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二 ▪第3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二障亦有成不成。应说二乘烦恼种有成不成。所知一向成。菩萨双说。资粮位俱生成不成。分别成不成。加行位一向不成。俱生通成不成。入见道已。修道成不成。见道一向不成。修道第七一向成。第六有成不成。烦恼障不断一向成。所知障种有成不成。皆思准
异生性唯染二障种上立者。问智障不障于二乘。即说名无覆。无性之人二障俱不障三乘。所知障体何性摄。皆应非染 答可断种轻望不障以名无覆。无性二种俱重。通障三乘圣道并名为覆。若唯取分别种名异生。即一界成三界。应名三界异生。若取生现行种。即已离欲应名诸界异生 取与第八异生同地之性。其体即得之
同分。略以十门分别。一释名(如疏。决择五十二云。由彼彼分互相似性名众同分。此意则显众者彼彼多非一义。分者类义。同者相似义。即众多分类相似名众同分)。二现种所依(难俱通。命根依之而立故此皆通。如对法)。三等流.异熟等(一切皆通。五十二示音声等位。故通三)。四三性所依(并通。五十二云邪见等类。诸佛亦等故)。五内外所依(诸论唯内。此中难他。故俱通外)。六系非系依(皆通)。七总别所依(有无漏位皆通别总)。八见所断等所依。九学等所依。十总别得舍。既通人.法随应舍得准小乘说 今以理立。有唯一得不舍。谓佛报身。有唯一舍不得。谓入无余心位。有永定得.舍。谓无性有情死此生彼。有定不得.舍。谓无为等 问有为相以假立同分。择灭相似许假立耶 答不然。有为体用相似有同分。择灭无体复无用故不立同分。真如是一。无相似故。不说同分
四正断者。一律仪断。谓已生恶法为令断故生欲策励。二断断。未生恶法令不生故。三修习断。未生善法为令生故。四防护断。已生善法为欲令住生欲策励。皆即精进策发故。惠自能渐伏惑。从果为名名为正断
命根。以五门分别。一体。二名。三异熟.非异熟等。四有.无漏等。五问答分别。有难命根若唯种子者。何故地狱八根现.种俱定成熟 答又七根有现.种。命根唯种。通论八法故言现.种。非命根有现行。又此八根定必成熟。设有种.现皆定成之。非说命根亦有现也。又以所持六处为现斯有何失。此由业引功能差别名命根。佛由愿力令种生现。连色.心等之分限名命根
问厌心入无心有细心。厌色入无色有细色。厌身入无身有细身 答若厌粗身亦有细身。如佛身故。粗细总厌不得有身。与心异故 问厌心入无心。二定名无心。厌初入第二。二禅名无心 答厌心总厌六。二定名无心。厌下非上心。上定非无心 问厌色八无色。虽有细色名无色。厌下入上定。上定名无心 答业色上地无。虽有细色名无色。报心上地有。不得名无心 问心种防于心。定体非心色。色种防于色。戒体非色.心 答所防性是色。能防亦色收 问所厌既是心。能厌应心摄 答所防.所发俱是色。能防于色亦名色。所厌虽心无所发。能防于心非心.色 问散色可然。定.道共戒无所发。云何可名色。于此难中可励思择 答厌心厌一切。能厌非色.心。防色唯防恶。能防故称色 问厌心厌一切。能厌唯心种。防色唯防恶。能防应现行 答曰通有
第二卷
上坐部立二相。化地部立三相。一刹那灭蕴。一切色.心。二一期蕴。谓寿命。此二辨相。三穷生死蕴。虽别有法而非在相 正量部立四相。色法一期多时生灭。心.心所法.灯焰.铃声刹那刹那生灭。动等时长。大地经劫住 经部师若顺萨婆多。故俱舍第四说。彼意生用未来。三相用现在。然是假立。非是本计。其经部师本所执相。与大乘世同 古一切有师。生在未来。现在一刹那三相时别。初位名住。此能取果。有殊胜方故。异.灭不能。其力弱故。住位以后令法衰微名为异位。异位已后令法后用无名之为灭 若正理师。生在未来。住.异.灭三同一时用。生令法将有用。住能令法取当果起。即住之时。异能令法后不及已前弱于前故。有为法尔势力羸劣不及前故。而或有时法增长者。由余缘至令生。如是非本法性。本法性劣必衰异故。其增长时其异仍体在性。令法劣故。灭即于住时起用令用至后念无 若经但说有二相者。一切有师云。举初.后相以略中间。生转令法有用。有用之时在现在。未来生时法未有用故。灭能令法将无用。后刹那中正无用故。住虽有法不及于生。异虽衰法不及于灭。是故略住.异。但说于生.灭 正理师云。此显二时起用。未来起生功能。令法入现在。现在有灭时。令法入过去。住.异之用与灭同时。时不异故所以不说。生.灭乃是有用.无用之始际。不说生及住.异为二用等
第三破四相中有二。初总非。后别破。别破中有七。一六转无差难。二能所不异难。此二皆有宗比量相违因不定过。谓初彼量云。三有为相。异所相法定别有体。说属主言故。如提婆达多之衣。后比量云。三身为相。异所相法定别有体。是能相故。如烟等相。故皆有二过
