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略纂》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9卷43页码:P0001
唐 窥基撰

  《瑜伽师地论略纂》一 ▪第3页

  卷第一(论本第一第二) / 基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

  种子识中。乐着戏论等者。一解云。即言说及分别皆名戏论。以现行为因所生种子异熟识。即名言熏习种子是。第二解云。即所生现行异熟识名种子。依熏习因是种故第三解通取现种

  解所缘中分六。一出眼所缘体。二别列相。三解形显表义。四释除青黄赤白。外余显形表色。皆是根本四色之差别。依四本色。立余差别。故皆是假立。五结三类虽殊。并眼等境界。六释好恶显别体中。色名虽标诸色之总称。即是自处之别名。有对有三。此是障碍有对。解别相中。与余论不同义。并如对法第一疏。并俱舍抄

  释表色义中。生灭相续者。不同正量部。动及日出论者业。由变异者。即发业心。刹那灭故。果随因变。不同正量等。先灭后生。故先生处不生

  或无间者。相续义。有间者。间断也。近远可知。或即此处变异生者。如礼佛等。不离处故。释表业中。业用为依动转差别者。业用者思业。以此为依。诸有形色动转差别。说名表色

  释三色中。是眼等所行者。所游历义。境界者。所瞩取义。所缘者。带行相所筹虑义

  释好恶显别中。唯言显者。举本实色。末假可知

  似色显现者。此之三种依他之色。似所执实色。而显现故。对法言似色了别。或眼意所取。似本识所变色。故言似色

  助伴文有三。一出体。二明所缘行相同异。三种子差别。五识与几心所相应。此论下文。谓五十三。准成唯识。略有二说。一云有三十。除二十三。谓别境五。善中轻安。烦恼中三。随烦恼十二(小十及邪欲胜解)并不定二。二云有三十六。除十七。谓烦恼三。随惑十。不定四。故此说因位。无漏位与二十一俱。遍行别境。并善十一。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唯识又云。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二文不同。如唯识疏第三卷解。具四义名相应。如决择五十五解

  各从自种生者。此据实心所。非彼假者。亦别种生

  作业有六。初四后二。初四中。一自他境因果位别故。二自共相。处自相故非余二。三去来今。唯因非果。现在故。四间相续。有二说。一云一切位定尔。一云不据等流心。后二者。一随他起。自力微故。二得异熟。牵果势胜故

  随他有三。一自不能起随意转。决择具释。二自不善恶由意引。三自不能为转。但能为随转发诸业。能得爱非爱果者。不同大众等部。五唯无记故

  声有四文。第三所缘有六。一出体。二差别。三明同异。四好恶异。五名异。六显耳等境。俳戏叫者。散乐行主之叫声也。因俱声者。二具四大生一声故。依之有名造故。香味触分段如声可知。别科可悉

  触异名中。坚耎动暖。地水风火。如次配之。自余一切总别义门。如对法第一卷疏。香味触三列差别已

  言所嗅等者。合中得故。不同色声。色声无之。其五心如下第三。及唯识第四卷释。并五心章。初说三心者。诸心生时多起三故。后二心不定。第三心后。方有染净。染净后有等流五识。等流五识不由自力生。由意引故生。故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恒相续转。意地第二。六七八识。同依意根。略去识身相应三语。故但言意。又实义门。虽有八识。然随机门。但有六识。六七八识。同第六摄。就所依名故但言意。所依非色。或离于身。犹如心受故。不言身相应。准前故略不说。又六七八。虽皆有心意识义。心法意处。识蕴摄故。然意义等故但言意。皆是思量意根摄故。八心义强。六识义强。故不说名心地识地。身相应言。皆略不说

  地义如前。地文分二。初结前生后。后依问解释。释中复二。初以五门分别地体。后第三卷中。复以十门解释地义

  第三卷之中。嗢拖南曰。自性及所依。所缘助伴业。由此五种门。诸心差别转。后嗢拖南曰。色聚相应品。世相及与缘。善等差别门。巧便事为后。差别门有三。一三性别。二增处别。三释处名别。故有十门。初文复二。初标列。后别释

  所随依止性。所随所依附。依止性者。此中初句。显第八现识。与有漏种。为所依止。故名所随。随成有漏等故。后句显与无漏种子。为所依附所随依止性。虽复依止义同。无漏不等。故名依附。又初句。显有漏种子。随逐本识。成有漏无记。用依体义。后句显此种子。虽依本识生善染等功能仍异。非唯全一。故名依附。用各别义。又初句。谓种子。依于现行。名所随依止性。种子性为能随。依止现识故。后句显此现行所随依止识。附于前种子能依止性。更互相依。二俱名心。由种子具积集义故名心。现行是种子所集起故名心

  意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依者。此中通明过去六识名意。非唯第七。一切皆有依止义故。据实此意唯取第七。如成唯识。摄大乘论。释心意识三种别义。然萨婆多。以名义业世施设。释此三异。与此不同。七八两识。俱以十门。第六意识以九门释。广如唯识

