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略纂》三 ▪第3页
卷第三(论本第六第七第八) / 基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应。乃至亦非受用境界分别意相应。既无此五。不由功用我应解脱。无有染污。又我与身不应相属。量云。我应无染污任运解脱。又应不言我有色等。计异蕴故。不为蕴故。如虚空等。彼计实我虽不属蕴。仍言我有色等。故为此难。不尔便有相扶极成 不应相属者。是我有色等义。非摄属义。第四于彼立有难中分二。初为二征。后随别释征。初复二。初标二门。后随别释。此难思觉有我中。已正当见知我有也。释第二门中。复分为二。初标二门。后随别释。二门者。一所成业。二我所执具
业中有五。一如种子难。亲所作故应无常。二如陶师难。别体成故应非常。三如神通难。有自在故。应无地狱贪嗔等生。四如地难。无作所依显了业故。五如空难。色无假立。无业用故
若是我所执具者。若言如镰等者。此意说言。谓镰非但能断他物。离镰之外。亦有刀等能断于镰。离见等外于余物上。别有能见。能见等用。定不可得。故离见外无别有我而执见等 又释非但镰能断物。更有余物能断于物。离见等外别见业故无有我。此释稍疎。喻不相似。难见等是我所执具故
如世间火虽能烧者亦得能烧等者。人为能烧者。火为所执。能烧之体。火离于人。自能烧物故。见等见物离自能见何假我耶。此二比量。思准可知
上来合难即见者等相展转相生。自下方难离见者等相。第六生死涅槃难中。诸行中此流转相可得如于身牙河灯乘等者。此意说言。如于身行中流转可得。其外法牙河灯乘者。虽无有我。亦得流转。故身流转。何须有我。量云。内身流转定无有我。有流转故。如牙河等
七作受解脱难中。设是我者我应无常者。彼受者作者等不是诸行。即是我者我应无常。有作用故。如手足等。若无变异应非受者等。无变异故。如虚空等
十施设众见难中有三。一难我见善不善。二难无我见善不善。三难我及我见计为我邪。我见有二。一执我见彼说颠倒。二缘我慧彼说非倒。今双问云。初难善者问缘我慧。量云。缘我之慧亦应颠倒。缘我慧故。如执我见。或设难执我见。若是善者。如文可知。若不善者。不应说正及非颠倒者。见已不善。应非顺境。如何名正。我有称心缘起我觉。所执之我说非颠倒。唯识叙彼云。若尔如何执有我者所信至教。皆毁我见。称赞无我等。乃至广说。故今问彼。无我之见若言是善者。外道亦赞无我见故。若言不善而一切智者。此纵彼师名一切智。赞无我见速证涅槃。今说为不善故。不应道理。若说佛为一切智者。赞无我见他不信故
第五常论中。文亦有五。我及世间皆是常住等者。世间有二。一五蕴世间。二国土世间。数论师计。二皆常住。或随所应。余师所计。我者自我。世间者他我。下诸常论法依此计。作者有二。一自作。谓宿作因。二他作。空时方我本际等作。此非二作者作。名非作者作。亦非自在天。及梵王等。诸变化者之所变化。名非化者化。此依八十七卷释。由性常故不可损害。如山地等积集而住
伊师迦者。西方二释。一近王舍城。有高大山。坚硬常住。我等亦尔。或复有草。名伊师迦。体性坚实。故喻我等
六十二见中。四十见是常见。谓四一切常。四一分常。八有想。八无想。十六非想非非想。并计极微体性常住。胜论顺世。皆有此计 叙执有二。初叙四十常见所因。后叙极微执常所以。六十二见。如此卷。及后卷之五十八八十七。显扬第九。第十。对法第一。唯识第六。别章等释。其梵网。六十二见经。及舍利弗阿毗昙。是正量部义。长阿含经梵动品。是大众部义。大毗婆沙第一百九十九。二百。是一切有部义。非此所宗。其大品经第十五。大智度论。说身边见以为根本。五蕴各有四我所见。三世各成二十句见。并本合有六十二见。随机别说。非此所明。恐繁不述
依下中上静虑者。此四一切常论。八十七云。谓计前际三常论中。由上中上清净差别。各宿住随念俱行。意显依下品定起宿住念。知过去二十成劫。依中品定忆四十成劫。依上品定忆八十成劫。皆悉是常。由执世间空劫为隐。有劫为显。非灭坏故。四依天眼见现在世。不知生灭。或见诸识。此灭彼生。无断绝故。见粗非细遂执为常。天眼为先。方见生死现在故。是未来前际。此中前三忆过去世。后一现在未来前故。合名前际。此诸见中。过去名前际。未来名后际。现在通二。待望别故
或见梵王随意成立者。一分常见。梵王立言我常子无常。有事彼者。随彼意立此无常彼常。是初一分常见
或见四大种变异等者。闻梵王立大种常。心无常。或心常。大种无常。同彼忍可名第二一分常见。三戏忘天没。来生此间。四意愤天没。来生此间。得宿住通。二俱忆言在彼诸天无此二事。故是常住。我有来此故无常。故名第三第四一分常见。此中说依定得宿住念。忆色界法胜计者见故。略说初二不说后二
