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略纂》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9卷43頁碼:P0001
唐 窺基撰

  《瑜伽師地論略纂》十二 ▪第5页

  卷第十二 / (論本第四十四五六七八九五十) / 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前爲勝。如舊論雲。四者因緣不起平等。當今因亦不生平等性故。自然與因皆不生故。當經雲無成平等。疏雲以無生故。亦無苦性成起現前。法師雲。因是能成。果是所成。執有自在天等爲因。因既不能生故。言不成平等。以從因緣生故。自然與因。皆不生者。謂執有自然生及自在天等爲因生。皆不成也。今更解雲。前不生平等。謂心相造作等無故。共自然不生。非但自然不生。今因亦無故。不成平等。自然與生皆不生者。即雙重解因果俱生義。即第叁不生。第四不成平等也。如舊雲。第五畢竟寂滅平等。當今雲畢竟本寂平等性。故經雲。寂靜平等。舊解雲。此第五也。以第六但有離諸虛僞之言。即判爲第六本淨平等。今者不然。以第六是能照智故。此第五第六。皆約真如爲論。法師故開此畢竟本寂平等性故。一句成第五第六寂靜平等本寂平等。次下句是別第七中 問曰此二何別。如舊解第五離染因。以第四叁是離染果故。今第六是明離淨相對治滅。今如何別。解雲畢竟本寂之言。俱是舊經第五寂靜平等一句。正是真如。下現有體事。能取正智。離諸戲論。平等性故。當舊雲離諸虛僞平等。舊經本淨平等。即是正智離虛僞戲論也 問曰如舊論文可通。如經本淨。即真如雲何通。此第六是正智故。義曰如經亦是正智。照本寂故名本寂。非體是本寂 又解此現有體事等一句。是經第七。無戲論平等。當舊經第八也。即是正智。其第五第六畢竟本寂。開之如前。遠離一切取舍造作平等性故。即此煩惱衆苦雜染離系解脫平等性故者。當地持第七取舍平等。當經第八無取舍等。若准經以畢竟本寂。爲二勝。若合爲一。即開此故字爲二。雖然不依經文。此中意者。謂煩惱衆苦。得解脫故。一切取舍平等也。分別所執境界自性。如幻化等。平等性故。地持雲。九者妄相境界。如幻化平等。經雲第九如幻平等。破法定無明信如幻也。即遍計所執。取所緣之法。即依他也。此等如幻平等。無分別智所行自性。有無無二平等性故。地持雲。十者妄相境界有無無二平等。經雲有無無二平等。即雙破有無也。若遍計所執有無。此皆非有故雲無二。即真如也。是謂十種法平等性

  論雲依緣起智能引發空無願無相解脫門者。觀緣起生滅故。無我故。是空行。以有生滅無常流轉道理。及斷之得無爲故。名無相行。以是有漏有爲。深可厭壞。不生希願故。名爲無願。是此中意也

  論雲菩薩如是善于勝義領念有情如理通達煩惱系故等。乃至若應永滅一切有爲者。謂菩薩善達真如故。悲愍有情。知煩惱系故。衆緣合故。離我我所及諸染汙。不是離煩惱。衆緣合外。別有系縛有情。如是知故。不染生住在涅槃。爲愍有情。不應永滅一切有爲。入般涅槃。應入生死教化有情。是此中意也

  論雲如是菩薩住此住中智悲隨逐名無著智現前般若波羅蜜多現前等者。謂無著智現前故。不染生死。般若智現前故。不入般涅槃。前謂正智。後謂後得智。又俱通二智。且得智悲二行別之

  論雲于一切種諸佛聖教一切外道及諸魔軍等不能引奪者。何故前初地。非他所引。今後論之。且義前初地。謂真如教非他引。或一切教非他引。即總想非他引。非別相非他引。今此于一切種。聖教非他引。別相中非他引也。今此地中。加琉璃寶珠。于前具上莊也。即一切地。准此當知

  論雲四風輪者。或四方之風。又此地十一段准法。又判配之第七地

  論雲已得十種妙方便慧所引世間不共一切有情而共一切世間進道勝行等者。此十種慧。能與第八地。作方便故。名方便慧。何以得知故

  論雲進道勝行故。此進道勝行。作有相行緣事相。有差別故。名世間。非煩惱業之所纏繞故。故名不共。以體是無漏故。以有相故。亦名爲共。有情所不能行。無漏故名不共。作緣事相故名共。世間作後地前方便修。爲後地之進道故。名進道勝行

  論解十種妙方便中。雲謂依能起世間興感攝受福德依于有情利益安樂增上意樂等。乃至依諸如來身語心智等者。地經中。此十別爲四。第一名爲身財因事。第二名爲護惡因事。第叁名爲護善因事。後七名爲化生因事。今論雲。謂依能起世間興感攝福德者。是經第一身財因事。意謂依能起世間興感因之事。菩薩行之。攝受福德也

  論雲依于有情利益安樂增上意樂者。是經第二護惡因事。謂多于有情。而起于惡故。有情是惡因。今以利益安樂增上意樂。于彼有情故。名護惡因事。而不起惡也

  論雲依爲菩提福德資糧菩提分法後後勝進者。當經第叁護善因事。無學菩提。名爲果事。今爲此果福德資糧菩提分。于彼因中。後後勝進故。名護善因事。護令增也

  論雲依不共聲聞依不共獨覺者。以下七種。當經第四化生事。于經第四中有七種。即爲七也。不共聲聞獨覺者。當經七中第一願。取世間叁有而生故。經言畢竟遠離叁界。而能應化起叁界行。二乘不然。是不共也