  彼所依者。俱有。等无间依。谓意者。其俱有依。唯识第四。略有四说。一云。七八无俱依。第六有此依。谓即末那。二云六以七五。为俱有依。七以八为依。八无此依。三云。六七如前第八以第七及五根为依。种子识。以第八及能熏为俱有依。四云。第六意识。以七八为依。七八识更互为依。广如彼说 此中言俱有依谓意者。前第一师解云。此文唯说第六识俱依。七八无故。第二解云。第六意识所依。七五。内意处中。俱意处故。七依第八。第八亦是意处摄故。故名为意。八无此依。第三解云。六七同前。第八亦以第七为依。种子亦以能熏及第八为依。俱意处故。故名依意。此说三界俱决定依。五根不定。故略不说。第四解云。第六意识所依七八。及七八更互相依。俱意处故。并名为意。由此论云俱有依谓意。若不尔者。何简别心意识三。有依无依。而今通言俱有依谓意。故第四说。最为中理

  等无间依唯识三说。一云。第六识以前六识为依。七八唯以自类为依。二云。第六意识。用前自类。或第七八为开导依。七以自类。第六为依。第八以自类。及第六七。为开导依。三云。六七八识。各以自类。为开导依。最为中理。三释虽别。并不违此文

  种子依如前说者。唯识第七云。依止者。谓前六识。以根本识。为共亲依。故六依八。彼第四卷释七依八有二说。一云。唯依种子。二云。亦依现行。此第八心既通种现。种现相依。更互无失

  彼所缘谓一切法如所应者。唯识第二说。第八识缘执受处。即诸种子。及有根身。器世间等。对法论说。缘五色根。四尘一分。除声。决择五十五说。缘五色根。五外界一分。解深密经等。与唯识同。唯识解。缘处有三说。一云。凡圣九地。通缘一切五尘。二云。现居及当生者。变为此界。三云。若于自身。可有持用。便变为彼。即自界自地自类变是。此说一切共受用者。若别受用。准此应知。鬼人天等所见异故。于他身处。亦变似尘。受用他故。唯缘有漏种。非无漏种。缘有根身。彼有二说。一云。亦变他根。二唯变自根。前来且说业力所变。外器内身。界地差别。若通若定若法威力。界地自他则不决定。不缘心等。皆如彼文。第七缘境。唯识第四有四说。一云。缘第八识体。及相应法。二云。但缘第八识见相二分。三云。但缘第八现识及种。四云。唯缘第八识见分。如彼疏释缘见之义。第六识缘一切。其义可知。此中通言缘共境故。谓一切法。如前说异。复言如应不共境者。不共五识故

  彼助伴者。谓作意。乃至寻伺。文分为六。一列数。二明境行同异。三明时同体别。四各别种生。五相应。六有行相等。此说五十三诸心所法。对法说五十五。百法显扬。说五十一。如对法第一疏会。并解诸门义。遍行五。如唯识第三及第五。别境五。如彼第五。善烦恼随烦恼。如唯识第六。不定四。如唯识第七。广引义门释之。今此第八识。唯遍行五俱。第七识彼第四有五释。一云。唯九俱。谓遍行五。四烦恼。二云。十五俱。谓前九。五随烦恼。并别境慧。三云。十九俱。谓前九法。六随烦恼。并念定慧。及加惛沈。四云。有二十四。俱谓前九法。十随烦恼。加别境五。五云。有十八俱。谓前九法。八随烦恼。并别境慧。此说因位。若无漏位。三皆得与二十一俱。如五识说。皆如彼释。意识一切。如理易知。如是等辈俱有相应者。如成唯识第六卷说。慢见疑忿等九。除害。如是等法。所翻诸善。及决择中。引杂事说。研求大欲等诸随烦恼皆助伴故更互相应者。非定互相应如其所应。故如对法疏第二卷释。五十一心所颂云。五法五俱起。九法必六俱。九法定十四。二十一十五。三法起十六。八法十七俱。是心所俱生。智者应当学。广如对法第二卷疏。若五十三心所。其数不定。思之可知

  有行相者。谓行解相状。唯有为缘。非无为缘。无分别智。无相状故。如识自影。有二行相。一影像相分。取本质境。行解相故。二即见分。取亲相分。行解相分。若取通义。行境体相。名为行相。通无为缘。理无妨矣。有为缘中。准前有二。并自证分等。各望所缘。思准应悉。若影像名行相。即本质为所缘。体一名同。行相体别。故名不同。若见分名行相。即亲相分。体虽各别。相似名同一。见分体解。各各异故。名为不同。如唯识第二第三疏解

  作业中。文有二。初明对五识业。后明不共业。初文有七。一境分齐。二自共相。共相无体。唯假建立。如唯识第二疏释。三世。四断续。五为转随转发业为因等起名转。为刹那等起名随转。六招异熟。七引他自识。或能为率尔。引他寻求。或为染净。引他等流。第六识通有此七义。七八识有五门。除发业招异熟。有余五分。不共业中。初标列十五门。后别十四段释。杂心六事不共。谓离欲。及退。断善根。并续。受生。命终。大乘不唯十五。更有悔忧等。故论说等言应说颂曰。分别审所缘。醉狂梦觉闷。醒发业离欲。退断续死生。由合死生。一段明之。故成十四。七分别义。如下第五。唯识第七。对法第二卷疏解。有相分别若依对法。摄三分别中。自性随念二。以五识无自性。自性体寻故。七分别中。任运分别。即五识故。今此…

《瑜伽师地论略纂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