后际见中于想及受虽见差别等者。虽见受及想二体。我所差别。不见此二自相差别。执为我所计。我有想等三十二见。若见自相之执我所或不见自相者。显扬第九云。不见我自相差别。谓不见我都无自性。执此想受为我有之。遂便发起三十二见。我及世间诸常见。生八有想八无想见。俱非之中。有色等四。有边等四。小想等四。合名为想。有乐等四合名为受。至下当知 有想者。除无想天及非想非非想。余一切地 无想者。谓无想天 俱非者。谓非想非非想处
计有为先有果集起离散为先有果坏灭等者。谓彼计执。实有体性。空劫时为先。至成劫时有果集起。散常极微集成粗故。于坏劫时。粗聚众色离散为先。有四大坏灭。还唯极微。住在空劫时。彼由宿住随念。见坏劫未粗色散成微。成劫之初散微成聚色。或见空劫逈色诸微。遂执为常。此胜论师执细常粗无常
破执有二。初破。后结。破中初破三十二见。后破极微。初中复四。第二破中。若取我者忆念过去如是名等诸有情类等者。谓得宿住随念有情。忆念我昔如是名姓。名姓既非我体。如何言念取我而生
第三难云。缘彼现前和合色境眼识起时等者。此中问意。眼识现在缘色之时。住昔曾起耳等识法。为灭为转。若言转者。于曾所起百千境识。由今现在一色境界。依一切时位。彼诸识皆起。便违正理
第四破云。所执之我由想所作及受所作等者。此中意显。想受二法俱为我所。由此二种击作于我。我或有时。有一想等。故想受二名为能作。我为所作。如世财物击作有情。有情或时。缘少财等生贪嗔等。此亦如是。非我先无为想受作方始。有义
若言无者。有一想已后种种想等者。此下合难想受作我无变异义。以有想十六见为难。十二见想作。四见受作 一想者。八十七云。在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种种想者。谓在下地狭小想。即种种想。无量想即是一想。无所有处亦是一想。非无量想。略故不说。又执少色为我。想为我所。想与彼合名为少想。瑜伽故指在种种想地。执无量色为我。想为我所等。名无量想。瑜伽故指在于一想。然八十七云。如其次第。前二有后二。然逆次第非顺次第。义理推故。此难前想所作无变异
我纯有乐等者。八十七云。有乐。在下三静虑。有苦。在捺落迎。有苦有乐。在鬼傍生人欲界天。不苦不乐。在第四静虑已上诸地。此难前受所作无变异。又想论中八句
又若计命即是身者。下。因难想作。便明有想论中我有色等死后有想等余八句。以前叙执中。于想及受皆起执故。命者我也。执我有色死后生有想地。执我非色死后生有想地。若执我俱遍色非色无二无缺。彼计我亦色亦非色死后生有想地。为准此第三句。说第四我非色非非色死后生有想地
又若见少色少非色者。彼计我有边。计色非色二俱是我。但见少故。名为有边见。彼二无量。便起第二。计我无边见色我少非色我无量。或翻见此。便计第三我亦有边亦无边。第四句翻此可知。文别义同。更无别理。或翻第三别有自体。谓得涅槃解脱之我。远离二种。名非有边非无边。此四为先。死后皆生诸有想地。故十六论合难想受所作我体无变异义。若无变异。云何有此变异不同。唯难想受二所变异。无想俱非故略不说。后二四句。与无想八及俱非八。初执我同。但是死后。如前所说。生地有异。无多别故。略而不说
第二段。破极微中有五。初难中。若已观察违诸量故者。现比二量。所不得故。犹如兔角。定非实有。彼宗虽计现量所得。此宗说非空劫逈色。但有阿拏已上粗色。现量可得。非极微故。小乘虽言轮王及天眼二现量得。然非我许。虚构成故
第二难云转复羸劣而言是常不应理者。量云。极微转小应非是常。损减羸劣故。如阿拏色。彼计比粗色损减无常故 若由异相是则极微超过地水等相者。即应粗物是地水等极微。乃非许异相故。量云。极微应非地水等相。许异微等地等相故。如心心所。又亦不能生地等果。非种类故。如心心所。又彼极微离地等外更无异相可得定非地等。非彼类故。如虚空等。此中二难皆是本宗
第三难中。若不异相者由与彼因无差别故亦应是常等者。彼本计云。所生粗色不越因量故。难因果二相既无差别。因亦应为果。无异相故。如果。果亦应为因。无异相故。如因。故无决定 若从离散应一切时一切果生等者。成劫之时。聚色若从散别极微生。即空劫时所有极微。皆能生果。因恒有故。如劫成时。非但成时为因有果。故成因果无决定义。又粗聚色性。是无常能生。散极微体是常住。粗细常住二返相生。应一切时。相违之因生一切果。故说应无因果决定。计异类法得相生故已上设遮。下破本计 若言不过彼形质量等者。因果二量大小既同。云何极微名质分粗形有分。成唯识云。所生果色不越因量。应如极微不名粗色。为量如彼。显扬第十四云。若不过者。粗质碍物。应如极微不可执取。不见质碍。不明净物。同在一处故非道理。彼说量德合故非粗似粗等救。皆如彼破
若言过者诸极微体无细分故不可分折取生粗物亦应是常者。极微不可折。有体既称常。粗物虽过本。有体…
《瑜伽师地论略纂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