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略纂》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9卷43頁碼:P0001
唐 窺基撰

  《瑜伽師地論略纂》二 ▪第2页

  卷第二(論本第叁第四第五) / 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後義。多順諸文

  又一刹那五識生已從此無間必意識生等者。此說五識率爾心後。定有尋求。尋求之後。若時散亂。生即不定。若不散亂時。決定心生。染淨心生。由分別及先所引二因故。起分別者。曾未得境。今分別故 先所引者。前已得境諸悉故生。意由二因。五唯由一。此說五識等流。意等流亦爾。此中唯說尋求後不定。不說決定後。及染淨後不定。理皆通故。然今不說率爾後。生尋求不定。故知率爾後。定起尋求。決擇亦言。在定耳識率爾聞聲。若有希望。後時方出。希望即是。尋求心故。余義如五心章說

  一心刹那者。意說。于一境中專一性心。雖多念仍名一心。又以前後性類相似名一心

  又意識任運散亂緣不串習境下。明五心緣境之世。此有二說。一雲。意識非強分別。而任運生。不在定中。而散亂生。若緣不串習境。不與別境欲等俱生。爾時意識。創緣于境。名率爾墮心。無希望故。不名緣未來。雖緣現在。但是曾得境種類故。唯名緣過去境。此說獨生意識。初率爾心所起行相。緣于過去境種類故。名緣過去。若強分別。及在定心。緣串習境。與欲等俱。此意識率爾心。緣世不定。其五識率爾墮心無間。所生意識。謂尋求決定。唯應說緣現在境。刹那論之。實緣過去。依分位叁世。及依親所緣相。唯應說緣現在 設有難雲。尋求決定。並緣前念五識境生。緣過去世。雲何今言緣現在 故論通言。若此即緣彼境生。謂若此二心。即緣彼前念五識所緣之境。應名緣過去。但以相似相續。在現在世。爲此尋求決定二心之所緣。取應名緣現在。非于本質。不名緣過去。此意影顯五識率爾。唯緣現在。意識率爾之尋求決定。亦緣過去二解名率爾墮心已前。釋意識率爾墮心。前來未釋意識率爾故。若強分別。及定心。並串習境。有欲等生。爾時意識。不名率爾墮心。若任運等。乃至無欲等生。方名率爾故。前來未說意率爾心。故今說也

  唯緣過去境五識無間下。此釋五識後尋求決定。意識取前念五識本質境故。唯緣過去境。由此意識所緣前率爾境之影像。相似相續。在尋求決定二心上現故。唯應說緣現在境。即從本質。唯緣過去。若從影唯緣現在。其意識率爾心。緣現在境。其理何疑。總說緣過去。便招妨難。故應長讀。唯緣過去下文。攝屬尋求決定二心。其緣現在。亦屬二心。義道便遠。亦無妨難。若此緣現在境心。即緣彼過去境生。故通二世。本質影像。有差別故。染淨等流。必隨前轉。故知二心。亦緣現在。余世五心。複亦不定

  又識能了別事之總相等者。成唯識雲。心于所緣。唯取總相。心所于彼。亦取別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畫師資作摸填彩。心王不能取境別相。但取總境。心所非但取境總相。亦取境上隨應別相。故此說言即此所未了別等。唯識解雲。此言表心所。亦取境總相。此總境上。所未了別。境之別相

  所了境相其能了別者。說名作意。即顯作意取諸心所所取別相。皆如彼說。此中但說心起必俱故。唯說遍行心所行相。由此兼顯遍行別境。通叁性心。行相增強。偏說體業。余略不論。並如唯識。境之分齊。是言說因。想能取之。境上順理違理之相。是叁業行因。由思能取。雖諸心所皆能通取。就偏增說。亦不相違

  作意謂心回轉。觸叁和等。皆如唯識第叁卷初。回轉者。起動義。彼雲應非遍行。非爲切理

  定令心一境。名心一境性

  觸業唯受想思爲所依者。唯識解雲。思于行蘊爲主勝故。實通爲依

  世中有叁。一道理叁世。二唯識叁世。叁神通叁世。如唯識第叁卷疏

  謂諸種子不離法故如法建立者。隨順薩婆多言。種子不離心法。如心法建立叁世。彼說種子體即心故。隨順經部言。種子不離色心等法。如色心法建立叁世。彼說色心能持種故。今大乘釋。種子不離第八識法。如第八識法。建立叁世。又種不離現行之外。條然有體。如現行法。依種子上建立叁世。雲何建立。種子之上。當可生果名未來。能生種因名過去。種子自體名現在又現行諸法。多分間斷。種恒相續。種既不離現行諸法。條然有體。法既有叁世。故今種子。如法建立叁世之義。此爲總標。建立叁世。所依體依種子立。下別釋世義。恐有外難。種既恒有。應非世攝。故如于法。亦世所收

  又由與果未與果故者。此釋過未二世。依現在種子之上立義。現種子上已與果義。名過去。未與果義。名未來。二所依體。名現在。今唯依道理。以辨叁世。今大乘中。能爲因義。名爲取果。唯現在世。故唯識雲。雖因與果。有俱不俱。而現在時。方有因用。若果起時。因付于果。名爲與果。現在種上。有于曾世付果之義。名過去。現未與果當來方付。名未來。現在正取名現在故

  若諸果法若已滅相下。釋依現行建立世義

  四相中分叁。初辨所依。次辨相狀。後辨分位假立。大乘生滅。既即法辨。更無別體。小乘說有。百論難言。有滅。滅法令無入過去。滅法現在說名有。有生。生法令有入現在。生法未來應說無。此難四相體俱成有

