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略纂》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9卷43页码:P0001
唐 窥基撰

  《瑜伽师地论略纂》五 ▪第4页

  卷第五(论本第十一第十二) / 基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相所摄。闻思间故 有功用作意者。二十八。说次五所摄。皆起功用故。此中以摄乐作意通胜进道。故略不说。观察胜进同故。以加行究竟作意。能得自然运转故。名自然运转。非当时已能自然运转。二十八。说唯加行果名无功用运转故。二十八中。有功用名无间。对前有间故。自然转名无功用。对前势力者有功用故 思择作意了相摄者。依初修门。多起慧故。非余不摄 内摄作意胜解所摄者。依创无间内缘之门。非余不摄 清净作意观察摄者。审察烦恼断与未断。顺净障故。非实彼摄。非正无间道故 广大作意皆所不摄者。无住涅槃。悲智建立。二利广行。非七摄故。七唯自利非广行故 初遍行作意究竟果摄者。前遍行中有二。初谓佛世尊 第二一切摄者。谓诸菩萨。遍二乘修。有自利故 了相作意他所建立作意摄者乃至定为其缘者。一云。了相通闻修故。他所建立摄。二云。虽唯修慧为性。然亦外缘教生故。他所建立摄

  第二别明所缘差别中分二。初以缘即相。第二别明相。以此所缘是诸作意境。所以即相。俱定等境故

  别明相中。初明四相。后明三十二相 所缘相者谓所知事分别体相。分别体是能缘心心所。分别相是所缘相分。定心以此见及相分。为所缘故 因缘相者谓定资粮。谓无悔欢喜安乐等因 不守根门等四者。谓如前说。一不守根门。二食不知量。三初夜后夜不常寤悟。勤修观行。四不正知住。下声闻地广说 沉掉乱相如名。即彼着相。体是无明为性。或是爱性。或见疑等一切烦恼性

  三十二相中有二。初别明三十二相。后与四相相即 云何所依相谓分别体相。谓见分相分如次配之 云何心起相等者。此有二相。一一切心起相。即次前说作意是一相。一切心生。由作意故。二第八心起相。谓十二支中心。缘于行。亦缘名色生故 云何自相相谓自类自相者。谓五蕴。类各别 自相者。谓一一蕴。眼等自相别故 此中已出离于断不修方便者观有贪等者。诸出家者名已出离。此有二类。一类不修涅槃方便者。观有贪无贪有嗔无嗔有痴无痴等。一类修涅槃方便者。观略心广心下心举心。乃至善解脱心。不善解脱心。是不染污相。前三对观。非必顺出世故。后七对顺出世故。或顺定名修方便。不顺定不修方便。非必出世 又释不修方便者。谓无学人已得出离。更不修方便故。但观有贪等三对心。若修方便者。谓有学人。观略下等七对心。顺无学出离故 云何光明相谓如有一于暗对除或法光明者。前盖食中。说有三光明。此即初二 住观于坐等者。未来名坐。现在名住。从未来坐起立住故。即此现在。亦名为坐。过去名卧。坐方卧故。过去息灭。故立卧名 云何入定相谓由因缘等者。前四相中。除应远离相。此之三相。顺入定故 云何出定相谓分别体所不摄不定地相。虽定心散心体通分别。此散心体。定所不摄。不定地相。名出定相。或分别体。是无漏定所不摄。不定地相名出定相 云何引发相谓能引发略诸广博文句义通。此是圣自在通。以智言音自在。摄诸广博文句。入一字中。以此一字。摄无量文句义。此通依定引发。名引发相。乃至引发一切功德也

  第十二卷

  释作意所缘中。自下第三通辨。文有其七。一修作意所由。二四缘入等至。三四无记根。四味净定等差别。五四分定异。六次第超越入出。七熏修差别

  又即修习此作意时。厌坏所缘是加行道。舍诸烦恼是无间道。任持断灭是解脱道。令诸烦恼远离相续。是胜进道

  四因缘入等至中。文分为三。标释结成。爱上静虑等。四无记根四人得定起。此四种非必一人具能起四。爱即贪数。见谓见取。慢即我慢。疑即痴疑。此中先闻而起。是未得定先起四根。不是唯无记性。欲界通不善故 或得定已后起四种。方是无记

  见上静虑中 如是入已能自忆念过去多劫遂生是见等者。由得定已。起四全常见。总缘世间非但约定。故非见上静虑所摄。执此见不舍名为见取。然此文中。唯说能得净。不说体殊胜。实遂难显之。为胜易故。定等是常见。所依蕴故。亦见取境。此中爱缘上地。唯识具释。未得定前我慢。缘此地生。同地而执。总缘五蕴。而方能故。得定后慢。缘彼地起。亦同地故。无别缘我慢。缘他地生。总缘者可尔。如唯识说。其疑一法。观其文势。唯修出世者起。缘圣谛疑故。据胜者说。理通余有。于余胜定。亦起疑故。未得定前性。通不善。若得定已后名无记根。是定烦恼。为根本故。起生烦恼爱味定。有二义。一通未至有。准上了相。既通闻慧。未至地散心。何妨染心未至地有。要得根本定。得自在已方起现前。二云未至地无染。了相亦非通闻慧。如唯识疏解 其所爱味当言已出其能爱味当言正入者。所爱味定是净定。已入过去。出于现在。其能爱味染污定心。在现在故。当言正入。此唯爱数深取所缘顺退分定谓有钝根顺住分定谓有中根或利根性等者。此中但依四人成四。故此说根。非依一人而成四种。下第十三。说四捡行。经说依一人次第修故。道理亦有上根而下修退。亦有下根上修不退。其退分定。退其住分定。而染心相入出。既不胜进。亦不退下 顺胜分定。定约别人。修定是利根。不与染心而相入出。第四亦尔 顺决择分定。能生无漏。非胜分定。第十三说。四检行经中。顺胜分定。非退非住。唯是胜进。非趣决择。故决择即分。名决择分。分是支义类义

