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略纂》十二 ▪第2页
卷第十二 / (论本第四十四五六七八九五十) / 基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彼故诸言说转然彼所言可说自性据第一义非其自性等者。虽有依他等所言说事。依此事起遍计言说。如此言说所说自性。如兔角故。据第一义。非如其遍计所执言说自性。言无事。即无遍计事也。非无依他
论云譬如空中有众多色色业可得容受一切诸色色业等者。此喻真如如空。遍计如色等。如下唯遣遍计诸似色色业。证真如似空之性
论云又如幻梦非如显现如实是有等者。上来明喻真如似空。色业似遍计。就此以下。喻依他如幻等如遍计执者。非有如计实人等。其假相似不无。即依他也
论云如是诸法非如愚夫言说串习下。总结上来明依他圆成有。遍计无也。约胜义离言自性。此二性非无所有。存二性也 由此方便悟入道理一切诸法非有非无犹如幻梦其性无二者。此结上三性。言遍计亦非有非无。非有同兔角也。非无有妄情也。依他亦尔。非有如遍计也。非无有假梦也。圆成亦尔非有同遍计。非无胜义有也 不取少分不舍少分等者。不取遍计。不舍二性。不作损减二性。不作增益遍计有也。名无失坏
论云陀罗尼有四种一法二义三咒四能得忍者。如下释中法陀罗尼。以法为境。即能诠名言。以念慧为体。义陀罗尼。其体同法。唯境界异。其异者何。谓所诠义为境。谓无量义意趣等。即唯在意地 咒陀罗尼。以定为体。依定持咒。令不妄故。以咒为境也。能得忍陀罗尼者。以无分别智为忍体。即证真如。能得忍者。即加行智。能有持咒功能。得证真如故。法师云。此以无分别智为体 若尔何故言能得忍。此于加行道中。持思此咒故。速得真智。证于真如。故下文在胜解行位
论解能得忍陀罗尼中。云成熟自然坚固因行者。谓在地前。是忍云因。不可动故名不动 因行具足妙慧者。即成熟趣出世之妙慧也。或于不动因行中 具足妙慧独处空闲者。言住处也 寂无言说。离言諠杂 曾无有物者。其意省事。无余资具物 见路而行者。谓不应行。必明相生时方行故。言见路而行。又所行之处必见正路。不染非过。非过名野处。正理必名路。依正理行。名见路行。知量而食等。可知
论于佛所说得菩萨忍诸咒章句能谛思惟其咒词曰等者。谓此咒无有义。但唯有名。谓地前菩萨诵此无义之咒。欲除计执。此唯但名。何处有义。故知诸法但有妄计名。无如实执义故。不可依名生执。由此思惟故。便能入真观。证菩萨忍
论云但唯无义如实了知此章句义所谓无义者。此释上无义是圆成实义。言此咒下无所诠。无所诠义故。能证圆成实。但由此咒下无所诠故 如实了知此章句下。所谓无义故。而证圆成实
论诸类此中而不决定者。由有谬错 亦不坚住者。由有退故 亦不广大者。持有分齐故。非如无边
论解五种愿等中。第二受生所。云随顺饶益有情诸善趣中者。问曰何以此中。不言随顺生恶趣中。义曰有二意。一谓善趣利多。恶趣利少。略不论也。二顺八相唯在善趣故。又恶趣无自在为王等化故。又说善趣时。意显生恶趣。从胜处说。唯论善趣
论解三三摩地中。云云何菩萨空三摩地等者。此中空意。若相见道。唯苦下二行。无愿文意。由有烦恼等言故。唯集四行。苦二行。无相文意。由有永灭寂静言。唯灭下四。若约余处文。有多差别。一文如前。又无愿并摄道下四行。余如前 有文。无相摄道下四行。无愿不尔。余如前 有文。三谛如前。初释道下四行。通三解脱门摄。如显扬第二卷 有义。空行。若约断惑通四谛。余可知。此中若会诸文不同。意表如对法抄。义准可知。又此论文意。在真观中。义用分立此三解脱门。若断惑唯空行。若俱时亦有无愿无相义者。无相中文意。有烦恼等言。似唯在集四行。苦二行。准下增减门中。总于有为而立无愿。无愿通三谛。又此总言。若此中意如前说
论云如是菩萨于三种三摩地中精勤修学者。此劝学也 于是建立如实了知者。结前正明三解脱门。又结不增不减义 于余行相三摩地如实悟入者。以了知此所明解脱门。于余行相。如实悟入。悉能解之 安立理趣如实悟入者。即初悟入真三解脱门 修习理趣如实了知者。劝修习三摩地之法故。下重解云谓于其中诸声闻众精勤修学。即学行及圆满证。即悟入也。更别解。思之可知
第四十六卷
菩提分法第十七之三
论云复有四种法嗢柁南者。此云说也。即世尊常诵说。此若嗢柁南名摄散。即以略偈而摄长行。今言说。谓常诵说。此义似无问自说也。若此四种体性。以法体出。谛有为无为故了知
论以三义解嗢柁南中。云法相应义者。谓表无常等。然与有为非相应故。又此行迹。能趣大生。招有漏胜人天果。无漏净土中生故。又能生色无色界。名大生。又能得真法生。名大生。又若以对出第一有而论。此大生即有漏生也