  論雲依有情界者。當經第二說對治也。故經言。寂滅諸煩惱纏。而爲衆生。起滅貪等。故知有情界。爲生染惑。是說對治十中第五也

  論雲依諸法界者。當經第叁滅諸障也。故經言。知法如幻夢等。而起無量化業事也。即知一切法界。皆如幻故。除遍計執。而起無量化業也。名滅障也。滅所知障。當經十中第六也

  論雲依諸世界者。當經七十中第四大法集也。故經雲。善知國土如空而起。莊嚴佛土也。知世界空故。修波羅蜜等。莊嚴佛土。大法集生之處。名大法集。十中第七也

  論雲依諸如來身相者。當經第五親近集也。故經言知佛法身無身。而起色身莊嚴行也。證二空所顯如故。起色身行。親近法身。名親近集。十中第八也

  論雲依諸如來語智者。當經第六轉法輪也。故彼經言。知佛音聲無聲而聲。隨生起音聲行。起此行故。究竟能轉法輪也。十中第九也

  論雲依諸如來心智者。當經第七所問善釋。故經雲。知佛于一念。通叁世事。而能分別智。劫數修行知。佛于行隨所問處。即能善釋。第十此皆因行此行。故隨此行。能感佛果之此法

  論雲菩薩與彼共相應故便能通達無量無數如來境界及爲彼起無功用無相無分別無量分別觀無量佛境界起無間無缺精勤修學一切威儀行住作意一切分位不遠離道者。此意。謂與前十種妙方便慧。共相應故。能達一切如來境界。以前慧所行處。是佛境界故。又爲佛境界故。起無功用無相無遍計執分別。無量後得智依他分別。觀諸佛境界。起無間缺。常精勤學一切威儀行住作意。不離心口身。而作是行。于一切分位行。是不遠離之道也。此無功用無相觀佛境界是道。于威儀中行住作意。一切分位不遠離之故。下結文雲。通達如來佛境界。起無間無缺。勤加行故

  論雲彼第八住一向清淨此第七住猶名爲雜者。第八地無功用故一向清。七地有功用故名雜

  論雲與清淨住爲前道故當言此住名不染汙猶未得故當言此住隨雜染汙者。第八地中根本無相。此第七地初得無相。是第八地前導故名不染。未得根本無相。尚有功用。有所希求。未能任運無相。故隨雜染

  論雲今此住中一切貪等上首煩惱皆悉除斷當知此住非有煩惱非離煩惱一切煩惱不現行故希求佛智猶未得故者。此住一切貪等皆悉除斷。據地滿心。非入地心。斷如是惑。如佛地論。自當分別。當知此住非有煩惱下。釋雲一切煩惱不現行故。地滿爲論。如前釋。非離煩惱下。釋雲有佛智未得。由有相似愛。佛愛菩薩執在故。非煩惱故下。諸文雲有加行行圓滿故

  論雲于一切靜慮等菩提分法皆能現前由修行相現在前故非由安住異熟分位如第八地者。此中意。第八地中諸靜慮等。如異熟位。不須加行。任運現前。今此地中。未能任運。如第八異熟住故。有功用故。諸靜慮等方能現前。由修行相現在故

  論雲難可了知一切分別現行隨逐身語意業皆悉安住而不舍離者。由有漸細分別。難可了知。粗分別故。名爲無相。前地等有粗分別名有相。此皆隨順菩提之分別。故不舍離

  論雲又諸菩薩第六住中所入滅定今此住中念念能入者。此能入者。考掠雲。念念能入。非菩薩實能入。以起心化生故。若依念念定入。應不利生。故知以考掠爲論 問曰何故唯言第六地。不言前五地。義曰影顯前五地。說最後時。兼括前故。此地中十二段文。如結准配知。唯有第五有加行。行圓滿攝故者。看上文。似與第四顛倒結第四。今第五第五合在第四。法師雲。此第五有加行行圓滿者。即是今此住中。一切貪等皆悉除斷。以有加行行圓滿故。所以斷除諸惑。還是依治。結非顛倒法第八地

  論雲謂諸菩薩于初無相住中已得十種入一切法第一義智者。如遠師釋。雲一切法無生。有十得解。此無生之智。名入智也。今更言。一切法第一義。謂除二執所顯真如。今明除二執。及所顯真如。名入一切法第一義智

  論雲謂依叁世如其所應下。出十種。如地持文。不是疏家別解之。今文足不具十法。十法。謂依叁世。如其所應。隨于叁世。有此計執。故隨所應。此十皆除遍計所執第一有計一切諸法本來是有本來有生。今破言本來無生。經雲無生 第二雲。一切諸法現在未來有起。今破雲無起無成。經同 第叁雲。即前本來法爾有相。今雲無相。經同 第四計雲。有自在六天等。爲因等故。未來有成。今雲無成。經雲無出 第五有計過去壞劫有壞。今破雲無壞。經雲無失 第六計撥真如非有。今破依第一義。畢竟離言諸自性事是有。經雲無盡 第七計雲。一切諸法體是實有。今破雲言說造作像自性。由體相故。及因相故。都無所有言。但是因果非是實有經雲無染 第八計雲。一切緣起雜染。在因時有染流轉。在果時有止息。今破雲。即由如是雜染體性。無流轉性。無止息性。以俱是虛幻都無所有故。無流轉。無止息。經雲自性無生 第九計雲。一切諸法由無智邪執爲因。初中後時。一切時皆是雜染。今破雲。依此無智邪執爲因。于彼離言諸有體事。初中後位一切分染。平等性言由真如理故。其染皆平等。經雲數善無思 第十有計唯無漏智能除諸惑。今破雲。依于真如。無倒證…

《瑜伽師地論略纂十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