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一 ▪第2页
卷上(本) / 大慈恩寺翻經沙門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成具陳指實。此後二解依瑜伽論攝釋分解。凡釋經法。初體後義。初略後廣故 七以教成教 八以教成理 九以理成教 十以理成理 問此後四釋依何得知 答論末頌雲已依聖教及正理。又雲此論叁分成立唯識。故知能成通教及理。論初頌雲我今釋彼說。說則本論所立之教。或所說之理。二義皆通。論末又雲以叁十頌顯唯識理極明淨故。頌雲分別唯識性相義。義則是理。故知所成亦通教.理
論者俱舍雲。教誡學徒故稱爲論。瑜伽釋雲。問答決擇諸法性相故稱爲論 初解依悲。利衆生故。後解依智。辨諸法故。成唯識則論。成唯識之論。准義應知
何故此論名成唯識不名成余。亦成余義故 欲令證得唯識理智而成立之。如瑜伽論。此通教.理。從多唯識爲名 或複今者無倒成立唯識妙理。如成實論。亦通教.理從所诠爲名 或破執實心外有境。不能信學唯識妙理而成立之。如成假論。亦通教.理。成是立義 或複此論依于唯識甚深理智而成立之。如水陸華。對法論等依彼起故 或恐唯識妙理散滅。今者略攝廣散義故成立之。如攝大乘 又一切法中心最爲勝。如華嚴雲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蘊。一切世間中。無法而不造等。所以成立
問准下正宗。或分爲二。一因二果。或分爲叁。如疏中解 或分爲四。初一頌半總標綱要分。第二十四頌半廣陳能變分。第叁有九頌結釋外難分。第四有五頌依修獲益分 或分爲五。前第叁分中開一頌爲重陳變義分。如是諸釋則是成立隨所應義 何故但名成唯識論 答從初所明爲名。彼依識所變故。如瑜伽論。又從初二段爲名。中分亦有唯識言故。謂是諸識轉變等也 或從初中後所明爲名。第叁段雲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等故。或後二段意欲解釋初略標故。或雖所明通一切法無非唯識。故不名余。又本欲成立唯識義故。此上立成唯識名之意歸也
釋題目中。有五唯識爲所觀。叁惠爲能觀。又境.教.理.行.果五種唯識。如章中解。境唯識中處處經中就機種種異說。或依所執。或就雜染。或隨所執及有爲。或但隨有爲。或隨指事。或隨空有一切諸法以明唯識。各有誠文。義如章說 依境.教.理.行.果五唯識中。此論有義但明境唯識。舍離外取境。一切境不離心故。如文具顯 有義但說教唯識。成論本教釋彼說故 有義但取理唯識。成立本教所說之理。分別唯識性相義故 有義但取行唯識。明五位修唯識行故 有義但取果唯識。求大果故。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身故 今依正義五種皆是。雖依第叁分。雲已依聖教及正理。分別唯識性相義。及雲我今釋彼說唯取教.理。說依教.理成彼性相。性相則攝一切盡故。一切皆取于理爲勝 問何故四依勸依智不依識。此論名唯識。不名唯智耶。問余叁依亦如是 如唯識章釋名中釋 又釋論名法。如宗輪述記說
所被機中有叁。初述異。次會同。後被機
初述異者。法華經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 以教准機唯有一機。涅槃亦言。師子吼者是決定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衆生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悉皆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諸衆生唯有佛性 准天親攝論雲。上乘.下乘有差別故。菩薩.聲聞各有叁藏。不論獨覺.不定.無性。有別廣教則分爲二。獨覺.無性皆無別藏。十力等中根上下智力。亦唯有二。准善戒經.持地論文立爲二。一有性。二無性 無始法爾六處殊勝有性也 唯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無性也 准法華經亦可說有叁。求叁乘者授以叁乘。故彼論雲。四種聲聞不爲趣寂增上慢者而受記故。有果乘故但說有叁 依涅槃經亦有叁。如病人有叁。一若遇不遇良醫決定可差菩薩也。二遇則差。不遇不差二乘也。叁遇與不遇皆不可差無性人也 依大般若經第五百九十叁第十六會雲。在自鹭池側說時。善勇猛菩薩請言。唯願世尊哀愍我等。爲具宣說如來境智。若有情類于聲聞乘性決定者。聞此法已速能證得自無漏地。于獨覺乘性決定者。聞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離。于無上乘性決定者。聞此法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若有情類雖未已入正性離生而于叁乘性不定者。聞此法已皆發無上正等覺心。唯願如來爲答所問。此經唯說有種性人入聖道者。故無第五無種性人.大悲闡提。又斷善人未能入聖。此亦不說 又勝鬘經雲。謂離善知識無聞非法衆生。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是名攝受正法堪能荷負四種重任。