  此四种定。一辨行相。如文 二辨性。唯有漏善 三依地。通色无色。有顶亦能生无漏心故。然以义准。非上七近分。有第四分。不见与无漏心相入出故。初起不然。后起可得。故皆有四分。无文遮故 四初能生二。自及住分。住分生三。除第四。第三亦生三。除退分。第四生一。谓自类 五显类异。顺退分顺烦恼。住分顺自地。顺胜分顺上地。顺决择分顺无漏 六依起。下界起四。上二界唯三。无初。以不退故

  无间入等至中。漏无漏纯杂三种。皆有四类。一纯有漏。二纯无漏。三有无漏杂 四类者。一顺入。二逆入。三顺逆入。四逆顺入。此中但有初二

  超越入等至中。有漏无漏纯杂三类超。各亦有四。此中辨唯有初二。文言通故。如是合有二十四句。上辨类别。何人能超者。此言超者。唯无学非有学。唯利根非钝根 依界者。唯欲界。非上二。若起色界心出。可有闻慧。异熟生心。及通果心。今以非想地心出。出在何心。彼无闻慧威仪工巧。及通果心。非异地起生得善心异熟生心。业果者不异地起。准灭尽定出。缘三种境。触三种触。许缘内外有为蕴生。何妨欲界地。起有顶地异熟生心。非业果者。然相难知。由此应言。有漏无漏出。在异类名为出心。非要散位。若尔有漏无漏间入等。云何住异类。今言住异。行相别类名之为出。或得起无记心。未乖理也。以极远故。无有能超第三等至 唯除如来等者。此据极自在超一切地者说。若七地以前。及波罗蜜多声闻。亦能超二地乃至七地。大目犍连。入无所有处定。闻象等声。便从彼出。超多地故。六十三中具明此事 又依自在超一切地。谓佛及不退菩萨。余人虽超。不能多地。若任运起。非超禅者一切皆得。如转生九地。及大目揵连。故此不说。此明超故

  熏修中文有二义。初明杂修。后明修生差别。初文有二。初标后释 熏有五类。一纯有漏定熏修。谓生下四静虑。除五净居。如此下说。耎中上品修故。受三地果 二纯无漏定熏修。谓八地已去变易生死。有漏定尽故 三有漏无漏杂修。即此所说。为于等至得自在故。及受等至自在果故。间杂修习。生五净居等 四有漏定散杂熏修。谓阿罗汉。舍福命行。资命福果 五无漏定散杂熏修。谓二乘。及七地已前菩萨变易生死 此第三杂修中。有漏为两边。无漏一刹那。居中为修成满。如五净居业。异生身造种在身中。任运但能感下天处。由起希愿熏修成满。无漏定力。资昔业种。令势殊胜。生五净居故。非有漏而为中也。其力劣故。即与小乘稍不同也 又初一念有漏。是加行道。伏除定障。次念无漏。为无间道。正除定障。后一念有漏。为解脱道。故熏修满。若以有漏为中。无漏为初后者。岂以无漏为加行。有漏为无间道耶。未后解脱为能资故。所资相顺 若于是处时事能入诸定者。身所住依名处起定。明暗等时节等名时。随缘何境名事 若有余取者。取谓取支。有残业润生取生。便生净居 等至果有二。初得功德果。后生净居果

  修生生差别中有四。一生因。二染退善进。三修因处。四辨差别 既生彼已若起爱味即便退没者。非上地中定可有退。由多爱味。损减寿命。名便退没。此退生也

  此地五门广分别中。上已三段解四门讫。下第四段。释诸经宗要最后众杂义。文分为二。初释宗要。即解前说想标四门。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中后三种。由四静虑前已解故。后第十三卷方释杂义。虽此二段俱是释经。诸门杂义各有别故。分成二种。初中分二。初标下说。后随别释。别释中有三。一解解脱。二解等持。三三摩地已上是。三解等至。五现见三摩钵底已下是。初门有四。初释解脱。次释胜处。三释遍处。后总聊简。虽胜遍处准前标说。在等至门。今依修生次第故。次解脱而便明之。前以随他杂起引生。或随胜义故。离解脱入等至门。解脱除障最为胜用。故别门标。今以初修次第必尔。故便明之。不相违也

  八解脱以十门分别。文中有三。一列名。二释总名。三辨行相

  列名者。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尽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依俱舍二十九云。初名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想观增故。立想观名。内未伏除。见者色想。名内有色。但观外境。名观外色。大乘不然。未离色界欲。或虽已离见者色想。安立现前名有色。通观内外名观诸色

  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者。彼小乘说。内已伏除色想。名内无色想。唯观外境。名观外色。今此论说。已依无色定离色界染。名内无色想。即此…

《瑜伽师地论略纂五》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