  論雲。謂于一切處識相續中一切種子相續俱行建立者。總標四相依種子立。一切處者。叁界九地。識相續者。謂第八識。一切種子相續者。種刹那滅。無間斷故。名爲相續。俱行者。種與本識恒俱行故。建立者。依此九地與第八識。相續俱行。一切種子。建立四相。不依現行。由叁義故。一種相續故。二諸法因故。叁不離識故。若說種子。即說諸識 又解雲。于本識中。一切種子。相續俱行法上。建立四相。即是依一切有爲法上。建立四相。一切有爲有漏無漏。若起必與種俱行故。即是通說依現及種。說四相義。于生之後即說異有者。此有二義。一令生厭。欲顯生體自性變異不可愛樂。若即說住。便多生愛樂生住故。二欲顯諸相無別用時。即此生相。與前後別名異。既爾隨轉名住。後必不住名滅故。不同余宗。二異性中。初是同類法前後異。後是異類法前後異。此唯說生。由有緣力故起。余依此立。不待因成。故言約法分位別立。顯揚頌雲。生因相違故。無住滅兩因。自然住常過。當知任運滅。此如五十二。唯識第二等說

  四緣。文分叁。一標名。二總出四緣體。叁又由種子故下。別指于心以顯四緣。如唯識第七廣釋 因緣體者。彼雲。謂有爲法親辨自果。一現行。二種子。今此唯言種者。彼會雲。有唯說種是因緣者。彼依顯勝。非盡理說。聖說轉識與阿賴耶。展轉相望爲因緣故 等無間緣者。謂八現識。及彼心所。前聚于後等而開導。令彼定生。彼第四卷會此文雲。若此識無間彼識決定生者。言總意別。義不相違 所緣緣者。彼雲。謂若有法。是帶己相。心或相應。所慮所托。此體有二。一親。一疎。今此總說。亦不相違 增上緣者。彼雲。謂若有法有勝勢用。能于余法或順或違。彼自會雲。雖前叁緣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余。爲顯諸緣差別義故。故今此雲。謂除種子余所依及助伴。余所依者。乃除等無間依故。不說境界顯然。亦知除所緣。故唯依心顯四緣。不說心所爲等無間

  第六善等增數中唯立叁善無勝義者。說有爲故 福分善者。順生死善 解脫決擇分善。如對法第十叁。及決擇釋 正勝善者。即四正勤。亦名正斷。勝諸惡故。勤體勝故。非邪勤故。名爲正勝 無量善者。四無量也 有依善者。有所依求。求叁有善 無依善者。無所依求。希涅槃善。又有物施名有依善。無物隨喜名無依善。或有相善名有依善。諸無相善名無依善。修慧之體名根本善 相應五蘊名爲眷屬善。修慧品故。或根本方便二業道。名根本方便善。合二爲一業道品故。唯說聞思非修慧者。隨其所應余善根故

  八福生者。謂欲界粟散王爲一。臣爲二。加六欲天爲八。不同古解。欲界除臣而取輪王。輪王爲九。不動善爲十。謂色無色善。及無漏善

  善了知事者。知因智也

  工巧中但爲戲樂等者。余處說此。實通叁性。今但簡染。相難知故。謂爲戲樂貪掉等生。不爲活命習業簡擇故。此戲樂工巧染汙。活命習業體實無記。簡擇是善。善心慧等簡擇生故

  言慧眼者。實非是色眼類同故。此中說之。非是五中之一。慧眼總攬五中慧法佛叁。爲今慧眼。慧爲體故。因便故來 有瞚眼者。即瞬動眼。如人等眼 無瞚眼者。不瞬動眼。如蟭蟟等眼 依處眼者。即本肉眼。由此爲依。起變化眼。名依處眼。或扶根塵眼之依處。世俗呼之爲眼故。今亦假立名 審谛耳者。亦非是色。體即聞慧等。因說耳故。文便故來。欲顯眼耳俱有勝用故 高聽耳者。聞善法勝法有義法耳 非高聽耳者。聽惡法劣法無義法耳 身中釋一切遍諸根所隨逐者。明身根遍在四根中義

  墮施設意者。施設謂名言。緣在名言名墮施設

  十一種中內外者。自他身異故

  七識住者。俱舍第八雲。身異及想異。身異同一想。翻此身想一。並無色十叁。故識住有七。余非有損壞。一有色有情。身異想異。如人欲界天及初靜慮。除劫初時。二身異想一。如梵衆天劫初時。叁身一想異。如第二靜慮。厭根本喜入近分舍。厭近分舍入根本喜。四身一想一。如第叁靜慮。初定由染想名想一。二定由二善想名想異。叁定由異熟想名一。善喜動故。余叁即下叁無色。余處壞識。不說識住

  增語觸者。第六俱觸。能起語故。能緣語故。于聲法二處皆增。由觸增長名增語觸 有對觸者。五識相應觸。根有對故 依耽嗜者。謂欲界 出離者。色無色及無漏 有愛味。謂有漏 無愛味。謂無漏 世間。謂分別 出世間。謂無分別

  九有情居者。俱舍頌雲。應知兼有頂。及無想有情。是九有情居。余非不樂住。前七識住。及第一有。並無相天。名九有情居。余惡趣等非有情居。不樂住故。廣如彼說

  增色中。有依光明者。即質光明。無依光明者謂離質光明。或附質光明名有依。遠質光明名無依 正不正光明者。謂日月盈虧等光明 積集色者。謂諸形色 九種中不說內外。縱自他身是外處。定與根別說。其實相似聲唯二性。不善有覆者。由彼思發故得彼名。顯揚雲。表假通善惡。實體非…

《瑜伽師地論略纂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