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略纂》二 ▪第5页
卷第二(论本第三第四第五) / 基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解。遗教经云。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也
此中诸受欲者下。如其次第。诸处欲者。翻五清净受欲差别。后二又字。合之为一。明所受欲皆非真实。不能制魔及诸魔事。是故总置一圣慧者受用正法不如是言。审披其文。亦应允矣。又释后之十种净秽活命。重解前十五圣非圣财。二种乐境差别之义。更非别门 复次三界有情所依之身当云何观下。第四观厌三界。欣求无漏。文分为三。初观三苦。次又说有爱味喜等。释所欣厌二受差别。后又薄伽梵下。明所欣乐 乐受坏苦故苦者。坏时生苦故 苦受苦苦故苦者。本性已苦。更逢缘苦苦中之苦故名苦苦。或逼迫苦之苦故名苦苦 不苦不乐受行苦故苦者。有漏迁流名行。性自不安名苦。广百论叙自宗云。福灭时生苦。福报即乐受灭也。外难云。罪福既相违。应罪生时乐。答福灭时生乐。罪福相违故。即令罪生时乐。亦应福灭时生苦。福罪相违故。罪灭时生乐。福生时既乐故。罪起时生苦。以苦为难可齐俱乐。为征不等。苦苦唯欲界。坏苦通欲色。行苦遍三界
有爱味喜。有离爱味喜有胜离爱味喜。堕二界摄者。此有五解。一有爱味。欲界染喜。离爱味。欲界非染喜。胜离爱。色界喜。前二是欲界。后一色界。故堕二界 二多界中说三界。谓色界无色界断界。欲色两界。俱名色界。此中有爱味。是欲界喜。离爱味。是色界喜。此二合名三中色界。胜离爱味。是无漏断界摄故。名堕二界 三有爱味。是欲界喜。离及胜离。是色界喜。有漏定有二。一味定。二净定。净定有四。一退分。二住分。三胜进分。四决择分。离爱味。是味定。及退分住分。离欲界染。与染污心。相入出故。胜离爱味。是胜进决择分合。是欲色二界所摄 四欲色无色。如次配三。初二是喜爱。后一适悦。而与喜名。如前乐义。此于多界三中。二界所摄。除断界 五初是欲界在家者喜。次是色界喜。后是欲界出家者喜。故三俱是下二界摄
想受灭乐此依住乐非受乐者。谓入灭定。六识虽灭。而有灭定住在身中。名为住乐。又由灭定住在身中。息诸劳虑粗重定障。故名住乐。又五乐中。此断受乐。寂静而住。故名住乐。非乐受数
又离贪嗔痴名常乐者。此皆断界。离三所得无为为性。非是断三无漏受乐。体通伏断 所得无为
受用有三。上明苦乐受用。第二饮食受用。初总后别 将生有情者。谓中有 已生有情。谓五趣有。显出三界不假四食。别中有二。谓界趣粗细。欲界有睡眠等。故假段食。上二界无
又于那落迦受生有情有微细段食谓腑藏间有微动风等者。诸大地狱。皆有此食。六十六说无粗食。今说细者。其粗物小地狱亦有。由诸段食于变坏时。方能起用。资诸根等。由此因缘。彼得久住。非如小乘吞铁丸时。暂除饥渴说之为食。不资长故。唯损坏故。四食之义。广如决择及别章说。阿含经说八食。如法花疏
第三淫欲受用中分三。一行事。第二摄事。第三生相。四种地狱皆无彼事。或有说言者八寒热无。独一等有。今释同大。亦不相违
四大天王各一主以得名。三十三天以何所而为名。妙高四面。各有八天。帝释居中。故三十三臣主合目。夜摩天名时分。受乐有时分故。都史多天名知足。受乐知足故。余二下自释
大力鬼等摄受妻妾者。有力摄受。无力鬼不能
下四天摄受上二天无者。由获胜果。不生守护。执为己物。又彼二天能化为男女。其行欲事。故无别摄受。如俱舍说。北俱卢州既无摄受。云何知有父母等耶。由往彼树将行事时。枝条垂覆乃为彼事。枝条不垂。知是父母俱愧而还。亦有难言。上之二天。既无摄受。云何有彼不与取欲邪行业道耶。答于化无摄受业果者有之故。有二业道。或彼无此。亦复何爽。上三受用界中第五门讫
生建立者。第六门中分三。初明三欲生。次明三乐生。后明立二所以 三欲生者。一现受欲尘生。二自变欲尘生。三他化欲尘生。欲谓贪欲。因妙境贪。今取所贪。故名欲尘。生谓众生。爱欲尘众生故。余皆准知。恶趣境乖。故不建立三种乐生。如文自显
三求者。希求于欲生。希求于有果。梵行求梵名梵行求。梵谓涅槃也
求无漏界者。真正梵行求。第四禅不动。及四无色邪梵行求。求生第四定已上。不执为涅槃者。少欲不说三求。略以五门分别。如别章说。对法第六等。与此不同。如别章说
第七门中。游戏忘念意相愤恚者。此即欲界四空居天。下之二天。俱句摄故。非天杀故。萨婆多宗二说。或四天王天摄。或三十三天摄。今则不然
其第三句。谓即彼众生处已生位等者。纵非处羯逻蓝位。至已生位时。湿化生等。皆是此句。今顺前文。且言彼生处已生位。此文狭故。非唯彼位
如来使者者。如有女人先来怀孕。佛记是男。后未生位母便命终。外道讥诃佛记无验。焚烧母日。佛令使者入火取儿。母虽丧亡。其儿不死。使者入火。抱儿将还。由佛力持。火不烧使。佛但记儿不记母故
