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略纂》四 ▪第2页
卷第四(論本第九第十) / 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魁脍。兩舌。獄卒。咒龍。複爲八故。無此斷獄縛象。雜心說十二。屠羊。養豚。養雞。捕魚。捕鳥。獵師。作賊。魁脍。守獄。咒龍。伺[狂-王+(山/鳥)]。屠犬。諸文不同。但說損害意業弘廣。以自活命而爲本業。皆不律儀。略舉爾端。非唯爾所。不爾專行殺馬驢等。豈非彼耶。具支多少。得舍因緣。亦如別章 處中業等有表無表佛成不成。皆如章說
施自性者謂思所起能舍所施物身業語業者。對法唯識俱取叁業。思並無貪爲性。今以無貪說爲因緣。以思說在等起門中。故自性中取身語業。據表外彰。叁乘通論。故唯身語不說意業。戒自性中。以叁業爲性。故言身語業等。如唯識說。受菩薩戒故通叁業 依處通情非情者。性戒遮戒。隨其所應。通依二故
修性自性謂叁摩地者。其四無量。慈體無嗔。悲體不害。喜體不嫉。舍即叁善根。善舍數也。今從所依故定爲體。如無垢疏第二卷
依處者。即所緣叁界有情總爲叁類。一無苦無樂與樂名慈。二有苦拔濟名悲。叁有樂助喜名喜。于初類起離癡想。于第二類起離嗔想。于第叁類起離貪想。平等令離惡名舍。此舉慈境等取余叁。此各有叁。如余文說
福業謂感善趣異熟等者。福業于人天受總異熟 及順五趣受者。四趣受別異熟。其地獄中。受等流果相似別報。總言順五。有義不然。成唯識說。余處說彼有等流樂。應知彼依隨轉理說。故大乘中。彼無善果。由善業故受苦輕微。名爲得果。更無別報。不同小乘地獄四塵許善業感 又釋。此依數通說五義。別唯四趣 又釋。離非天爲一。合成六趣。故說善業順五趣有。地獄實無
順不苦不樂受業中。別報唯第四靜慮已上業者。此有二義。一雲。叁定已下有別報受果。此及對法不說有業者。據多分善業感樂受果。少分善業感舍受果。故略不論。不爾何故下地善業不得彼果。二雲。叁定已下無別善舍業。第六識中舍果寂靜。下業粗故。善但招樂故無舍果 問下善業粗不招舍果。第八舍果下業不招。答總別異故不應爲例
順現法受業等中。此及對法皆說有叁。從初爲名。現唯別報。余通總別。前說有二。謂定不定。第六十卷說有四業。一異熟定。二時分定。叁二俱定。四二俱不定。顯揚十九說有五業。一現法受決定。二生受決定。叁後受決定。四受報決定。五作業決定。不依于時但論于報。故唯二種有定不定。若論于時與報合說。業但有叁。不越此故。時報相對合離有四。不說別時。但總說故。唯依時及果並作業定。說有五種。除不定故。文雖有異義理無違。所望別故
學業者謂若異生等者。謂諸異生。發叁乘心解脫分善已後。皆名爲學。學業通有漏無漏。無學亦爾 非學非不學者。未發心前諸異生位一切諸業。六十六中。唯說聖者以爲有學。證勝得故。此據所依合而爲論。學者生得善等。亦名爲學。不爾便非。不順彼故
見所斷等業中。唯說惡趣不善業是見所斷者。此據引業。若兼滿業通五趣故。故論雲等。五十叁雲。往惡趣行。唯分別起煩惱能發。叁惡趣中引滿二業者。分別起故此偏說。非人中感別惡業非見道斷。亦非俱生不感惡趣。無想定等雖亦見斷。非離縛斷。故此不說。或等言攝。如唯識論第八卷疏。對法第四等解。上明十種叁門業已
