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論記》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8卷42頁碼:P0311
唐 遁倫集撰

  《瑜伽論記》二十五 ▪第8页

  卷第十叁(之上)(論本第五十一) / 釋遁倫集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舍施。如大迦葉次第行乞食。福利貧窮。此即舍身爲田。受他飲食。名受者施。亦可見有受者即便施與。名受者施。二施者舍施。即則施主行施可知。施果亦二。一得大財富。是初施果。舍身爲田。名受者施財。則于現在得大財富。得施物故。若言見有受者即便施與。此于未來得大財富。二得此等流受用勝解者。是施者施果。由舍財故未來還得多財。名得等流。因此後能自用施他。名受用勝解。基雲述叁藏二釋。一雲如乞食者。即同景師初解。二雲受得他財而行舍施。即轉施。法施者施可知。又破自悭。故自受用財。受者自舍與己身。名受者舍施。即與自己童仆。亦是皆以施心故。此當來得財。還自受用爲等流勝解果。二施與他者。得大財富。又前二施如前解。皆得大財爲異熟果。于中悭還能受用名等流果。第四證成道理。決擇因緣。先總陳說然後正辨。正辨中初明證成道理立過未無。後製度決擇因緣。前中有叁。初明過未無。二辨叁世相。叁對難釋通。前中初明未來無。後于過去無。此中釋文多基抄。此破去來實有論。爲欲明叁世自法先破于彼因決擇前尋伺地第六答。非正決擇。此依他等決擇故。下難中何以故。總征。非無力處有從異方轉趣異方義者。此破第一。應立量雲。未來世色應有方所。有轉異故。如現在色。又未來世法不能移轉至現在世。無方所故。如兔角等。亦非未生未已生法等者。此破第二謂汝未生法定無有死。以無生故。如虛空等如兔角等。若彼爲緣而得生者便異法生等者。此破第叁。謂未來法自住不壞用此爲緣現在別法生。此法未來無故便違宗過。如何言一切法未來本有。應立量雲。此現在生法非未來見有。以離生故。如住滅等相用。又一切法第一義中無作用等者。此破業用師第四義。業用離體必不可得。體有方起故。如體自體。設許異者。未來亦應有業用。依體生故。如現在在業。又此業用便應本無而今得生。即符順他宗。然違自宗。彼宗一切法未來有故。不爾即亦應立量雲。一切體相未來非有。不離業故。猶如現業等。又與世尊言相違下。破未來體有。應立量雲。未來世體體應是常。本有今有故。如虛空等。于一相若相異分得是有者等者。此破第五未來相未滿現在相滿。此中雲。若未滿一分未來有者。此圓滿之分未來何故不有。應立量雲。現在一分圓滿之相未來還有。有彼不同一一分故。如現在相景補阙雲。未來諸法相應圓滿。以與現法同一體故。如現在相。又現在之相應不圓滿。與未來法同一體故。如未來相。又相異分本無今有者等。應破未來不圓非本有量。雲。未來一分不圓滿相應本無今有。相一分故。如現在一分圓滿相。又離色等一切行相余未來分等者。此破第六未來別有分不是色等現在亦爾故叁世別者。應立量雲。汝所言離色等外有未來分決定是無。現比二量不可得故。如兔角等。補阙雲。離色等行余未來分必不可得。以與色等性無異故。猶如色等。又應未來無有果相現在方有等者。此果相亦本無今有。如何言一切皆未來有。應立量雲。未來世時應有果相。有世分故。如現在世。世分者即未來分等是。此中有六師。前第六本地有七計。即有兩釋。一雲彼第六七。合是此中第六。故此爲六。又解。彼第七即此第六。此中無彼第六。次辨叁世相。前本地第叁。即已解有叁種叁世。一神通叁世。二唯識叁世。叁法相叁世。法相叁世者。且如于現在種子有當曾等義說叁世法。即前第叁于種子建立。此同現行。然種子恒故說非現行。下第二即雲現在有叁相。一是過去果相。二者未來因相。叁現在自種。法相即是。唯識叁世者。先識上有曾當境等故。如凡夫等緣過未境。此境當心現。以識上妄有功能影像相生與識無別種似叁世法生。此實現在皆托曾緣種子。當緣種子而生此影像。此由唯識妄故。名唯識故。前第叁本地。若任運散亂意識名緣現在境。以境恒現在故。問心不孤起。托本質境識而生。此若緣過未境而生。既識無本質者。境如何生。如極微虛空等。以教爲本質。如前以種子爲本質。又如緣兔角以何爲本質。此皆尋名。名本質故影生。故唯識也。此兔角等不生者。由現在無生因。若如過去既非兔角果。故兔角不同過去。神通叁世者。此即禅定他心通。若凡夫及聖緣過去爲境。以起有功能似若于時現。若起有強弱緣境有寬狹。此與前別。或執心非量境。若不執心比度而知。或以現過曾見比未來當此事生。或以現在爲比比曾有此事比量而知。若神通及禅定此皆證解。雖心上功能而生證定。故與前別。論文過去中應有果。現在又准未來因有故。