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略纂》八 ▪第3页
卷第八(论本自第二十一至第三十) / 基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 若如所转者。牒上入出息。以一为一等。其余息时。如所顺逆等转也
若时而转者。即牒上若时行者以一为一等。乃至十十为一。时节长短相续等名时而转。即尔所时数息应转也。后成熟故不牒
十六胜行故名总缘。缘诸谛故。此中初总缘念 若长短下。方别举十六。下门中方解十六。依四念住。古来四四配之。一观息长。二观息短。三观息遍身。四观息除身行。此四观身。五观喜入出息。六观乐出入息。七观心行出入息。八观息除心行息。此四观受。九观心入出息。十观喜悦心息。十一观制持心息。十二观解脱心息。此四心行。十三观无常息。十四观断息。十五观离欲息。十六观灭出入息等。此四观法行
论解身四中。第四重解息除身行者。身行谓出入息。令息除之。名息除身行
论又即如是觉了喜者觉了乐者等者。此中解心行
或有妄念起我我所及慢我当有无我当有无色等者。此见谛名暂妄念生。非六十二见中见也 若依是六十二见中见者。我当有。是常见。何处见谛人起妄见无文修道起常见。今此处即现起何惑也。又此在凡位起。未见谛故无妨 若尔前见谛者作此十六胜行。如何得起常见等。义曰。此十六行凡夫亦作。前言见谛者。据见谛人为论。非通凡夫。其实通凡夫。此起常见等即为胜
论有相想等。如对法抄解
论解苦苦中。以七苦为苦苦故者。据实为论。余处唯说前五为苦苦者。以从增上苦说苦苦。第八苦通三苦可会之。此以通三受苦取蕴也
第二翻解除生苦。余六苦亦是坏苦。以老时坏于少等故。前六俱坏苦。此中以烦恼及坏心为坏苦。乃至非想亦有。余论文唯言乐处故。至第三定以下。又彼有文。至上地今起烦恼心为坏苦即是也
第二十八卷
论解增上慧学中。云谓于四圣谛如实知见名增上慧学者。此据唯无漏慧说名慧学。非名有漏
若次前解定学中。初一翻。唯约四无漏静虑说定学。何以得知者。次下文云然依静虑能最初入圣谛现观正性离生非全远离一切静虑能成此事等者。此则覆解前一翻释。唯依四禅说名定学 第二释。又诸无色及余所有等持等至亦名定学。即无色定及色界所有余有漏等持等至等。皆名定学。此乃通漏无漏。何故慧学唯无漏。定学通漏也。义曰。其定亦唯无漏。前言又无色定者。取无漏定言及余所有等持等至亦名定学者。此即四静虑能引发通之无漏定也 定学现唯无漏。慧学义齐。亦无妨。又定通漏无漏。慧亦尔。此据无漏胜者语。不同定具作法无妨。准下文。若有戒定。未必有慧。有慧必有戒定故。前解为胜。以取无漏慧为学故。又何妨慧学唯无漏。戒定通有漏。宽狭不齐无妨
论下说十违逆等法中。云今此义中意取能断思惟诸法瑜伽作意障碍法者。即解例前光明中。虽有四种。意取法义。二光明能断思惟瑜伽时障碍法
论云退失所得瑜伽境者。即有漏禅定等是也
论云回转弟子者。随彼教故名回转
论云方便有四。一尸罗。二念。三无放逸。四定慧。如文可解
论因缘相中。云又或人所作非人所作等者。即学知乱相也。此乃法师之义。又勘上下不然。下远离中。皆言由因缘。故知此因缘。即生贪等之因缘也。故下文皆言由因缘 或功用所作者。此由因此加行生乱 若毗钵舍那下。明不乱因缘 极猛盛观后因缘相者。即修集资粮。于最后成满之因缘。下定中准知
论解狭少胜解中。云谓及狭少所缘意解胜解者。依下结文。云所缘狭少故。此即欲界。若色界名广大所缘 无量。谓无色界
论云于其所作成辨时转者。谓所成辨彼所依清净。所依清净故。令遍满爱乐清净故。言成辨时转
三十七品菩提分法。广解如对法抄
列名七觉支等中。皆有等字者。法师云。此等觉即谓如来七支。能因成等觉故。皆有等字。若尔后八支圣道亦尔。前五位内难此义妨故 有义七觉在见道。八正在修道。见道无相。修道分别。分别故有相。无相故平等而觉故言等觉。此义上下无妨
论解四念住身中。云三十五种身名身色者。此中约色身名身。通举祖父国身者。即鬼身也。以祖父来。皆望男女之所祭祀。皆有此愿。乃至上祖故。言祖父国。广释如智度论
又论云中身表身下文。云劣身中身。二中身何别。内身名中身与表身相对。处中名中身。三品相对也
论解二十一受。即如所列 或九种受者。法师云。即初三位各为三位。故九也。此九摄一切受尽。更无别开余门也 又释。九种者。乐等三受为三。四乐身等三受。五乐心等受。六有味。七无味。八依耽嗜。九依出离。合为九。开即十也
论云云何为法。故前明心。此数明法。贪毗奈耶等者。毗奈耶。名调伏。即无贪调伏贪也。贪毗奈耶。即无贪也
论云如是诸受若随顺涅槃等。谓诸无为随顺决择。谓诸无漏心法。若随于界。谓三界有漏名爱味。若上界二性有漏法。乃欲界闻思。出家人等。依出离受。若下界二性法。及五贪欲之体。名耽嗜
