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31卷43页码:P0607
唐 窥基撰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一 ▪第2页

  卷上(本) / 大慈恩寺翻经沙门基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成具陈指实。此后二解依瑜伽论摄释分解。凡释经法。初体后义。初略后广故 七以教成教 八以教成理 九以理成教 十以理成理 问此后四释依何得知 答论末颂云已依圣教及正理。又云此论三分成立唯识。故知能成通教及理。论初颂云我今释彼说。说则本论所立之教。或所说之理。二义皆通。论末又云以三十颂显唯识理极明净故。颂云分别唯识性相义。义则是理。故知所成亦通教.理

  论者俱舍云。教诫学徒故称为论。瑜伽释云。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称为论 初解依悲。利众生故。后解依智。辨诸法故。成唯识则论。成唯识之论。准义应知

  何故此论名成唯识不名成余。亦成余义故 欲令证得唯识理智而成立之。如瑜伽论。此通教.理。从多唯识为名 或复今者无倒成立唯识妙理。如成实论。亦通教.理从所诠为名 或破执实心外有境。不能信学唯识妙理而成立之。如成假论。亦通教.理。成是立义 或复此论依于唯识甚深理智而成立之。如水陆华。对法论等依彼起故 或恐唯识妙理散灭。今者略摄广散义故成立之。如摄大乘 又一切法中心最为胜。如华严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等。所以成立

  问准下正宗。或分为二。一因二果。或分为三。如疏中解 或分为四。初一颂半总标纲要分。第二十四颂半广陈能变分。第三有九颂结释外难分。第四有五颂依修获益分 或分为五。前第三分中开一颂为重陈变义分。如是诸释则是成立随所应义 何故但名成唯识论 答从初所明为名。彼依识所变故。如瑜伽论。又从初二段为名。中分亦有唯识言故。谓是诸识转变等也 或从初中后所明为名。第三段云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等故。或后二段意欲解释初略标故。或虽所明通一切法无非唯识。故不名余。又本欲成立唯识义故。此上立成唯识名之意归也

  释题目中。有五唯识为所观。三惠为能观。又境.教.理.行.果五种唯识。如章中解。境唯识中处处经中就机种种异说。或依所执。或就杂染。或随所执及有为。或但随有为。或随指事。或随空有一切诸法以明唯识。各有诚文。义如章说 依境.教.理.行.果五唯识中。此论有义但明境唯识。舍离外取境。一切境不离心故。如文具显 有义但说教唯识。成论本教释彼说故 有义但取理唯识。成立本教所说之理。分别唯识性相义故 有义但取行唯识。明五位修唯识行故 有义但取果唯识。求大果故。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身故 今依正义五种皆是。虽依第三分。云已依圣教及正理。分别唯识性相义。及云我今释彼说唯取教.理。说依教.理成彼性相。性相则摄一切尽故。一切皆取于理为胜 问何故四依劝依智不依识。此论名唯识。不名唯智耶。问余三依亦如是 如唯识章释名中释 又释论名法。如宗轮述记说

  所被机中有三。初述异。次会同。后被机

  初述异者。法华经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以教准机唯有一机。涅槃亦言。师子吼者是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众生亦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诸众生唯有佛性 准天亲摄论云。上乘.下乘有差别故。菩萨.声闻各有三藏。不论独觉.不定.无性。有别广教则分为二。独觉.无性皆无别藏。十力等中根上下智力。亦唯有二。准善戒经.持地论文立为二。一有性。二无性 无始法尔六处殊胜有性也 唯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无性也 准法华经亦可说有三。求三乘者授以三乘。故彼论云。四种声闻不为趣寂增上慢者而受记故。有果乘故但说有三 依涅槃经亦有三。如病人有三。一若遇不遇良医决定可差菩萨也。二遇则差。不遇不差二乘也。三遇与不遇皆不可差无性人也 依大般若经第五百九十三第十六会云。在自鹭池侧说时。善勇猛菩萨请言。唯愿世尊哀愍我等。为具宣说如来境智。若有情类于声闻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能证得自无漏地。于独觉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离。于无上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若有情类虽未已入正性离生而于三乘性不定者。闻此法已皆发无上正等觉心。唯愿如来为答所问。此经唯说有种性人入圣道者。故无第五无种性人.大悲阐提。又断善人未能入圣。此亦不说 又胜鬘经云。谓离善知识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是名摄受正法堪能荷负四种重任。此中以通从别。有性为三。无性为一 又依十卷楞伽经中第二卷末。四卷者第一卷说。大分亦同。佛告大惠。有五种性证法。一声闻乘性。二辟支佛乘性。三如来乘性。四不定乘性。五者无性谓一阐提。此有二种。一者焚烧一切善根。则谤菩萨藏。二者怜愍一切众生。作尽一切众生界愿。是菩萨也。若众生不入涅槃我亦不入。大惠白佛。此二何者常不入涅槃。佛言菩萨常不入涅槃。非焚烧一切善根者。以知诸法本来涅槃。不舍一切诸众生故 大庄严论第一卷种性品。说五种种性。三乘定及不定四同瑜伽。第五性中说有二种。一时边。二毕竟。时边有四。颂曰。一向行恶行。普断诸白法。无有解脱分。善少.亦无因。毕竟无者以无因故。此中时边应云暂时。梵云涅迦罗阿波利匿缚喃达磨涅者暂也。迦罗时也。阿名无也。波利圆也。匿缚喃寂也。达磨法也。则暂时无圆寂法。若时边等者。应云迦罗案多阿波利匿缚喃。案多是边故。余义同前 瑜伽所说五性如疏

