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略纂》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9卷43页码:P0001
唐 窥基撰

  《瑜伽师地论略纂》二 ▪第2页

  卷第二(论本第三第四第五) / 基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后义。多顺诸文

  又一刹那五识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生等者。此说五识率尔心后。定有寻求。寻求之后。若时散乱。生即不定。若不散乱时。决定心生。染净心生。由分别及先所引二因故。起分别者。曾未得境。今分别故 先所引者。前已得境诸悉故生。意由二因。五唯由一。此说五识等流。意等流亦尔。此中唯说寻求后不定。不说决定后。及染净后不定。理皆通故。然今不说率尔后。生寻求不定。故知率尔后。定起寻求。决择亦言。在定耳识率尔闻声。若有希望。后时方出。希望即是。寻求心故。余义如五心章说

  一心刹那者。意说。于一境中专一性心。虽多念仍名一心。又以前后性类相似名一心

  又意识任运散乱缘不串习境下。明五心缘境之世。此有二说。一云。意识非强分别。而任运生。不在定中。而散乱生。若缘不串习境。不与别境欲等俱生。尔时意识。创缘于境。名率尔堕心。无希望故。不名缘未来。虽缘现在。但是曾得境种类故。唯名缘过去境。此说独生意识。初率尔心所起行相。缘于过去境种类故。名缘过去。若强分别。及在定心。缘串习境。与欲等俱。此意识率尔心。缘世不定。其五识率尔堕心无间。所生意识。谓寻求决定。唯应说缘现在境。刹那论之。实缘过去。依分位三世。及依亲所缘相。唯应说缘现在 设有难云。寻求决定。并缘前念五识境生。缘过去世。云何今言缘现在 故论通言。若此即缘彼境生。谓若此二心。即缘彼前念五识所缘之境。应名缘过去。但以相似相续。在现在世。为此寻求决定二心之所缘。取应名缘现在。非于本质。不名缘过去。此意影显五识率尔。唯缘现在。意识率尔之寻求决定。亦缘过去二解名率尔堕心已前。释意识率尔堕心。前来未释意识率尔故。若强分别。及定心。并串习境。有欲等生。尔时意识。不名率尔堕心。若任运等。乃至无欲等生。方名率尔故。前来未说意率尔心。故今说也

  唯缘过去境五识无间下。此释五识后寻求决定。意识取前念五识本质境故。唯缘过去境。由此意识所缘前率尔境之影像。相似相续。在寻求决定二心上现故。唯应说缘现在境。即从本质。唯缘过去。若从影唯缘现在。其意识率尔心。缘现在境。其理何疑。总说缘过去。便招妨难。故应长读。唯缘过去下文。摄属寻求决定二心。其缘现在。亦属二心。义道便远。亦无妨难。若此缘现在境心。即缘彼过去境生。故通二世。本质影像。有差别故。染净等流。必随前转。故知二心。亦缘现在。余世五心。复亦不定

  又识能了别事之总相等者。成唯识云。心于所缘。唯取总相。心所于彼。亦取别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画师资作摸填彩。心王不能取境别相。但取总境。心所非但取境总相。亦取境上随应别相。故此说言即此所未了别等。唯识解云。此言表心所。亦取境总相。此总境上。所未了别。境之别相

  所了境相其能了别者。说名作意。即显作意取诸心所所取别相。皆如彼说。此中但说心起必俱故。唯说遍行心所行相。由此兼显遍行别境。通三性心。行相增强。偏说体业。余略不论。并如唯识。境之分齐。是言说因。想能取之。境上顺理违理之相。是三业行因。由思能取。虽诸心所皆能通取。就偏增说。亦不相违

  作意谓心回转。触三和等。皆如唯识第三卷初。回转者。起动义。彼云应非遍行。非为切理

  定令心一境。名心一境性

  触业唯受想思为所依者。唯识解云。思于行蕴为主胜故。实通为依

  世中有三。一道理三世。二唯识三世。三神通三世。如唯识第三卷疏

  谓诸种子不离法故如法建立者。随顺萨婆多言。种子不离心法。如心法建立三世。彼说种子体即心故。随顺经部言。种子不离色心等法。如色心法建立三世。彼说色心能持种故。今大乘释。种子不离第八识法。如第八识法。建立三世。又种不离现行之外。条然有体。如现行法。依种子上建立三世。云何建立。种子之上。当可生果名未来。能生种因名过去。种子自体名现在又现行诸法。多分间断。种恒相续。种既不离现行诸法。条然有体。法既有三世。故今种子。如法建立三世之义。此为总标。建立三世。所依体依种子立。下别释世义。恐有外难。种既恒有。应非世摄。故如于法。亦世所收

  又由与果未与果故者。此释过未二世。依现在种子之上立义。现种子上已与果义。名过去。未与果义。名未来。二所依体。名现在。今唯依道理。以辨三世。今大乘中。能为因义。名为取果。唯现在世。故唯识云。虽因与果。有俱不俱。而现在时。方有因用。若果起时。因付于果。名为与果。现在种上。有于曾世付果之义。名过去。现未与果当来方付。名未来。现在正取名现在故

  若诸果法若已灭相下。释依现行建立世义

  四相中分三。初辨所依。次辨相状。后辨分位假立。大乘生灭。既即法辨。更无别体。小乘说有。百论难言。有灭。灭法令无入过去。灭法现在说名有。有生。生法令有入现在。生法未来应说无。此难四相体俱成有