论云如是六心当知皆是行时所起。谓前六心皆行作时起名行时。非住行等名行时。行时既尔。住时准知。如前已说。未住定时起名行时。住定时起名住时
论云依净盖等者。此中解住时十四心。未得定无间道。住加行道中。名净盖地。起八种心。依定无间道。断烦恼结。起彼六心 问曰。何故前八名净盖。是定加行非无间。后六是净。或一定一无间道。义曰。且如贪嗔痴。为所治盖。无贪调伏等为能治。即六合取。三所治即三盖也。此乃行时。下是住时八种。若略若散。略即止相。散即散乱。若下若举下。即惛沈。举即举相。若掉离掉。掉即掉举。若寂静若不寂静。谓恶作名不寂静。善作名寂静。又疑不寂静。决定名寂静。又合取前能治道名寂静。合前所治名不寂静。此即各别有对治。名净诸盖地。盖即五盖。后之十八种。总相而言。非别有所治。得后六时。要须得前。诸盖净已方能入根本定 若尔所治能治要须同时。何故盖为加行道。定为无间道。义曰。且如前能治寂静道等。若加行道。诸盖伏非永断。又前能治伏时为加行道。所治灭与无间道同时。为无间道所断。要所治灭能治生故
论云从盖得解脱已证入根本定。无间道中不定心。即所治也。前八别有对治故。加行道分别观心也。后无间道总相观。或言无间道。又未必明方便。无间道前之八心。所治皆是盖。别有所治。后之六种。虽非除盖。总断诸烦恼如此分别。此方便无间次第。八唯伏惑。非是无间
论结法念住中。云若能如是如实遍知诸杂染法自性因缘过患对治是法念住者。此勘上文。无别解此四种。但有自性及过患对治。无别因缘。若准上举。所治盖等名自性。次前言了知眼处有结。过患名过患。故前能治道名对治。又无别解因缘文。若义立无妨。谓六行时中三不善根。名诸惑之因缘。因缘生诸惑也。又即自性之种子名因缘也。又因何处。缘何处。而生自性即名因缘。又依眼乃至作意而生惑眼等处即名因缘
论初解受心法念住中。此中意。若缘内身生受心法念。缘此受心法。是名内受心法观。如内外等亦尔。此中缘身。无简能造所造总缘。若下第四唯能造非所造。故别也
论第五解修身观中。云若缘无识身色于过去有识等者。此中意。明见死尸于过去世曾有识时。此现尸名外。当有识时名内。缘现有识身未来无识身。内外亦尔。以现有识未来无识。相似法性。平等法性。一相无异。乃至过去亦尔
第六解中。云若缘自中身者。即自内身名中身。即自内中身也
论断四倒中。解身不净之意。说不净相应四憺怕路者。论第二解倒中。云受苦乐者。依下覆解中。云于心意识执我遇者我事愚故立心念住。即此计心以为我也。与前第一相违。如对法第一第十卷抄解
论解念住义中。云念慧二法是自性。与对法同。小乘唯念为自性。今大乘兼取二法。为念住自性也。诸心心所为助伴体。故言相杂
第二十九卷
论云云何名为一切善法。谓若彼对治等者。此初句谓总。能治下二句是别。能治言彼者。即别之彼也。谓彼盖结也。又前解不善法。今即彼前不善之对治也。下二句别出能治。初句即总也
论解策励中。云若缘过去不现见现在现见事境者。何故不言未来。又过去非现见。已生未生皆不现见。可言不现见。现在有未生不现见法。云何现在名现见也。义曰。过去现在所有未生。皆在未来故。不言未来也。举过现即兼未来义。若缘现在现见境。而起未生法。取境名现见。非现在未生法名现见也
论唯由分别力生非境界力者谓于住时思惟过去等者。谓不行于境界。无境界行。但缘过未故名为住。亦分别力境界力者。即行于境界名行也。若不善法境界力生时。必有分别故。无此偏句。分别即心。而生不善等者。是初偏句。即约过未生。第二俱句现在境起。与前第一翻解策励精进同
论云律仪断者。律仪名防过。防已生恶令不增长故。如对法抄说。别解由十因缘戒善清净。谓前二十卷。有十顺学法。一离母邑。二离爱着。三离懈怠。四离我见。五离段食味。六离言论爱。七离十一过。八离定味。九离散乱。十忍辱。四神足体是定。从因为名说欲等也。又定为神通之足。故名神足。又定名神。此四是神之足。心神足即心王也。法师云。又或是定。如对法抄
论。云彼由如是四三摩地增上力故已远诸缠复为永害一切一切恶不善法乃是正修习时有八断行为欲永害诸随眠故为三摩地得圆满故差别而转等者。此举欲明八断行所由。此八断行。旧名八业资粮。举欲明意中开二门。一为断随眠。二为定圆满。准下释二种能断随眠。故下文云由二因缘于随眠断分别了知。谓由现见思。及由不现见舍故。由此因缘能断随眠。准此卷初解策励中。云若缘过未事境。名缘不现见。若缘现在事境。名缘现见境。此义即思唯现在。舍通过未事境。若尔何故解舍中。云谓行过未现在三世。随顺诸恶心平等性。且分思为一世。舍为二世。其实如对法第九卷云。对治谓思舍。乃至已生沉掉能远离故。即通断三世。思舍二法既名断随眠。余六准知三摩地…
《瑜伽师地论略纂八》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