  次叙同者。余文如前自更和会。楞伽所说二种阐提。初是断善根具邪见者。后是菩萨具大悲者。初者有入涅槃之时。后必不尔。以众生界无尽时故。无性有情不成佛故。大慈菩萨无成佛期。然第五性合有三种。一名一阐底迦。二名阿阐底迦。三名阿颠底迦。一阐底迦是乐欲义。乐生死故。阿阐底迦是不乐欲义。不乐涅槃故。此二通不断善根人。不信.愚痴所覆蔽故。亦通大悲菩萨。大智大悲所熏习故。阿颠底迦名为毕竟。毕竟无涅槃性故。此无性人亦得前二名也。前二久久当会成佛。后必不成。楞伽但说具前二名有性阐提。庄严通说有性.无性二种阐提。瑜伽.楞伽二种断善果必当成。因现未成断善根故。楞伽大悲因现定成果必不成。以众生界无尽时故。无种性者现.当毕竟二俱不成 合经及论阐提有三。一断善根。二大悲。三无性。起现行性有因有果。由此三人及前四性四句分别。一因成果不成。谓大悲阐提。二果成因不成。谓有性断善阐提。三因果俱不成。谓无性阐提.二乘定性。四因果俱成。谓大智增上.不断善根而成佛者 总而言之。涅槃据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唯说有一。摄论据有性利钝根。以明但分上下。善戒经依有.无类别。说有.无二性。又涅槃依有性利钝以分二。无性为一。故病分三。法华化不定不别分别。总相说三。般若说请问入道。说有性非无性。胜鬘喻负四类担隐不定性。以通从别不超三类故。楞伽依有性以辨当成不成。虽说有五不说无性。庄严论中具别分别因果之性俱不现行。第五离二不说大悲。瑜伽总谈生类性之有无。虽陈五种第五之中不说大悲及断善者 大乘有性众所共许。定性二乘及无性者人所不悉。如瑜伽六十七决择中说 问何故楞伽不说无性。瑜伽不说大悲阐提 答教所被机时众别故。楞伽为显大悲菩萨是第五性。五种种姓皆谈有故。遂隐五中无性不论。瑜伽据理五性类别。纵断善者入前性中。据用虽无种体有故。大悲.断善则是第一或第四中。但说无性为第五中。所以不说大悲菩萨。决择六十七。有五难无性有情一说无疑起难。二有情无根难。三诸界平转难。四应具诸界难。五无应转有难 答即有六。一教.理并违答。二假设非例答。三非喻乖理答。四平喻无别答。五背法不齐答。六纵转不成答 谓有难言。云何而有毕竟无般涅槃法耶。应诘彼言。诸有情类种种界性.无量界性.下劣界性.胜妙界性为有.为无。若言有者无有毕竟无涅槃法者不应道理 此亦违理。则唯识云有性法尔。无此不然 若言无者经言诸有情类有种种界性乃至胜妙界性不应道理。此亦违经。无性即是下劣界摄。复有难言。有情虽有种种界性乃至胜妙界性。而言无有无根有情。如是无涅槃法何故不尔。或应许有无根有情。应诘彼言。诸无根者为是有情。为非有情。若是有情外无根物应是有情。假设为难。非他所许 若非有情。而言何不许有无根有情者不应道理。性非无根何得例难。复有难言。如作刹帝利已后作婆罗门.吠舍.戍达罗。如是乃至作那落迦已。或乃至作天。如是何故不作无涅槃法已。或时后作有般涅槃法耶。应诘彼言。诸类相转为有一切界。为独有一耶。若有一切喻不相似。彼无一切故为非喻。若独有一。先是刹帝利等。乃是转为余类不应道理。乖正理故。复有难言。如刹帝利等具一切界。如是无般涅槃法。何故不有般涅槃法界耶。应诘彼言。有界.无界为互相违为不尔耶。若互相违。而言无法何故不有般涅槃法不应道理。互相违故。若不相违。则此有情是无。亦有般涅槃法不应正理。无别体故。复有难言。现见一地。于一时间无金种性。或时则有。乃至一时无盐种性。或时则有。或于一时有诸界性。或时则无。如是先无般涅槃法种性。何故不于一时成有般涅槃法种性耶。应诘彼言。如地方所。先无此性。后有此性。或先有此性后无此性。如是先有声闻种性。后无是性。乃至先有大乘种性。后无是性。先有不定性。后无是姓耶。若言尔者。顺解脱善应空无果。又若尔者。立种性定不应道理。若不尔者。汝言先住无性后住有性。如地方所。有种性者先住有性。后住无性。如地方所不应道理。又应责彼。无涅槃法下劣界者。为则此生转成有性。为于后生。若则此生彼遇缘已于现法中。为能起顺解脱分善。为不能耶。若言能者。现起善根而言无性不应道理。若言不能。彼遇良缘现法不能起顺解脱善。而言转成般涅槃法者不应道理。若言后生方成有姓。彼为先生积集善根后生遇缘方起彼善。为先不集。若言先…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