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略纂》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9卷43页码:P0001
唐 窥基撰

  《瑜伽师地论略纂》四 ▪第2页

  卷第四(论本第九第十) / 基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魁脍。两舌。狱卒。咒龙。复为八故。无此断狱缚象。杂心说十二。屠羊。养豚。养鸡。捕鱼。捕鸟。猎师。作贼。魁脍。守狱。咒龙。伺[狂-王+(山/鳥)]。屠犬。诸文不同。但说损害意业弘广。以自活命而为本业。皆不律仪。略举尔端。非唯尔所。不尔专行杀马驴等。岂非彼耶。具支多少。得舍因缘。亦如别章 处中业等有表无表佛成不成。皆如章说

  施自性者谓思所起能舍所施物身业语业者。对法唯识俱取三业。思并无贪为性。今以无贪说为因缘。以思说在等起门中。故自性中取身语业。据表外彰。三乘通论。故唯身语不说意业。戒自性中。以三业为性。故言身语业等。如唯识说。受菩萨戒故通三业 依处通情非情者。性戒遮戒。随其所应。通依二故

  修性自性谓三摩地者。其四无量。慈体无嗔。悲体不害。喜体不嫉。舍即三善根。善舍数也。今从所依故定为体。如无垢疏第二卷

  依处者。即所缘三界有情总为三类。一无苦无乐与乐名慈。二有苦拔济名悲。三有乐助喜名喜。于初类起离痴想。于第二类起离嗔想。于第三类起离贪想。平等令离恶名舍。此举慈境等取余三。此各有三。如余文说

  福业谓感善趣异熟等者。福业于人天受总异熟 及顺五趣受者。四趣受别异熟。其地狱中。受等流果相似别报。总言顺五。有义不然。成唯识说。余处说彼有等流乐。应知彼依随转理说。故大乘中。彼无善果。由善业故受苦轻微。名为得果。更无别报。不同小乘地狱四尘许善业感 又释。此依数通说五义。别唯四趣 又释。离非天为一。合成六趣。故说善业顺五趣有。地狱实无

  顺不苦不乐受业中。别报唯第四静虑已上业者。此有二义。一云。三定已下有别报受果。此及对法不说有业者。据多分善业感乐受果。少分善业感舍受果。故略不论。不尔何故下地善业不得彼果。二云。三定已下无别善舍业。第六识中舍果寂静。下业粗故。善但招乐故无舍果 问下善业粗不招舍果。第八舍果下业不招。答总别异故不应为例

  顺现法受业等中。此及对法皆说有三。从初为名。现唯别报。余通总别。前说有二。谓定不定。第六十卷说有四业。一异熟定。二时分定。三二俱定。四二俱不定。显扬十九说有五业。一现法受决定。二生受决定。三后受决定。四受报决定。五作业决定。不依于时但论于报。故唯二种有定不定。若论于时与报合说。业但有三。不越此故。时报相对合离有四。不说别时。但总说故。唯依时及果并作业定。说有五种。除不定故。文虽有异义理无违。所望别故

  学业者谓若异生等者。谓诸异生。发三乘心解脱分善已后。皆名为学。学业通有漏无漏。无学亦尔 非学非不学者。未发心前诸异生位一切诸业。六十六中。唯说圣者以为有学。证胜得故。此据所依合而为论。学者生得善等。亦名为学。不尔便非。不顺彼故

  见所断等业中。唯说恶趣不善业是见所断者。此据引业。若兼满业通五趣故。故论云等。五十三云。往恶趣行。唯分别起烦恼能发。三恶趣中引满二业者。分别起故此偏说。非人中感别恶业非见道断。亦非俱生不感恶趣。无想定等虽亦见断。非离缚断。故此不说。或等言摄。如唯识论第八卷疏。对法第四等解。上明十种三门业已

  黑黑等四业中。非福业名黑黑。谓三恶趣总业及五趣别恶业。其不动业名白白。谓色无色界总别善业。其诸福业名黑白黑白业。谓欲界人天总业。及顺五趣别善业。善为不善之所怨对故名黑白黑白业。由未断黑业故。其福业得此名。设黑业断已。是先种类故。亦名黑白黑白业。此等三种对法论说。若因若果俱得其名。黑黑因。染污故。果不可爱乐故。白白因。不染污故。果可爱乐故。黑白黑白因。恶杂善故。果恶果所杂故。欲界福业果定为非福杂故名黑白黑白。自有非福果不为福杂故。不名白黑白黑业。对法第八。及六十六说黑黑业同此 彼白白业者。谓三界善业。黑白黑白业。谓欲界杂业。非一刹那业通善恶。然依意乐及由方便。合说一业名为杂业。谓有业意乐故黑。方便故白。即矫诳心相修诸善。或有业意乐故白。方便故黑。即训弟子发身语恶。此黑白业通善恶性。此论依福非福不动三业。以明黑黑等业。彼论依纯杂善恶。以明黑黑等业。故不相违。又六十六及对法。依真实门。此中据随转理门。俱舍第十六云。恶色欲界善能尽彼。无漏应知如次第名黑白俱非。若说此论随顺彼宗者。其白白业应唯色界善。理既不尔。故如前说

  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等者。不染污故名非黑。非有漏善故名非白。不招无覆无记果故。名无异熟业。能断前三业故。名能尽诸业。对法说为非黑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彼言非黑者离烦恼故。白者一向清净故。为简有漏白善业生死相违故。名无异熟。此显非取一切无漏皆是此业。言能尽诸业。取前三业之断对治。俱舍论中说此体者