此中但論因故其相已舍。不論果故不言現有。又顯過未無體。約現法雲過去。不言果有言自性故言已無。顯未來生相亦無體。未來說因現有。于現在因上有當生果義顯于現在法亦立。明知過去因相體已滅。于現在果有此因曾有非今正有。即于現法而立過去。故此顯文同。若彼諸行已下第叁對難釋通。如文可解。自下第二決擇因緣。即決擇意地第叁卷雲。又有四緣等。于中有二。初正決擇四緣。後辨緣無生心義。前中有叁。初標次釋後對二因十因四緣相攝通塞。釋因緣中有二。初依未建立賴耶已前佛教以說因緣。後明依從賴耶教已後立因緣相。前中有叁。初正辨因緣。二明伏斷退不退義。叁明叁受等位種子隨逐。前中先正辨因緣。二反難外人。前中初問次解後結。言諸色根根依及識此二略說能持一切諸法種子等者。景雲色根謂眼等五根。根依者則符根塵。大與根合一。心爲第二。此中略不辨心所。但持自心所種。言除大種色等者。此據內塵大小爲論。當知外山河等下分別持種。但由內識內根持外種生。基雲。叁藏言根依者扶根塵。若爾何故下攝一切種子中不言扶根塵。及次下文雲當知所余色法唯自種子之所隨逐。今此理文違故釋之。根依者即違根之四大。故第二複次釋所以中雲。若諸色根及自大種非心心法種子隨逐者等。若爾何故論雲隨遂色根有諸色根種子等不言四大中有諸色法種子等。解雲。此略不說。又上總文言根依及所以中雲自四大。以明四大造根者有諸法種子。此中解根已解造根四大。論當知所余色法唯自種子之所隨逐者。此謂根塵。非外器色。以此唯即心所法中亦應有自種子。此中但言識者。略而不論。又心所不同扶根塵。所以故何扶根塵根無之時容可有心所。即不然。豈得王無之時有耶。故不爲例。此中如若有色別有心時種子在何處。爲一一色法心法皆有一切種子。爲不然有心時在心無心時在色。若聞中有。即有無量種子。又生無色界時色中種子並在何處。若有心在心等者。即如有色界有心時在何處。若在心中者。何故不在色中。複次已下第二返難外人不立種子在于色心。便有過失。初明色不持種過。叁明心不持種過。此等論文。下雲皆依未立阿賴耶聖教等者。此隨順理門經部師義。次明伏斷退不退義。初明世間道伏。二明出世道斷。前中有二。初略後廣。欲界諸法染法者。煩惱種子。及余諸法種子者。善無記種子。廣明損伏有叁。一遠離損伏。謂出家受戒。遠離斷塵。舍伏煩惱。此生得慧也。二厭患損伏。謂戒。由過患相。觀五妙欲能爲自害他害俱害等。名過患相。或唯不淨觀厭伏貪斷。此通叁慧。叁奢摩他損伏。謂伏欲色二界煩惱。雖亦伏除無所有處已還煩惱。以約欲界故。不言離無色也。第二明聖道永斷。中先明入有余時斷除染種。二明入無余時損伏善無記種。言准不生互非不種子者。喻有漏道伏而不斷。若火所損喻無漏斷即金剛心時永害叁界一切種子證無余也。將入無余界時所有一切善無記種皆被損伏者。依毗婆沙。欲界羅漢斷入無余時。除若五若六心外。悉得非擇滅。此文人種種解。一解此據欲界八心次第。一方便善心。二生得善心。叁不善心。四隱沒心。五抑生心。六威儀心。七工巧心。八變化心。爾時作意欲入無余。或唯除第五抑生心。或唯除第六威儀心。此二心是命終心。除此二外悉得非擇滅。或有解雲。此羅漢欲入無余。先在第四邊際定力。唯除四靜四念心。除第五欲界善心。第六不隱沒心。是命終心。除此六心外悉得非擇滅。何意如此。爾時行者從邊際定逆入四定欲善無記至第六心方命終故。今此不爾。下文中說要入滅定滅六識心。住滅定內阿賴耶心而命終故。言由染汙法種子滅故乃至亦不複能生自類果者。由金剛心時斷染等種故。令善種子不生異熟。無記種子不生自類果。是名第四損伏等者。染種未斷。能助善無記種子得果。由永害染種。即是永害助伴。故能損伏善無記種不能生果。故名永害助伴損伏。言第四者。此有二釋。一雲離叁界染即開爲叁。永害助伴名爲第四。二雲前說遠離等叁。今說永害助伴。即名第四。准次下卷雲。問前已說損伏染法種子。善法種子損伏等何。答若常殷熏習善相違諸染汙法是初損伏。若執取耶見多習耶見如諸外道是第二損伏。若多唯習邪見誹謗如斷善根者是第叁損伏。若能永害染法種子。如前已說。是第四損伏。自下第叁明于叁受等位種子皆隨。初隨叁受法心。次隨叁性心。次隨學位心。次隨無學位。學人無漏心起亦爲煩惱種子之所隨逐。自下第二依真實理門建立因緣。分之爲二。初結前生後正立因緣。後通經異說。言當知爾時斷退故退者。伏斷故退。亦是住退者。由退起下。或有漏禅定不現前住。名爲住退。即習行退。泰雲無學者下退滅定。不順此文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瑜伽論記》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4】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