此中以通從別。有性爲叁。無性爲一 又依十卷楞伽經中第二卷末。四卷者第一卷說。大分亦同。佛告大惠。有五種性證法。一聲聞乘性。二辟支佛乘性。叁如來乘性。四不定乘性。五者無性謂一闡提。此有二種。一者焚燒一切善根。則謗菩薩藏。二者憐愍一切衆生。作盡一切衆生界願。是菩薩也。若衆生不入涅槃我亦不入。大惠白佛。此二何者常不入涅槃。佛言菩薩常不入涅槃。非焚燒一切善根者。以知諸法本來涅槃。不舍一切諸衆生故 大莊嚴論第一卷種性品。說五種種性。叁乘定及不定四同瑜伽。第五性中說有二種。一時邊。二畢竟。時邊有四。頌曰。一向行惡行。普斷諸白法。無有解脫分。善少.亦無因。畢竟無者以無因故。此中時邊應雲暫時。梵雲涅迦羅阿波利匿縛喃達磨涅者暫也。迦羅時也。阿名無也。波利圓也。匿縛喃寂也。達磨法也。則暫時無圓寂法。若時邊等者。應雲迦羅案多阿波利匿縛喃。案多是邊故。余義同前 瑜伽所說五性如疏
次敘同者。余文如前自更和會。楞伽所說二種闡提。初是斷善根具邪見者。後是菩薩具大悲者。初者有入涅槃之時。後必不爾。以衆生界無盡時故。無性有情不成佛故。大慈菩薩無成佛期。然第五性合有叁種。一名一闡底迦。二名阿闡底迦。叁名阿顛底迦。一闡底迦是樂欲義。樂生死故。阿闡底迦是不樂欲義。不樂涅槃故。此二通不斷善根人。不信.愚癡所覆蔽故。亦通大悲菩薩。大智大悲所熏習故。阿顛底迦名爲畢竟。畢竟無涅槃性故。此無性人亦得前二名也。前二久久當會成佛。後必不成。楞伽但說具前二名有性闡提。莊嚴通說有性.無性二種闡提。瑜伽.楞伽二種斷善果必當成。因現未成斷善根故。楞伽大悲因現定成果必不成。以衆生界無盡時故。無種性者現.當畢竟二俱不成 合經及論闡提有叁。一斷善根。二大悲。叁無性。起現行性有因有果。由此叁人及前四性四句分別。一因成果不成。謂大悲闡提。二果成因不成。謂有性斷善闡提。叁因果俱不成。謂無性闡提.二乘定性。四因果俱成。謂大智增上.不斷善根而成佛者 總而言之。涅槃據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唯說有一。攝論據有性利鈍根。以明但分上下。善戒經依有.無類別。說有.無二性。又涅槃依有性利鈍以分二。無性爲一。故病分叁。法華化不定不別分別。總相說叁。般若說請問入道。說有性非無性。勝鬘喻負四類擔隱不定性。以通從別不超叁類故。楞伽依有性以辨當成不成。雖說有五不說無性。莊嚴論中具別分別因果之性俱不現行。第五離二不說大悲。瑜伽總談生類性之有無。雖陳五種第五之中不說大悲及斷善者 大乘有性衆所共許。定性二乘及無性者人所不悉。如瑜伽六十七決擇中說 問何故楞伽不說無性。瑜伽不說大悲闡提 答教所被機時衆別故。楞伽爲顯大悲菩薩是第五性。五種種姓皆談有故。遂隱五中無性不論。瑜伽據理五性類別。縱斷善者入前性中。據用雖無種體有故。大悲.斷善則是第一或第四中。但說無性爲第五中。所以不說大悲菩薩。決擇六十七。有五難無性有情一說無疑起難。二有情無根難。叁諸界平轉難。四應具諸界難。五無應轉有難 答即有六。一教.理並違答。二假設非例答。叁非喻乖理答。四平喻無別答。五背法不齊答。六縱轉不成答 謂有難言。雲何而有畢竟無般涅槃法耶。應诘彼言。諸有情類種種界性.無量界性.下劣界性.勝妙界性爲有.爲無。若言有者無有畢竟無涅槃法者不應道理 此亦違理。則唯識雲有性法爾。無此不然 若言無者經言諸有情類有種種界性乃至勝妙界性不應道理。此亦違經。無性即是下劣界攝。複有難言。有情雖有種種界性乃至勝妙界性。而言無有無根有情。如是無涅槃法何故不爾。或應許有無根有情。應诘彼言。諸無根者爲是有情。爲非有情。若是有情外無根物應是有情。假設爲難。非他所許 若非有情。而言何不許有無根有情者不應道理。性非無根何得例難。複有難言。如作刹帝利已後作婆羅門.吠舍.戍達羅。如是乃至作那落迦已。或乃至作天。如是何故不作無涅槃法已。或時後作有般涅槃法耶。應诘彼言。諸類相轉爲有一切界。爲獨有一耶。若有一切喻不相似。彼無一切故爲非喻。若獨有一。先是刹帝利等。乃是轉爲余類不應道理。乖正理故。複有難言。如刹帝利等具一切界。如是無般涅槃法。何故不有般涅槃法界耶。應诘彼言。有界.無界爲互相違爲不爾耶。若互相違。而言無法何故不有般涅槃法不應道理。互相違故。若不相違。則此有情是無。亦有般涅槃法不應正理。無別體故。複有難言。現見一地。于一時間無金種性。或時則有。乃至一時無鹽種性。或時則有。或于一時有諸界性。或時則無。如是先無般涅槃法種性。何故不于一時成有般涅槃法種性耶。應诘彼言。如地方所。先無此性。後有此性。或先有此性後無此性。如是先有聲聞種性。後無是性。乃至先有大乘種性。後無是性。先有不定性。後無是姓耶。若言爾者。順解脫善應空無果。又若爾者。立種性定不應道理。若不爾者。汝言先住無性後住有性。如地方所。有種性者先住有性。後住無性。如地方所不應道理。又應責彼。無涅槃法下劣界者。爲則此生轉成有性。爲于後生。若則此生彼遇緣已于現法中。爲能起順解脫分善。爲不能耶。若言能者。現起善根而言無性不應道理。若言不能。彼遇良緣現法不能起順解脫善。而言轉成般涅槃法者不應道理。若言後生方成有姓。彼爲先生積集善根後生遇緣方起彼善。爲先不集。若言先…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