住最后身者。谓佛身及诸阿罗汉。住最后身。有化火烧身。任运自灭。非为二害故。迦留陀夷。他杀。致于马粪。后作神通。方入寂灭。乃至广说。中有亦然。虫仙等类其事非一
第八果因缘中有二。初标四门。后随别释。此辨三法。一十因。二四缘。三五果。亲因为先。次胜为立。疎力名和合 内分力有七德 无事业障者。多觉事业。名事业障。由多思觉。发诸事业。绕攘其心。痴修善品。名事业障。无此事障。名为无事业障 外分力有五德。施主资给方得修习。故说施主名外分力 住正法者。随顺为善友。不为善友。不为障难
何法成中。所知胜解爱乐为先者。即因明云。随自乐为。此以自性差别。而为所立故。宗为建立
成辨中。又爱为先由食住者。此意说言。由过去爱为先。现在身为建立等。假有情安住也作用中。自种子为先如此生为建立等者。显扬十八云。即彼前生为建立前生缘和合。意显生性及与生缘。皆先业故名之为先。与此无违
十因四缘五果等义。皆如下第三十八。显扬十八。对法第四。唯识第七八论及疏释
下既明因依处。及缘得果。即是自释因缘依处 其五果体。我今当说。异熟果。以一切业所招无记五蕴为体。别报从总。总名异熟 等流果。以一切有为有漏无漏三性自类同品。劣法前聚。生后同品胜法后果为性。瑜伽唯识。皆又说言。或似先业。后果随转。如由杀生得短命。此实增上。假名等流。短命同故 离系果。以断烦恼障。所得果所证择灭真如为性。断所知障。所得择灭等。但是增上果。所断障体非系法故。六行所得亦增上摄。不断种故 士用果。有二义。一云五蕴假者作用所得四尘为性。三十八云。占卜稼穑为自性故。二云。通以一切有为无为为性。别别诸法名士夫故。此能招得俱生无间隔越不生四种果故 增上果。以一切有为无为性为性。宽通故。略出体已。余如别章
建立中有三。初因缘果依处立。次释因缘果义。后有三复次。重显建立因。初中即三。依处名者。语因即依处。乃至无障碍则依处。皆持业释。既依依处即建立因随说。即因乃至不相违即因。亦皆持业。或有不然。如别章解
体是依处。义称为因。义依体立。故说十因依十五处 出体性者。初语依处。体唯是语。成唯识云。谓法名想所起语性。由随见等。能说众义。此语名因。显义果故。语体之上。有能诠用。体为依处。用则称因。故言随说因依语依处立。观此文意。乍似依他之语。自言说转。理实不然。初语是依。后语是因。以语说于所见闻等。名为因故。因想起语。名依处故。欲显依因。所望各别领受依处。此所观待能所受为性。能受则受数。所受则一切法。受是遍行。能领纳境分位差别。胜余法故。故对所受独立为性。有得能受而有所受。以能受为依处。有待所受而有能受。以所受为依处。有待能受而有能受。以所得为依处。有待所受而有所受。亦以所待为依处性。总以能待为因之果。即以此义释今论文。以所观待。而为因也。故唯识云。谓所观待能所受性。此中论云。于彼生缘。于彼断缘。或为远离。或为求得。等者远离彼生缘。求得彼断缘。论文但有染净二因。略无无记 习气依处。以有漏无漏内外所有实种假种未成熟位。而为自性。去果远故。此文唯依杂染种说之。净不净业引内外果故。不依无记清净因说。唯识宽通 有润种依。体同习气。但成熟位。与前不同。此亦唯说染。染中唯说业。不说名言种。乘前以说故。亦应如唯识摄受因中 无间灭境界依处。即是二缘。根则六根 依用依。谓作具作业。即除因缘所余疎助。作具作用 士用依。以除因缘外亲作现缘。作者作用。此五皆通有漏无漏。故唯识云。具摄受六辨无漏法。此唯说有漏。辨有漏法故 真见依处。以无漏见为性。除引自种。于相应法能助。于后无漏能引。于无为能证。故疎缘摄受。皆除种子 随顺依处。以三性有为有漏无漏。若现若种。自界他界。同品胜品。有为无为。自性生。自乘相引能引为性。此中论云。欲系善法。能引无色界系及不系法者。此依波罗蜜多声闻独觉。诸大菩萨。超禅之位。得相引生。对法第五。显扬十八。许相生故。下第十二。唯云第三劫菩萨及如来能超一切地。据胜者说。亦不相违 又言无记法能引三性名随顺。依处者。谓诸种子。略有二性。摄用归性。可言无记。将因属果。性乃通三。唯识依后义。说此依处其性必同。今依初义。无记生三性。除斯以外现行诸法种望种。更无别性。成随顺因故。彼此文不相乖返差别功能依。以一切有为。各于自果。有为能起。无为能证。而为自性。此等同性。及得异性。异熟无记果故。今论总说不违余文。前随顺依。论性即狭。各自性故。谈界即宽。引三界故。此差别依。论性即宽。招异熟故。谈界即狭。唯各自界。各定别故。前随顺依。望劣非依。此差别依。一切皆得和合依。以第二领受依。乃至差别功德依处为体。此说果宽通生和合。故唯识等。因果俱宽。彼说生住成得四果。成有二种。一立。二辨。摄此成辨无此作因。住谓…
《瑜伽师地论略纂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