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论记》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8卷42页码:P0311
唐 遁伦集撰

  《瑜伽论记》二十八 ▪第4页

  卷第十四(之下)(论本第五十四) / 释遁伦集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有无戏论因故不现此色。是故此色非出世间。泰云。定境界色。非出世间无分别定境。乃至如来后得智现定境色游戏自在故。皆名戏论行定为因。又非一切至当知不能生起此色者。景云。此简初修观励力修定不能生色。无功用心久修纯熟方现此色。泰云。假胜解力而得见色所见。故不能生他得见色。基云。若菩萨是无漏。若二乘是有漏。皆变化令他受用。名威德定。余假想观不尔。故非威德定。不名实色。又复此色又至不思议者。景云。此明由真如智增上力故。后得智方能现此色色。泰云。由同体大悲无分别定增上力故。随缘现色不思议。虽定力起非定境界。又解。由正体智证遍满故。令后得智遍于法界。随现胜色身。第六明二界色差别之相。以三义辨。一清胜发光。二非下地境。三不生苦受。是名色界色中中三义。与此相违。应知即是欲界色中三义。基云。色界色清净非下眼境者。此据报色任运者。如梵王佛边听法。亦变化粗细。令欲界人见等。亦有粗义。第七以六种相分别五蕴者。受用相者。其外色境界差别而生等者。本由业故感眼等五根受用五尘。五根既起必引境生名增上力。言为欲随顺内诸色处受用差别故者。此释四大有无不定所以。须有木石受用。故唯地大独生。须水受用。故唯湿生如江河等。须火受用。故唯暖生如日光等。须有风用。故唯有动生如空中风。须和合受用。故或二三大或四大合生也。复有余业后当广说者。四大各有五业等也。上来七义。总是十门中第一解初门竟。自下第二解微细门。于中有三。初辨正义。次破邪执。后辨胜利。前中后三。初解三种微细。次解五种极微。次明五眼取微通塞。前中第一微细是极微色。景云。此乃意识假想分折诸色作极微解。非谓大乘实有细极微体。基云。如对法。即合极略极回为此定俱色问故。彼据所碍能碍异。故分二种。与此无违。其彼遍计所起色以第六心计缘故。应有诸心心所皆有遍计所起。此中唯言色者。据色明了可取故说。非如无色法。第二种类微细。景云。风性无碍。去处无碍。中有亦尔。于十方界求受生处去无障碍。山石直过。基云。即粗色之种类耶。若此处中有。此与此处中有为种类故。第三微细谓色无色界诸色者。景云。色界有二种色名自在转。一是自在定心所观。二者由自在定相应业感所得报色。亦名心自在转。无色但有定心所现名自在转。如经说有等心诸天等者。三藏云。此所引经。但证色界报。故色名自在转。是净居天众。名等心诸天。彼诸天众来诣佛所听法。身长一万六千由旬。一一皆住一毛端空量地处。身互相入彼此无妨。犹如灯光不相障碍。亦如无边身菩萨在物尸。亦可五净居天上有十地菩萨生处。名等心天。以心自在于色自在。在小即小。在大则大。会其所止处。如锥头峰。泰云。由修平等无有自他无大小观。名等心天。由久修无大小故。住一毛端空量。由久修无彼此故。更互不相妨碍。第二略解极微五相。广说如本地第三卷。言分别建立乃至无生灭等者。极微体知。然何法以辨生灭名无生灭。不同外道吠世师说。劫初从二父母常微生一子微褁于父母。改从此二更生于一粗大极微改褁前二如是展转成大千界。及毗昙七微成阿耨。七耨成铜尘等。乃至七七相成以六褁一集成大地山等。今破此二。明内外诸色酬业而生。随其大小一物顿起非集细成。差别建立者略说极微有十五种等者。景云。此寄十五种色假想分折以辨极微。法处中色有五。唯一定自在色是实。亦假分折。余四非实。谓极略色。假折有对碍色至细一极微极回色者。假折空界色。无表色者。然思种假立。遍计所执影像色者。眼识后意识追缘。非见自面色时变起相分。似彼色类实非彼色。故亦非实。又意缘五根及尘所变相分。还是根尘摄非法处收。亦可意识分别十一种色所现影像皆是法处所摄遍计所起。基云。此中法处遍据实者说。若尔。色等中亦有假者应同法处。又触所造全假何故不遍言。义曰。不然。可受用故。法处余假不可取用故。色等中虽假。仍彼识等别缘法处。中唯第六缘故不为倒。又依俱生故不例。又触处若即与大俱者亦简其法处。不如此等故不论。独立建立者谓事极微建立自相故者。景云。实无有一独生极微但就觉慧假折诸色自性各别名为独立。亦可曰于外光宝珠外明离质而生名为独立。泰云。四尘共一聚自相各别故名独立。微细难分故云事微助伴。建立者谓聚极微等者。此文正说同处不相离性也。下问答辨。何因缘故至不相舍离者。难意。夫有对碍之法。有一即无第二。云何一微地大之处有余极微。此初难也。若一微处有余极微不相妨碍。便同心道无碍之法。云何不名无对性耶。此第二难也。答中。先通初难。随顺转故至不相妨碍者。诸色之中有相违者。各据处所有一无二。