论云即于此中前刹那行自性灭坏无间非先诸行刹那自性生起正观为生等。乃至正观为灭者。若依小乘。生在未来。三相在现在。今依大乘。生等三相。在现在。灭在过去。如次前文辨。言本无今有名生。简无为故。言无为是有。而是本有今有。有为本无今有。而彼本有言。前刹那后无间。有非先种类生。若一色法前念灭。后念生。此极相似。云何言非先之言。义曰若不言相似。即是彼法。是彼法者。即一法体。胜行是常住法。即无有灭。以非即前刹那法体故。有相似之言 言住者。大乘二释。一说现在能有牵后果之功名住 若尔云何阿罗汉后心名住。以不能牵后心故。义曰以此妨故。故二说。今论云诸行生已即时未坏正观为住。不得是生已经停。名为住 若尔即住与生别时。故小乘别。此言今大乘应言。诸行生已即时未坏。如五十二。亦得生位经停。以立为住 异者若言此生法变坏名异者。此亦不然。即与生时别念故。以生时未变易。后变易方名异者。即生异别时故。今应言此已生行望前亡灭诸行刹那自性。唯起别异名异。即异前念皆名异也。以此义故。生异同时 灭者若即现在与异同时而名灭者。即灭是无法。住异是有法。如何有法俱时亦有无法。故此论云从此诸行生刹那后即此已生诸行刹那自性灭坏。正说为灭。即由有法无时至过去世。方立灭相故。生灭明闇而不同时 问曰若然即一刹那。无有四相。义曰此法灭。即此法生时。如秤两头平等平等。故一刹那有生有灭 若然何故不先灭后说生耶。义曰从初说故。以初时要有生故。故诸灭非先唯最灭。后方生起 问诸经中。皆言三有为相。何者为三。义曰有二义。一摄住入异。二摄异入住。言住入异者。以住相似无为故。又若闻诸法有住。即厌有为心不猛。今言唯异者。即有为深可厌。以有异故。不同无为有住。故以住相摄入异相。若约小乘。以异能灭坏生法故。于相功能胜。住能牵后生法。于灭无功。故摄住入异。二说摄异入住。异于自刹那有功能故。生已未坏说名为住。故有功能。异从异前法。于自念无功故。摄异入住。又异顺灭相。自性不显故。摄异入住 若尔何故不摄异入灭耶。义曰异是有法。灭是无法。一是过去。一是现在。相貌虽有相似。不可摄入灭相。下决择五十三。及本地第三卷抄
论云何以故诸行生时唯即如是诸行可得无别有余生住老灭如是诸行住老灭时唯即如是诸行可得无别有余生住老灭者。何故如此不同。后举四相者。以摄法遮法故。若指法互指。故唯有言诸行生。乃至诸行住老灭。若遮法谓遮别。有四相体。故法遍遮。故通举四相也 问曰何故遮生中。不唯言生。乃至住灭亦尔耶。义曰以住中亦有生故。以生时有住等故。故大生生八法等。是故遮遍遮
论云如是推求不可得故者谓若离彼色等诸行等以下。破生色之生。亦应有生。即小乘中小生也
论云若言一者计生实有即为唐捐言别有生是实物有不应道理者。此破小生。小生若与大生一者。计有大生是实物有。即为唐捐。所以者何。大生生色法。离色别有生小生。生大生应亦别有体。小生生大生。二生即言一。大生生色法。与生亦是一故。言别有生是实物有。即为唐捐。不应道理
论云若言异者如是即应非行生生是行生生不应道理者。非行生生即小生也。是行生生即大生也。汝若言大生小生异者。即应小生亦似大生。应能生色。大生生色法。亦能生小生。小生大生。应亦生色法故。小生非行生生能生色法。应是大生行生生。故二生异不应道理
论云谓若灭法别有自性是实成熟即应此灭有生有灭者。法师上来一重破讫。次下第二别破灭相。义曰不然。若未解彼生生例余相竟。下举后灭破。总是一翻。我宗所言灭是无法无别成熟汝若言别有灭相。此灭是有为故。应别有生有灭。若灭为生所生时。一切诸法。皆应不用功力而自然灭。如入灭定。灭相既生。随七八识心心所法。亦应皆灭。以灭生故。二既相违。故余须灭。既不灭。明知我所言。此法无时名灭。非灭别有生。生以灭相有故。为生所生。能遮能生。故余须灭。灭法有灭。准此例知
论解无我中。云于诸法中补特伽罗无我性者谓非即有法是真实有补特伽罗亦非离彼法别有真实补特伽罗者。谓破即蕴异蕴计我也
论解涅槃寂静中。先因永断后无余灭其余义者。即有余无余涅槃也 又先因永断。在无间道 后无余断。在解脱道 又先因永断。在加行伏上心 后无余断。断种子 其余毕竟不生者。谓果不生。以断因故
论云若上上胜及以上极若深深胜及以深极若劣若胜及以胜极法教正教教授教诫等者。上极等三句。一释是闻慧 深极等三句。是思慧 胜极等三句。是修慧。三慧之中各有上中下故 又法教正教。是上极等三品三句 教授。是深极等三句三品 教诫。是胜极极等三句三品。又前三慧中。一一皆有法教正教等三句。次第配之
功德品
功谓功劳。德谓道德。用功而得此德。名为功德。此中广明。名功德品 问曰何以次下明耶。义曰前明菩提。宗是因果觉分行。此等以前行时。必有所据。故次品后明功德品 初颂有七门中第二。五种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者。据相而论。人皆可得。受是不希奇。若意而论。不辞此事。名希…
《瑜伽师地论略纂十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