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二 ▪第6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义。一生觉受义。即对法文。二能生觉聚类。即五十六文是。三亲领为境安危同义。即此文及五十一等文是
第二三变俱解体行。唯初能变释行非体。此有二解。一云具论者质故。不具论者影故。二云初变有三相。后二皆无。自相即自体故。初变但解行。不可重彰其自体故。后二不然。行.体双释。此解稍能
达无离识所缘境中。称行相相似。虽第三卷有二和会。然无分别智缘真如。所缘不相似。应言同一。此唯识文不尽理。若就瑜伽言同一。即无本质心唯相似故不可同一。应会二文以为正理。偏取可皆非。非正中释。应如理思 或二文说。瑜伽约相似同一。此论约境一名相似。同一境转故。亦不相违 释所缘相似与瑜伽同一所缘有五释。一就彼文。二就此文。三彼约本质。此依影像。四彼此约皆同。五彼依无为有本质缘。此依有为无本质缘
心分既同应皆证故。此量不定。中第四心分应有能证。第三即是。何故无也。立四分量云。心.心所法。一刹那中定能自显。能显他故。如灯日等。此因有法差别相违。喻有所立不成。以灯无缘虑。心有缘虑故
论如众灯明各遍似一相各各别。对法第二眼识于二根。如二灯共发一光。此如何通 此以随说小乘法为喻。彼据大乘体义为喻。亦不相违。如因俱声共别造故 若尔如多灯共处。其影便殊。云何共造 今正释者。如一盏中有多灯炷。及因俱声。大种邻近共造一色。两盏别炷不共造色。故影有别
第二师变外处中有三。一破他。二申自。三释妨。破他中有三。一圣应变秽难。二凡应变净难。三无因变下难
第三师中亦三。一破他。二申自义。三释妨。此说一切共受用等是。破中有三。一器坏无因难。二已厌无用难。三有身无益难
其上天眼.耳见闻下色.声不托本质。如第七卷解。第八得自相。见.相异界摄。五识得自相。应许别界收。不许别界者。云何名得自相
第七卷解不许。今解云许异界无失。先解得处自相义。今解得事自相
胜定果色大种造不。如对法第一末疏。虽有五文说造不同。说先变为大种后造色生。并同系等文者。有义此说依欲.色二界地定果色。以有所依身故。无色界定果色。从本质大种造。定中无大种。无所依身故
定等有界地自他不定者。此有五。一定力。二通力。三善法力。四借识力。五大愿力。由行大愿引他地色现在前。然第八识唯有初二。后亦通余。因便显之。亦无过失。如第八识无漏意引定果色。令欲界第八变。不妨欲界有定果色种。无能引变 如第八缘境中。色.声.触中假色缘不。缘者法处假色何故不缘。任运心及八俱心所有此妨 见随本定种子生名因缘变。此为正义
胜定果色。略以七门分别。一凡圣起。如对法抄。色界通果可通凡圣。如三十三文。若无色界毗钵舍那菩萨。缘三界及无漏。亦有定色泪下如雨。及宫殿香故。必要是声闻能变。非是地前故。皆通凡圣皆能起之。有用无用即成差别。如三十三说 第二依地者。此有二门。一能变依。二所变依。能变之中通唯四定。如唯识疏。定力通无色。色界六地.无色四地可然。余七方便作用狭劣。欣厌上下无胜力能故不能变。或方便初未至亦无相故。有义非想行相微细闇昧故不能。初近分地亦无广通故亦不能。此上随依通有漏.无漏 所变依者。变色.无色界及与无漏决定皆得。随能变故。于欲界中。如身在下界意引定果色。与上界色类相似及无漏者。欲界五识未必能观。名无见无对。下界第八所缘可尔。如眼.耳通扶根尘等。此类甚多。若有四禅小作欲界化。能引粗色似欲界者。为令欲界众生受用。即令五识第八所缘。皆欲界系。随意乐力起色果故。亦复无遮。三十三云。圣神通变能令受用成辨所作故 三有漏无漏。凡夫所变唯有漏不能令用。唯令他见。如三十三说。