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略纂》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9卷43页码:P0001
唐 窥基撰

  《瑜伽师地论略纂》十二 ▪第5页

  卷第十二 / (论本第四十四五六七八九五十) / 基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前为胜。如旧论云。四者因缘不起平等。当今因亦不生平等性故。自然与因皆不生故。当经云无成平等。疏云以无生故。亦无苦性成起现前。法师云。因是能成。果是所成。执有自在天等为因。因既不能生故。言不成平等。以从因缘生故。自然与因。皆不生者。谓执有自然生及自在天等为因生。皆不成也。今更解云。前不生平等。谓心相造作等无故。共自然不生。非但自然不生。今因亦无故。不成平等。自然与生皆不生者。即双重解因果俱生义。即第三不生。第四不成平等也。如旧云。第五毕竟寂灭平等。当今云毕竟本寂平等性。故经云。寂静平等。旧解云。此第五也。以第六但有离诸虚伪之言。即判为第六本净平等。今者不然。以第六是能照智故。此第五第六。皆约真如为论。法师故开此毕竟本寂平等性故。一句成第五第六寂静平等本寂平等。次下句是别第七中 问曰此二何别。如旧解第五离染因。以第四三是离染果故。今第六是明离净相对治灭。今如何别。解云毕竟本寂之言。俱是旧经第五寂静平等一句。正是真如。下现有体事。能取正智。离诸戏论。平等性故。当旧云离诸虚伪平等。旧经本净平等。即是正智离虚伪戏论也 问曰如旧论文可通。如经本净。即真如云何通。此第六是正智故。义曰如经亦是正智。照本寂故名本寂。非体是本寂 又解此现有体事等一句。是经第七。无戏论平等。当旧经第八也。即是正智。其第五第六毕竟本寂。开之如前。远离一切取舍造作平等性故。即此烦恼众苦杂染离系解脱平等性故者。当地持第七取舍平等。当经第八无取舍等。若准经以毕竟本寂。为二胜。若合为一。即开此故字为二。虽然不依经文。此中意者。谓烦恼众苦。得解脱故。一切取舍平等也。分别所执境界自性。如幻化等。平等性故。地持云。九者妄相境界。如幻化平等。经云第九如幻平等。破法定无明信如幻也。即遍计所执。取所缘之法。即依他也。此等如幻平等。无分别智所行自性。有无无二平等性故。地持云。十者妄相境界有无无二平等。经云有无无二平等。即双破有无也。若遍计所执有无。此皆非有故云无二。即真如也。是谓十种法平等性

  论云依缘起智能引发空无愿无相解脱门者。观缘起生灭故。无我故。是空行。以有生灭无常流转道理。及断之得无为故。名无相行。以是有漏有为。深可厌坏。不生希愿故。名为无愿。是此中意也

  论云菩萨如是善于胜义领念有情如理通达烦恼系故等。乃至若应永灭一切有为者。谓菩萨善达真如故。悲愍有情。知烦恼系故。众缘合故。离我我所及诸染污。不是离烦恼。众缘合外。别有系缚有情。如是知故。不染生住在涅槃。为愍有情。不应永灭一切有为。入般涅槃。应入生死教化有情。是此中意也

  论云如是菩萨住此住中智悲随逐名无著智现前般若波罗蜜多现前等者。谓无著智现前故。不染生死。般若智现前故。不入般涅槃。前谓正智。后谓后得智。又俱通二智。且得智悲二行别之

  论云于一切种诸佛圣教一切外道及诸魔军等不能引夺者。何故前初地。非他所引。今后论之。且义前初地。谓真如教非他引。或一切教非他引。即总想非他引。非别相非他引。今此于一切种。圣教非他引。别相中非他引也。今此地中。加琉璃宝珠。于前具上庄也。即一切地。准此当知

  论云四风轮者。或四方之风。又此地十一段准法。又判配之第七地

  论云已得十种妙方便慧所引世间不共一切有情而共一切世间进道胜行等者。此十种慧。能与第八地。作方便故。名方便慧。何以得知故

  论云进道胜行故。此进道胜行。作有相行缘事相。有差别故。名世间。非烦恼业之所缠绕故。故名不共。以体是无漏故。以有相故。亦名为共。有情所不能行。无漏故名不共。作缘事相故名共。世间作后地前方便修。为后地之进道故。名进道胜行

  论解十种妙方便中。云谓依能起世间兴感摄受福德依于有情利益安乐增上意乐等。乃至依诸如来身语心智等者。地经中。此十别为四。第一名为身财因事。第二名为护恶因事。第三名为护善因事。后七名为化生因事。今论云。谓依能起世间兴感摄福德者。是经第一身财因事。意谓依能起世间兴感因之事。菩萨行之。摄受福德也

  论云依于有情利益安乐增上意乐者。是经第二护恶因事。谓多于有情。而起于恶故。有情是恶因。今以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于彼有情故。名护恶因事。而不起恶也

  论云依为菩提福德资粮菩提分法后后胜进者。当经第三护善因事。无学菩提。名为果事。今为此果福德资粮菩提分。于彼因中。后后胜进故。名护善因事。护令增也

  论云依不共声闻依不共独觉者。以下七种。当经第四化生事。于经第四中有七种。即为七也。不共声闻独觉者。当经七中第一愿。取世间三有而生故。经言毕竟远离三界。而能应化起三界行。二乘不然。是不共也

