失。初明色不持种过。三明心不持种过。此等论文。下云皆依未立阿赖耶圣教等者。此随顺理门经部师义。次明伏断退不退义。初明世间道伏。二明出世道断。前中有二。初略后广。欲界诸法染法者。烦恼种子。及余诸法种子者。善无记种子。广明损伏有三。一远离损伏。谓出家受戒。远离断尘。舍伏烦恼。此生得慧也。二厌患损伏。谓戒。由过患相。观五妙欲能为自害他害俱害等。名过患相。或唯不净观厌伏贪断。此通三慧。三奢摩他损伏。谓伏欲色二界烦恼。虽亦伏除无所有处已还烦恼。以约欲界故。不言离无色也。第二明圣道永断。中先明入有余时断除染种。二明入无余时损伏善无记种。言准不生互非不种子者。喻有漏道伏而不断。若火所损喻无漏断即金刚心时永害三界一切种子证无余也。将入无余界时所有一切善无记种皆被损伏者。依毗婆沙。欲界罗汉断入无余时。除若五若六心外。悉得非择灭。此文人种种解。一解此据欲界八心次第。一方便善心。二生得善心。三不善心。四隐没心。五抑生心。六威仪心。七工巧心。八变化心。尔时作意欲入无余。或唯除第五抑生心。或唯除第六威仪心。此二心是命终心。除此二外悉得非择灭。或有解云。此罗汉欲入无余。先在第四边际定力。唯除四静四念心。除第五欲界善心。第六不隐没心。是命终心。除此六心外悉得非择灭。何意如此。尔时行者从边际定逆入四定欲善无记至第六心方命终故。今此不尔。下文中说要入灭定灭六识心。住灭定内阿赖耶心而命终故。言由染污法种子灭故乃至亦不复能生自类果者。由金刚心时断染等种故。令善种子不生异熟。无记种子不生自类果。是名第四损伏等者。染种未断。能助善无记种子得果。由永害染种。即是永害助伴。故能损伏善无记种不能生果。故名永害助伴损伏。言第四者。此有二释。一云离三界染即开为三。永害助伴名为第四。二云前说远离等三。今说永害助伴。即名第四。准次下卷云。问前已说损伏染法种子。善法种子损伏等何。答若常殷熏习善相违诸染污法是初损伏。若执取耶见多习耶见如诸外道是第二损伏。若多唯习邪见诽谤如断善根者是第三损伏。若能永害染法种子。如前已说。是第四损伏。自下第三明于三受等位种子皆随。初随三受法心。次随三性心。次随学位心。次随无学位。学人无漏心起亦为烦恼种子之所随逐。自下第二依真实理门建立因缘。分之为二。初结前生后正立因缘。后通经异说。言当知尔时断退故退者。伏断故退。亦是住退者。由退起下。或有漏禅定不现前住。名为住退。即习行退。泰云无学者下退灭定。不顺此文也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瑜伽论记》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24】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