  论云。谓于一切处识相续中一切种子相续俱行建立者。总标四相依种子立。一切处者。三界九地。识相续者。谓第八识。一切种子相续者。种刹那灭。无间断故。名为相续。俱行者。种与本识恒俱行故。建立者。依此九地与第八识。相续俱行。一切种子。建立四相。不依现行。由三义故。一种相续故。二诸法因故。三不离识故。若说种子。即说诸识 又解云。于本识中。一切种子。相续俱行法上。建立四相。即是依一切有为法上。建立四相。一切有为有漏无漏。若起必与种俱行故。即是通说依现及种。说四相义。于生之后即说异有者。此有二义。一令生厌。欲显生体自性变异不可爱乐。若即说住。便多生爱乐生住故。二欲显诸相无别用时。即此生相。与前后别名异。既尔随转名住。后必不住名灭故。不同余宗。二异性中。初是同类法前后异。后是异类法前后异。此唯说生。由有缘力故起。余依此立。不待因成。故言约法分位别立。显扬颂云。生因相违故。无住灭两因。自然住常过。当知任运灭。此如五十二。唯识第二等说

  四缘。文分三。一标名。二总出四缘体。三又由种子故下。别指于心以显四缘。如唯识第七广释 因缘体者。彼云。谓有为法亲辨自果。一现行。二种子。今此唯言种者。彼会云。有唯说种是因缘者。彼依显胜。非尽理说。圣说转识与阿赖耶。展转相望为因缘故 等无间缘者。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等而开导。令彼定生。彼第四卷会此文云。若此识无间彼识决定生者。言总意别。义不相违 所缘缘者。彼云。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一疎。今此总说。亦不相违 增上缘者。彼云。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余法或顺或违。彼自会云。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余。为显诸缘差别义故。故今此云。谓除种子余所依及助伴。余所依者。乃除等无间依故。不说境界显然。亦知除所缘。故唯依心显四缘。不说心所为等无间

  第六善等增数中唯立三善无胜义者。说有为故 福分善者。顺生死善 解脱决择分善。如对法第十三。及决择释 正胜善者。即四正勤。亦名正断。胜诸恶故。勤体胜故。非邪勤故。名为正胜 无量善者。四无量也 有依善者。有所依求。求三有善 无依善者。无所依求。希涅槃善。又有物施名有依善。无物随喜名无依善。或有相善名有依善。诸无相善名无依善。修慧之体名根本善 相应五蕴名为眷属善。修慧品故。或根本方便二业道。名根本方便善。合二为一业道品故。唯说闻思非修慧者。随其所应余善根故

  八福生者。谓欲界粟散王为一。臣为二。加六欲天为八。不同古解。欲界除臣而取轮王。轮王为九。不动善为十。谓色无色善。及无漏善

  善了知事者。知因智也

  工巧中但为戏乐等者。余处说此。实通三性。今但简染。相难知故。谓为戏乐贪掉等生。不为活命习业简择故。此戏乐工巧染污。活命习业体实无记。简择是善。善心慧等简择生故

  言慧眼者。实非是色眼类同故。此中说之。非是五中之一。慧眼总揽五中慧法佛三。为今慧眼。慧为体故。因便故来 有瞚眼者。即瞬动眼。如人等眼 无瞚眼者。不瞬动眼。如蟭蟟等眼 依处眼者。即本肉眼。由此为依。起变化眼。名依处眼。或扶根尘眼之依处。世俗呼之为眼故。今亦假立名 审谛耳者。亦非是色。体即闻慧等。因说耳故。文便故来。欲显眼耳俱有胜用故 高听耳者。闻善法胜法有义法耳 非高听耳者。听恶法劣法无义法耳 身中释一切遍诸根所随逐者。明身根遍在四根中义

  堕施设意者。施设谓名言。缘在名言名堕施设

  十一种中内外者。自他身异故

  七识住者。俱舍第八云。身异及想异。身异同一想。翻此身想一。并无色十三。故识住有七。余非有损坏。一有色有情。身异想异。如人欲界天及初静虑。除劫初时。二身异想一。如梵众天劫初时。三身一想异。如第二静虑。厌根本喜入近分舍。厌近分舍入根本喜。四身一想一。如第三静虑。初定由染想名想一。二定由二善想名想异。三定由异熟想名一。善喜动故。余三即下三无色。余处坏识。不说识住

  增语触者。第六俱触。能起语故。能缘语故。于声法二处皆增。由触增长名增语触 有对触者。五识相应触。根有对故 依耽嗜者。谓欲界 出离者。色无色及无漏 有爱味。谓有漏 无爱味。谓无漏 世间。谓分别 出世间。谓无分别

  九有情居者。俱舍颂云。应知兼有顶。及无想有情。是九有情居。余非不乐住。前七识住。及第一有。并无相天。名九有情居。余恶趣等非有情居。不乐住故。广如彼说

  增色中。有依光明者。即质光明。无依光明者谓离质光明。或附质光明名有依。远质光明名无依 正不正光明者。谓日月盈亏等光明 积集色者。谓诸形色 九种中不说内外。纵自他身是外处。定与根别说。其实相似声唯二性。不善有覆者。由彼思发故得彼名。显扬云。表假通善恶。实体非…

《瑜伽师地论略纂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