  四法忍离欲  前八无间俱

  十二无漏思  唯尽纯黑业

  离欲四静虑  第九无间思

  一尽杂纯黑  四令纯白尽

  若依瑜伽应说颂曰

  次第欲界十  前九纯黑业

  后一纯黑杂  上八纯白断

  唯离欲界欲  依初超第三

  一尽纯黑杂  离上一皆断

  从初超第四  总说有十恶

  前九唯断黑  第十三皆断

  菩萨见唯思  金刚三并除

  此说无间道  瑜伽能断业

  若加行伏灭  皆增除见道

  若依此卷文。二乘见道中。一无间道。及渐离欲前八无间思。唯尽黑黑业。第九无间道。双尽纯黑及与杂业。离四静虑及四无色。第九无间道。唯尽白白业。此依渐次得果者说

  若依初未至及初定。超入见道得第三果。一无间道离纯黑及杂 若先已离上地染。依四静虑得第三果。一无间思离纯黑及杂。随其所应并。白白业 若从初果取第四果。前八无间思。唯离黑黑业。第九无间思俱离三业。若诸菩萨见道一无间思。唯离黑黑业。金刚喻定一无间思双断三业。一切恶业道生即断。一切善业离缘缚故。要离自地染尽时尽故。第九无间思。方说尽白业。上来所说说断有漏种子思业。若伏现行唯除见道。无无漏加行。所余修道。并加加行道。能伏现行。此中但说诸无漏业。是前三业断对治故。二乘解脱道。虽亦有断。及菩萨十地所知障。诸对治所断。皆非业故。所以不说。故对法云。非黑白等业者。谓于加行无间道中。诸无漏业。是彼诸业断对治故。依胜建立故。不取余胜进道等。皆依别行。亦非全伏诸品业故。所以不说。上来四业随其所应。染净虽殊。皆思为体。若依对法。应说颂言

  次第欲十思  九断纯黑杂

  后一三俱离  上八唯自尽

  若超证第三  唯一三皆断

  从初取无学  前八菩萨见

  唯尽纯黑杂  金刚皆断三

  此说无间道  对治能断业

  若加行伏灭  除见余皆有

  唯加行无间  能伏尽能断

  前胜进解脱  无胜用故除

  此说离缚断  非不生等义

  若依对法说。前三业二乘次第得果。见道一无间思。及渐次离欲前八无间思。离纯黑杂杂通二性故。第九无间思。离纯黑及杂尽并白白业。离四色四无色。第九无间思。唯离白白业。此依渐次得果说 若依四静虑超入见道得第三果。一无间思亦离三种 若从初果超取第四果。前八无间思。并菩萨见道。唯离纯黑及杂业。第九无间思。并菩萨金刚喻定。三业俱离。此说断种子。若伏现行。唯除见道。余一切位。皆加加行道。余义同前 若说离缚等断。义亦不定。应如理思

  五业中。有二复次。合有三释。一义云。外道善不善业名曲。障佛法直道故。二即此曲名秽。污正法故。污身心故即此曲秽名浊。滓恶法故。溷身心故。皆通一切善不善业。故此论云。谓即曲业亦名秽业。即曲秽业亦名浊业二义云。曲业如前。秽业者。谓内法异生。于佛教中。无明贪嗔慢身边见。合名颠倒见者。见戒取名住自见取者。邪见名邪决定者。疑名犹豫觉者。随其所应。或相应。或为近因。或为远因。所起善不善三业名秽业。污正法故。深秽恶故。即内异生。于邪正门俱不决定。以疑为先名犹豫觉者。所有善不善名浊业。因疑所起极滓秽故。残恶业故。前秽中。疑因邪定起。此依不定起故成差别。不是令障佛法正道亦得入故。不说内异生亦有曲业 第三义云。此之三业并外道起。邪解行发名曲。即此曲业。障有为功德起故名秽。障证无为功德故名浊。皆通善不善三业 对法第八有二复次。释前三业。初云。三业障八道名曲。能污相续发生障业名秽。若依外道颠倒见生名浊。唯此浊业称外道起。不说前二何人所起。故知理通内外所起。既不别说性。明知通善恶。然同此复次无过失也 彼复解云。边见邪见萨迦耶见。如其次第。所发诸业名曲秽浊。准此亦唯外道所起。如是三业随彼烦恼。内外道起义别说之。非各定体。义虽有异亦不相违。不同小乘说曲秽浊业。依谄嗔贪生 于此义中束为三类。一外道所起三业名曲。内法异生复有三聚。一邪定起秽业。二不定起浊业。三正定起净业。一切圣者所有有漏无漏胜业。名牟尼业。牟尼者寂默义。此名寂静。证寂静理故。若依下闻慧地中。一切圣者身中所有身语二业及心。为三净业体。心者意业。与此不同。彼说圣者身牟尼业。唯取无漏。有漏业名三净业。不对异生以辨差别。今此对凡圣内外道异故。清净业唯在异生。圣者身中所有三业。皆名牟尼业。观对异故亦不相违 俱舍论云。无学身语业即意。三牟尼。三清净。应知即诸三妙行

  第九业过患中。生现法罪谓如能为自害者。起杀加行。杀业未成。现被他害。当来未必受。未成重业故。又如在异生先行杀等。被他现害。后得入圣不受后罪。或转后果于现身受后更不受。如鸯掘摩罗等。亦名现法罪。指同如前能为自害故云谓如

  受彼所生身心忧苦中。六种过失者。此业七过患中前六种也。既不能成。徒积忧苦。空加方便。不成事故 不能辨者无不称心

  又有十种过患者。犯沙弥十戒。戒所生忧苦。从初所犯故唯说十。不得受具故

  四种不善业道者。即五近事戒中前四支戒。身三语一业道性戒。…

《瑜伽师地论略纂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