若相随顺则一中有多。又由如是种类之业增上所感如是而生者。此由业故于一尘处而有多微。何以得知有多。一切色聚一切色根共受用故者。一切色聚之中。课取一物最细小者具有诸尘。眼见是色。鼻嗅有香。舌尝有味。身觉有触故也。自下反难可知。又有诸色下。通第二无对之难。或于此处亦相妨碍者。如二地大极微二色二香二触同性之尘必不相入故也。或于是处不相妨碍者。如地与四尘各但即一。即不相碍。如中有色者。喻况如中有色求受生处。石山直过而无障碍。若中有相违。或入母腹不能得过。是即有碍。无分建立者。如本地第三卷云。非极微更有余细分可得等。第三明彼五眼对别五种极微有见不见。基云。肉天二眼依明闇生。故不见极微也。慧等三眼以何为体。三藏云。慧眼缘空。法眼缘有。即皆后得智。共佛眼须别有体。故以无分别为佛眼。肉眼不然。果方名故。尔此智缘如。云何缘极微。既尔慧眼缘空。如何缘极微。义曰。缘极微空。故亦得缘极微。既尔此智亦缘极微如。故无分别智亦得缘极微。以无分别智为佛缘体。三藏云。又佛眼者。即法眼缘有之眼也。又义不然。虽要须别慧眼缘理即正体智。法眼缘于空有即后得智。佛眼总摄前二以为佛眼。何以得知者。如对法言其真如唯圣慧眼境。故知慧眼而缘真如。若尔。经言得法眼净。法眼应缘理。义曰。唯言净故即缘真如。法名通故得无漏法眼非五眼中法眼。若尔。何故此卷下末云圣慧眼见一切色。若远近等。即法眼异名以慧为体故名慧眼。非五眼中慧眼也。在因名慧法。在果总名佛。约用以离总有三眼。眼佛亦具足。此如大智度论自释。此为了义。景三解。一解慧眼观空法眼见有此二并观安立之谛。佛眼则见非空非有非安立谛。二解。依如第五十言。大悲名佛眼。即是法眼至佛说名佛眼。三解。即前四眼得佛究竟皆名佛眼。如智度论。上来三段。总是第一辨正义竟。自下破邪。初总问答。后举五相。前中。犹如水滴不至极微。又云及喻水滴至小微色即不尔者。五相中。泰云。前三是萨婆多计。第四是经部上座部等计。所造聚色于四大种极微量内积集而住更相涉入。有别极微故异大乘。涉入故异萨婆多。第五外道计。基云。第一谓萨婆多极微虽无独住。然诸聚色中有彼自性。正破一切有部。兼破吠世师迦。第二有生有灭。正是一切有部。其吠世史迦父母极微是常余是无常。今兼破之。第三正是吠世史迦。以彼计云。劫初父母极微于空劫中散住处处。后成劫时父母和合而生子微名合。第四正是一切有部。以积极微成聚色故。又云正量部义。彼无邻虚有积集故。第五吠世史迦。以父母微和合故生子种种名粗聚色。以微无体。无体故即无生灭。无生灭故无合无散。不可言聚色从微生等。以此理如前五计皆为不如理。测云。如佛本行经云。如来未成道时。安陀偈师所学算法。问师而言。阎浮提中有几极微。偈师答言。算数不得说。问。由建陀罗几微尘成。答。此亦不说。若如是者。更无所学。又法华经云。过微尘数世界。又不可思议经云。一切世界入一微尘。圣教如是。何故说无极微耶。解云。经据意识相分极微故说有。论约本法故云无。是不违。自下第三明假分折建立极微有五胜利。基云。第一得破常胜利而澄无常。第二知无常故。不计我我所。第三既无我故。俱时我慢亦能断灭。第四断见慢已。于彼境界不起诸惑。伏令不现起。第五伏诸惑故。于境不取相。而能除法执。此五胜利得有别人。类思可解。三藏云。初是空门。中三无愿门。后一无相门。问。何故第二破我乃言无愿。今更解初二是空。空行摄空无我行故。中二无愿门。景云。上三是空。次一无愿。后一无相。十门中第三明生起门有五。初约五义以辨生起。二明相离不相离。三明诸色虽有自种然由大种变异而生。四由五缘果成变异。五立中有。初五义中依止生。谓于所依大种处所有余所造色等者。初受生时。先有大种据其处所。余色依止大种而生。名依止生。是同一处摄持彼义者。释其造义。地大摄持同处之色故名为造。又若于此色积聚中至有非有相者。总辨有无。谓若于色聚之中有其地大或有余大。及有所造或根或尘。即有彼法。于色聚中但有一大无余三大及无余造。则无彼法。若有说言已下。牒执以非。萨婆多等云。一切色聚必具四大。如一石中水火风大相虽不可得。然极微必有。今应问彼。此地大可得者。与余三大不得者。为体是等为不等耶。若体一种。而彼三大不可得者非理。量云。于一石中余水火风亦应得。体等有故。如地大。若不等者。为体量故不等为据增上用故不等。若形量故不等而地大可得。余三大形量小不可得而实是有者。彼三大小分应可得。以有分别形量故。少分既不可得故知此中无三大量。云。汝宗石中无不等大。少分无故。如彼空华。若据用故地大有用相可得三大有用小故不可得者。用依于体。体既无有而有用者。此执非理。量云。于石中定无水等威势。以无体故。如兔角等。种子生中。景云。谓所有色各从赖耶识中诸色种生。由有自种子故。遇缘变起。如水寒成冰坚故成地。如水遇火便成流湿即成于水。言由如是等虽无自性然有其界等者。前破小乘于彼石中有水火事。今…

《瑜伽论记二十八》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