黑黑等四業中。非福業名黑黑。謂叁惡趣總業及五趣別惡業。其不動業名白白。謂色無色界總別善業。其諸福業名黑白黑白業。謂欲界人天總業。及順五趣別善業。善爲不善之所怨對故名黑白黑白業。由未斷黑業故。其福業得此名。設黑業斷已。是先種類故。亦名黑白黑白業。此等叁種對法論說。若因若果俱得其名。黑黑因。染汙故。果不可愛樂故。白白因。不染汙故。果可愛樂故。黑白黑白因。惡雜善故。果惡果所雜故。欲界福業果定爲非福雜故名黑白黑白。自有非福果不爲福雜故。不名白黑白黑業。對法第八。及六十六說黑黑業同此 彼白白業者。謂叁界善業。黑白黑白業。謂欲界雜業。非一刹那業通善惡。然依意樂及由方便。合說一業名爲雜業。謂有業意樂故黑。方便故白。即矯诳心相修諸善。或有業意樂故白。方便故黑。即訓弟子發身語惡。此黑白業通善惡性。此論依福非福不動叁業。以明黑黑等業。彼論依純雜善惡。以明黑黑等業。故不相違。又六十六及對法。依真實門。此中據隨轉理門。俱舍第十六雲。惡色欲界善能盡彼。無漏應知如次第名黑白俱非。若說此論隨順彼宗者。其白白業應唯色界善。理既不爾。故如前說
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等者。不染汙故名非黑。非有漏善故名非白。不招無覆無記果故。名無異熟業。能斷前叁業故。名能盡諸業。對法說爲非黑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彼言非黑者離煩惱故。白者一向清淨故。爲簡有漏白善業生死相違故。名無異熟。此顯非取一切無漏皆是此業。言能盡諸業。取前叁業之斷對治。俱舍論中說此體者
四法忍離欲 前八無間俱
十二無漏思 唯盡純黑業
離欲四靜慮 第九無間思
一盡雜純黑 四令純白盡
若依瑜伽應說頌曰
次第欲界十 前九純黑業
後一純黑雜 上八純白斷
唯離欲界欲 依初超第叁
一盡純黑雜 離上一皆斷
從初超第四 總說有十惡
前九唯斷黑 第十叁皆斷
菩薩見唯思 金剛叁並除
此說無間道 瑜伽能斷業
若加行伏滅 皆增除見道
若依此卷文。二乘見道中。一無間道。及漸離欲前八無間思。唯盡黑黑業。第九無間道。雙盡純黑及與雜業。離四靜慮及四無色。第九無間道。唯盡白白業。此依漸次得果者說
若依初未至及初定。超入見道得第叁果。一無間道離純黑及雜 若先已離上地染。依四靜慮得第叁果。一無間思離純黑及雜。隨其所應並。白白業 若從初果取第四果。前八無間思。唯離黑黑業。第九無間思俱離叁業。若諸菩薩見道一無間思。唯離黑黑業。金剛喻定一無間思雙斷叁業。一切惡業道生即斷。一切善業離緣縛故。要離自地染盡時盡故。第九無間思。方說盡白業。上來所說說斷有漏種子思業。若伏現行唯除見道。無無漏加行。所余修道。並加加行道。能伏現行。此中但說諸無漏業。是前叁業斷對治故。二乘解脫道。雖亦有斷。及菩薩十地所知障。諸對治所斷。皆非業故。所以不說。故對法雲。非黑白等業者。謂于加行無間道中。諸無漏業。是彼諸業斷對治故。依勝建立故。不取余勝進道等。皆依別行。亦非全伏諸品業故。所以不說。上來四業隨其所應。染淨雖殊。皆思爲體。若依對法。應說頌言
次第欲十思 九斷純黑雜
後一叁俱離 上八唯自盡