第一难比量相违。汝名.句.文。非实能诠。许异声故。如色.香等 第二结归声诠 第三外救云。声上非即异声之名等。量云。声上屈曲。定异所依实有。色蕴上屈曲故。如长.短等。此有三过。一阙无同喻。不分别彼此长等故。二若以大乘长等为喻。同喻中无所立过。大乘长等非异所依实有体故。三若以自长等为喻。因中有彼法差别相违过。异所依实有中。异所依别处实有。异所依同处实有等。为法差别。量云。声上屈曲。定不异所依别处实有色蕴上屈曲故。如长.短等。或文字等。处摄不别故。故知名等实为无用 第四外难云。内声屈曲。不能诠表。声屈曲故。如弦管声。论主为作有法差别相违。内声屈曲。能生名不能生名。是有法差别故。量云。汝内声屈曲。不能生名。声屈曲故。如弦管声。此就他宗难
又谁说彼等。申自宗义。恐违比量。量云。弦管屈曲等声。能诠表。有因受大声之屈曲故。如自许内声 彼量云。大乘风铃声等。应有诠用。声性故。如内语声等。或内声等。不能诠。声摄故。如风铃等 次云直以理遂。如彼风铃不生名等。我风等声亦不能诠量云。汝风铃等声。应生名。声摄故。如内语声 第五诤语与声即异
言天爱者。梵云没劫。此名为愚。愚有三名。一提婆此云天。二匿缚(平声呼之)此云光明。三钵剌阇钵底此云生主。钵剌阇生也。钵底主也。旧云世主也。摩诃波阇波提名大生主是也。此即梵王 世间之胜莫过于天。世间之劣莫过愚者。唤愚为天调之故也。唤奴为郎君等 光明者。照了义。愚人痴闇调唤为光明。如名贫人为富财物。亦如唤钝人为聪明物。梵王世间皆计为父。犹彼所生但知端坐。虽能生一切都无动作。痴人喻彼。虽被驱使百种皆作。都无所知。无小别识。劣从胜号名曰生主。此痴夫可怜故曰天爱也。余义同常
问字是名.句依而不诠表。大乘离声无体。何者为字 此方但有一字名。其字难解。彼方多分无一字名。如言杀字有三字合。谓沙.吒.多三合方成一杀。[代/直]字如云音邬。字无诠表故。故虽假立亦有字转名.句.文身。文身异名身。文者彰义。彰彼二故。又名显。此为所依显彼义故。又名字无异转。如[褒-保+可].噎.等。如疏中释别名等。名身者名谓呼召。名因称名。句者梵云钵陀。如疏中解应云迹。一名谓名身等皆依士释。身是二总。名是一别。别名之身名为名身。二名积集名为身。故多名之身亦。复如是。以一名非身故。非持业释。然此三种。不单言名。复不言多名身。唯就名身等者。言中摄略.广故。单言名身且以略言。多即广故 二辨其差别。论云名诠自相等。五十二云。为名.句所依应字。于一切所知.所诠事。极略相是字。若中是名。若广是句。若唯依文了达音韵。不能了达所有事义。若依止名。复能了达彼法自性。亦了音韵。不能了达所简择法深广差别。若依通句一切能了。对法亦同。显扬十二云。有字非名。谓一字。有名非句。谓一字名。句必有名。名必有字。故成差别 若能显名显。何故名.句不名显 以非本故。谓辨句自体诠由文身显。如饮食有味由盐方显之 三界分别。名有二种。一言说。此中者是。以声为体。唯二地系。以即语声故。发语之行唯二地故。此随声系。二识上地无。无漏即言有。语言初定有。何妨二定有。又论云。显多由彼起。非说彼相应。五识既尔。语言应然。无漏上地言有。语言有漏者。依上地意发亦无过。如引五识寻言说。定自在所生声无色。三界起言亦有何过。有漏语言必粗。云何上地起而无寻.伺 四有漏.无漏。即明三性。唯二性。取境名通三界 五释妨难。何故四蕴亦名为名。能取境故如名相似。体相非显。以名显故。名在此聚故。依名行境故。五十六言顺趣种种所缘境义。同第一解。依言说名分别种种所缘境义故。同第四解。名为一名 问何故二名已上方名为身。一名非身。此中三种总名为身等也 名.及名身.多名身不出名身。又三中从二名为身故 问如多名身名身。论云但有二种。何故名多 解云身虽有二名有其多。多名之身名多名身。非多身之名 或隔越名多。身亦有多故。何故不立颂等。如疏中解
总十四不相应。此虽说非得。诸论多说异生性。今依共有且说十四种。以十门分别。一有之所由。二废立。三聚依处。四现种依。五有无漏。六三性。七见断等。八五位。九界系非。十九地。然依对法有二十三。除不和合。虽有等言不别解释。瑜伽第三.五十六.显扬第一.百法等立二十四。五蕴及此论立十四。显扬云。复有所余。如是种类差别应知。各依一义以立。实可说多。一说有所以。由起属主言论等故。如显扬论十八说 二废立。即前次文是 三辨聚法依处。依处有三。一心。二心所。三色。以有别依有总依。有一唯依心种。谓命根。此摄正。三唯依色立。谓名.句.文身。且依此土非余佛土。四依心.心所二法立。谓二无心定.及果异生性。六依三法。谓得.众同分.四相。通依三种立。六十五云。依名分位立无想.灭尽定…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