  论云依有情界者。当经第二说对治也。故经言。寂灭诸烦恼缠。而为众生。起灭贪等。故知有情界。为生染惑。是说对治十中第五也

  论云依诸法界者。当经第三灭诸障也。故经言。知法如幻梦等。而起无量化业事也。即知一切法界。皆如幻故。除遍计执。而起无量化业也。名灭障也。灭所知障。当经十中第六也

  论云依诸世界者。当经七十中第四大法集也。故经云。善知国土如空而起。庄严佛土也。知世界空故。修波罗蜜等。庄严佛土。大法集生之处。名大法集。十中第七也

  论云依诸如来身相者。当经第五亲近集也。故经言知佛法身无身。而起色身庄严行也。证二空所显如故。起色身行。亲近法身。名亲近集。十中第八也

  论云依诸如来语智者。当经第六转法轮也。故彼经言。知佛音声无声而声。随生起音声行。起此行故。究竟能转法轮也。十中第九也

  论云依诸如来心智者。当经第七所问善释。故经云。知佛于一念。通三世事。而能分别智。劫数修行知。佛于行随所问处。即能善释。第十此皆因行此行。故随此行。能感佛果之此法

  论云菩萨与彼共相应故便能通达无量无数如来境界及为彼起无功用无相无分别无量分别观无量佛境界起无间无缺精勤修学一切威仪行住作意一切分位不远离道者。此意。谓与前十种妙方便慧。共相应故。能达一切如来境界。以前慧所行处。是佛境界故。又为佛境界故。起无功用无相无遍计执分别。无量后得智依他分别。观诸佛境界。起无间缺。常精勤学一切威仪行住作意。不离心口身。而作是行。于一切分位行。是不远离之道也。此无功用无相观佛境界是道。于威仪中行住作意。一切分位不远离之故。下结文云。通达如来佛境界。起无间无缺。勤加行故

  论云彼第八住一向清净此第七住犹名为杂者。第八地无功用故一向清。七地有功用故名杂

  论云与清净住为前道故当言此住名不染污犹未得故当言此住随杂染污者。第八地中根本无相。此第七地初得无相。是第八地前导故名不染。未得根本无相。尚有功用。有所希求。未能任运无相。故随杂染

  论云今此住中一切贪等上首烦恼皆悉除断当知此住非有烦恼非离烦恼一切烦恼不现行故希求佛智犹未得故者。此住一切贪等皆悉除断。据地满心。非入地心。断如是惑。如佛地论。自当分别。当知此住非有烦恼下。释云一切烦恼不现行故。地满为论。如前释。非离烦恼下。释云有佛智未得。由有相似爱。佛爱菩萨执在故。非烦恼故下。诸文云有加行行圆满故

  论云于一切静虑等菩提分法皆能现前由修行相现在前故非由安住异熟分位如第八地者。此中意。第八地中诸静虑等。如异熟位。不须加行。任运现前。今此地中。未能任运。如第八异熟住故。有功用故。诸静虑等方能现前。由修行相现在故

  论云难可了知一切分别现行随逐身语意业皆悉安住而不舍离者。由有渐细分别。难可了知。粗分别故。名为无相。前地等有粗分别名有相。此皆随顺菩提之分别。故不舍离

  论云又诸菩萨第六住中所入灭定今此住中念念能入者。此能入者。考掠云。念念能入。非菩萨实能入。以起心化生故。若依念念定入。应不利生。故知以考掠为论 问曰何故唯言第六地。不言前五地。义曰影显前五地。说最后时。兼括前故。此地中十二段文。如结准配知。唯有第五有加行。行圆满摄故者。看上文。似与第四颠倒结第四。今第五第五合在第四。法师云。此第五有加行行圆满者。即是今此住中。一切贪等皆悉除断。以有加行行圆满故。所以断除诸惑。还是依治。结非颠倒法第八地

  论云谓诸菩萨于初无相住中已得十种入一切法第一义智者。如远师释。云一切法无生。有十得解。此无生之智。名入智也。今更言。一切法第一义。谓除二执所显真如。今明除二执。及所显真如。名入一切法第一义智

  论云谓依三世如其所应下。出十种。如地持文。不是疏家别解之。今文足不具十法。十法。谓依三世。如其所应。随于三世。有此计执。故随所应。此十皆除遍计所执第一有计一切诸法本来是有本来有生。今破言本来无生。经云无生 第二云。一切诸法现在未来有起。今破云无起无成。经同 第三云。即前本来法尔有相。今云无相。经同 第四计云。有自在六天等。为因等故。未来有成。今云无成。经云无出 第五有计过去坏劫有坏。今破云无坏。经云无失 第六计拨真如非有。今破依第一义。毕竟离言诸自性事是有。经云无尽 第七计云。一切诸法体是实有。今破云言说造作像自性。由体相故。及因相故。都无所有言。但是因果非是实有经云无染 第八计云。一切缘起杂染。在因时有染流转。在果时有止息。今破云。即由如是杂染体性。无流转性。无止息性。以俱是虚幻都无所有故。无流转。无止息。经云自性无生 第九计云。一切诸法由无智邪执为因。初中后时。一切时皆是杂染。今破云。依此无智邪执为因。于彼离言诸有体事。初中后位一切分染。平等性言由真如理故。其染皆平等。经云数善无思 第十有计唯无漏智能除诸惑。今破云。依于真如。无倒证…

《瑜伽师地论略纂十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