若超證第叁 唯一叁皆斷
從初取無學 前八菩薩見
唯盡純黑雜 金剛皆斷叁
此說無間道 對治能斷業
若加行伏滅 除見余皆有
唯加行無間 能伏盡能斷
前勝進解脫 無勝用故除
此說離縛斷 非不生等義
若依對法說。前叁業二乘次第得果。見道一無間思。及漸次離欲前八無間思。離純黑雜雜通二性故。第九無間思。離純黑及雜盡並白白業。離四色四無色。第九無間思。唯離白白業。此依漸次得果說 若依四靜慮超入見道得第叁果。一無間思亦離叁種 若從初果超取第四果。前八無間思。並菩薩見道。唯離純黑及雜業。第九無間思。並菩薩金剛喻定。叁業俱離。此說斷種子。若伏現行。唯除見道。余一切位。皆加加行道。余義同前 若說離縛等斷。義亦不定。應如理思
五業中。有二複次。合有叁釋。一義雲。外道善不善業名曲。障佛法直道故。二即此曲名穢。汙正法故。汙身心故即此曲穢名濁。滓惡法故。溷身心故。皆通一切善不善業。故此論雲。謂即曲業亦名穢業。即曲穢業亦名濁業二義雲。曲業如前。穢業者。謂內法異生。于佛教中。無明貪嗔慢身邊見。合名顛倒見者。見戒取名住自見取者。邪見名邪決定者。疑名猶豫覺者。隨其所應。或相應。或爲近因。或爲遠因。所起善不善叁業名穢業。汙正法故。深穢惡故。即內異生。于邪正門俱不決定。以疑爲先名猶豫覺者。所有善不善名濁業。因疑所起極滓穢故。殘惡業故。前穢中。疑因邪定起。此依不定起故成差別。不是令障佛法正道亦得入故。不說內異生亦有曲業 第叁義雲。此之叁業並外道起。邪解行發名曲。即此曲業。障有爲功德起故名穢。障證無爲功德故名濁。皆通善不善叁業 對法第八有二複次。釋前叁業。初雲。叁業障八道名曲。能汙相續發生障業名穢。若依外道顛倒見生名濁。唯此濁業稱外道起。不說前二何人所起。故知理通內外所起。既不別說性。明知通善惡。然同此複次無過失也 彼複解雲。邊見邪見薩迦耶見。如其次第。所發諸業名曲穢濁。准此亦唯外道所起。如是叁業隨彼煩惱。內外道起義別說之。非各定體。義雖有異亦不相違。不同小乘說曲穢濁業。依谄嗔貪生 于此義中束爲叁類。一外道所起叁業名曲。內法異生複有叁聚。一邪定起穢業。二不定起濁業。叁正定起淨業。一切聖者所有有漏無漏勝業。名牟尼業。牟尼者寂默義。此名寂靜。證寂靜理故。若依下聞慧地中。一切聖者身中所有身語二業及心。爲叁淨業體。心者意業。與此不同。彼說聖者身牟尼業。唯取無漏。有漏業名叁淨業。不對異生以辨差別。今此對凡聖內外道異故。清淨業唯在異生。聖者身中所有叁業。皆名牟尼業。觀對異故亦不相違 俱舍論雲。無學身語業即意。叁牟尼。叁清淨。應知即諸叁妙行
第九業過患中。生現法罪謂如能爲自害者。起殺加行。殺業未成。現被他害。當來未必受。未成重業故。又如在異生先行殺等。被他現害。後得入聖不受後罪。或轉後果于現身受後更不受。如鴦掘摩羅等。亦名現法罪。指同如前能爲自害故雲謂如
受彼所生身心憂苦中。六種過失者。此業七過患中前六種也。既不能成。徒積憂苦。空加方便。不成事故 不能辨者無不稱心
又有十種過患者。犯沙彌十戒。戒所生憂苦。從初所犯故唯說十。不得受具故
四種不善業道者。即五近事戒中前四支戒。身叁語一業道性戒。…
《瑜伽師地論略纂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