圣者所变通有漏.无漏。因五.第八见。皆唯有漏。相势同故。唯无记性。在果唯无漏善。自他俱然。第六意变自他俱通有漏.无漏。通善.无记。利戏别故。然无色界及中间。唯是善性无通果。唯定境。无记定不能故。四静虑果即通无记。此在七地以前.二乘.异生。非八地等 四具境多少。不变根等在中如对法抄等 五大种造性。如对法抄 六定通别。如唯识疏 七界处所摄者。因中意识第八所变之色。五识不得定属法处。以境对根。及果对因。皆定尔故。能缘之根。俱是意处.意界.意识界故。以果属因。定法处所摄故。不以影从质五尘等摄。五不见故。亦得从质为名。名色.声.香.味.触等故。然有不依质而变故。不以影从质摄。若令五识得受用者。即通五外处及法处摄。法处摄如前说。五境摄者。以境对根。离因从果故。若五识外境。以果从因。名胜定果。亦法处摄。意.八俱境相从亦尔。在佛果上五识.意识.第七.八所变实色者。从五识故皆名五尘。不尔佛果十八界云何名无漏。佛地.唯识广成立故。如散心五.八意所变五尘。皆五尘故。佛果意识中第七.八所变假色。如八胜处等可唯法处。若五识等亦五外境收。今唯于法处说胜定果者。由在因中根本色故。多五不缘。自体微细名无见对。若神通等所发许五见者。显扬第一。胜定果法处色。所依成就者。亦令他见。即非无见无对。非如散色名无见对。从本为名。非实无也。三十三云凡夫神通定犹令他见故。即依此义。有说佛果无十五界。若不尔者。胜定果色应不唯法处。护法等解。约因位中安立谛。但说有处界故。唯法处说胜定果。不尔云何经言十八界种通有无漏获常色等。故前解善
因缘故变等中。疏有四释。一因缘者任运义。分别者强思义。难陀师触等五法。亦能受熏持诸种子变皆有用。即违成业多种生芽。下第三卷自当广释非也 第二因缘者。诸法实因缘。分别者余七识。非实种子故。唯取第八所变是因缘变者。此言因缘是何义。若论异熟应通五数。何故不尔。若五识所变不是实法。云何名得自相。若言得处自相非事自相。即青黄等及定四大等非五识得。甚大灵异。火烧身时应不觉痛等。又本识得实非五识者。即应五尘法处所摄非五境摄。许五识得自相者。以总从别五尘所收。既不许缘自相。如何以假从实五尘所摄。如胜定果色。本唯意变。设虽五识得。以末从本。名胜定果。法处所收。离本说末。以境对根。可五尘摄。青.黄等色五本不得。唯意所缘。应法处收。何因以实从假五尘所收 第三解云。因缘者异熟心。因谓名言种子。缘谓善.恶业缘。若随此生变必有用。本识触等为例应尔。若不自在故非者。五识非一切时是业果故。俱意亦然。如何变必有用。又独头之意是业果心。因缘变故亦应有用。由此故知第四说善。因缘者法体实从真种子生。从真种子生者。所变有用。余名分别
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 性境全及带质一分。是因缘变。独影及带质一分。是分别变。然带质境可通因缘.分别二门。从种及见二门摄故 若所缘心无心用者。见分为境自证分缘。云何有用 答自体义分非相分故
变无为等便无实用等者。等取不相应法。无为无实。所等不相应无用。合而为文。非无为无用也 有解真如未证实。假无为无用。二俱不缘。合而为文故言无实用 又解真如虽无实作用。今言用者力用。即是真如离系之力。今言本识变为真如不如本体。无实离系之力名无实用。非无作用名为无用也。此解为正。又设影像心中亦无实用。所以不变
说第八识缘三种境。不言法处境者。依非定通力法尔所缘故。设变法处不异内身及外器二故。即二摄尽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2】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