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二 ▪第6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義。一生覺受義。即對法文。二能生覺聚類。即五十六文是。叁親領爲境安危同義。即此文及五十一等文是
第二叁變俱解體行。唯初能變釋行非體。此有二解。一雲具論者質故。不具論者影故。二雲初變有叁相。後二皆無。自相即自體故。初變但解行。不可重彰其自體故。後二不然。行.體雙釋。此解稍能
達無離識所緣境中。稱行相相似。雖第叁卷有二和會。然無分別智緣真如。所緣不相似。應言同一。此唯識文不盡理。若就瑜伽言同一。即無本質心唯相似故不可同一。應會二文以爲正理。偏取可皆非。非正中釋。應如理思 或二文說。瑜伽約相似同一。此論約境一名相似。同一境轉故。亦不相違 釋所緣相似與瑜伽同一所緣有五釋。一就彼文。二就此文。叁彼約本質。此依影像。四彼此約皆同。五彼依無爲有本質緣。此依有爲無本質緣
心分既同應皆證故。此量不定。中第四心分應有能證。第叁即是。何故無也。立四分量雲。心.心所法。一刹那中定能自顯。能顯他故。如燈日等。此因有法差別相違。喻有所立不成。以燈無緣慮。心有緣慮故
論如衆燈明各遍似一相各各別。對法第二眼識于二根。如二燈共發一光。此如何通 此以隨說小乘法爲喻。彼據大乘體義爲喻。亦不相違。如因俱聲共別造故 若爾如多燈共處。其影便殊。雲何共造 今正釋者。如一盞中有多燈炷。及因俱聲。大種鄰近共造一色。兩盞別炷不共造色。故影有別
第二師變外處中有叁。一破他。二申自。叁釋妨。破他中有叁。一聖應變穢難。二凡應變淨難。叁無因變下難
第叁師中亦叁。一破他。二申自義。叁釋妨。此說一切共受用等是。破中有叁。一器壞無因難。二已厭無用難。叁有身無益難
其上天眼.耳見聞下色.聲不托本質。如第七卷解。第八得自相。見.相異界攝。五識得自相。應許別界收。不許別界者。雲何名得自相
第七卷解不許。今解雲許異界無失。先解得處自相義。今解得事自相
勝定果色大種造不。如對法第一末疏。雖有五文說造不同。說先變爲大種後造色生。並同系等文者。有義此說依欲.色二界地定果色。以有所依身故。無色界定果色。從本質大種造。定中無大種。無所依身故
定等有界地自他不定者。此有五。一定力。二通力。叁善法力。四借識力。五大願力。由行大願引他地色現在前。然第八識唯有初二。後亦通余。因便顯之。亦無過失。如第八識無漏意引定果色。令欲界第八變。不妨欲界有定果色種。無能引變 如第八緣境中。色.聲.觸中假色緣不。緣者法處假色何故不緣。任運心及八俱心所有此妨 見隨本定種子生名因緣變。此爲正義
勝定果色。略以七門分別。一凡聖起。如對法抄。色界通果可通凡聖。如叁十叁文。若無色界毗缽舍那菩薩。緣叁界及無漏。亦有定色淚下如雨。及宮殿香故。必要是聲聞能變。非是地前故。皆通凡聖皆能起之。有用無用即成差別。如叁十叁說 第二依地者。此有二門。一能變依。二所變依。能變之中通唯四定。如唯識疏。定力通無色。色界六地.無色四地可然。余七方便作用狹劣。欣厭上下無勝力能故不能變。或方便初未至亦無相故。有義非想行相微細闇昧故不能。初近分地亦無廣通故亦不能。此上隨依通有漏.無漏 所變依者。變色.無色界及與無漏決定皆得。隨能變故。于欲界中。如身在下界意引定果色。與上界色類相似及無漏者。欲界五識未必能觀。名無見無對。下界第八所緣可爾。如眼.耳通扶根塵等。此類甚多。若有四禅小作欲界化。能引粗色似欲界者。爲令欲界衆生受用。即令五識第八所緣。皆欲界系。隨意樂力起色果故。亦複無遮。叁十叁雲。聖神通變能令受用成辨所作故 叁有漏無漏。凡夫所變唯有漏不能令用。唯令他見。如叁十叁說。聖者所變通有漏.無漏。因五.第八見。皆唯有漏。相勢同故。唯無記性。在果唯無漏善。自他俱然。第六意變自他俱通有漏.無漏。通善.無記。利戲別故。然無色界及中間。唯是善性無通果。唯定境。無記定不能故。四靜慮果即通無記。此在七地以前.二乘.異生。非八地等 四具境多少。不變根等在中如對法抄等 五大種造性。如對法抄 六定通別。如唯識疏 七界處所攝者。因中意識第八所變之色。五識不得定屬法處。以境對根。及果對因。皆定爾故。能緣之根。俱是意處.意界.意識界故。以果屬因。定法處所攝故。不以影從質五塵等攝。五不見故。亦得從質爲名。名色.聲.香.味.觸等故。然有不依質而變故。不以影從質攝。若令五識得受用者。即通五外處及法處攝。法處攝如前說。五境攝者。以境對根。離因從果故。若五識外境。以果從因。名勝定果。亦法處攝。意.八俱境相從亦爾。在佛果上五識.意識.第七.八所變實色者。從五識故皆名五塵。不爾佛果十八界雲何名無漏。佛地.唯識廣成立故。如散心五.八意所變五塵。皆五塵故。佛果意識中第七.八所變假色。如八勝處等可唯法處。若五識等亦五外境收。今唯于法處說勝定果者。由在因中根本色故。多五不緣。自體微細名無見對。若神通等所發許五見者。顯揚第一。勝定果法處色。所依成就者。亦令他見。即非無見無對。非如散色名無見對。從本爲名。非實無也。叁十叁雲凡夫神通定猶令他見故。即依此義。有說佛果無十五界。若不爾者。勝定果色應不唯法處。護法等解。約因位中安立谛。但說有處界故。唯法處說勝定果。不爾雲何經言十八界種通有無漏獲常色等。故前解善
因緣故變等中。疏有四釋。一因緣者任運義。分別者強思義。難陀師觸等五法。亦能受熏持諸種子變皆有用。即違成業多種生芽。下第叁卷自當廣釋非也 第二因緣者。諸法實因緣。分別者余七識。非實種子故。唯取第八所變是因緣變者。此言因緣是何義。若論異熟應通五數。何故不爾。若五識所變不是實法。雲何名得自相。若言得處自相非事自相。即青黃等及定四大等非五識得。甚大靈異。火燒身時應不覺痛等。又本識得實非五識者。即應五塵法處所攝非五境攝。許五識得自相者。以總從別五塵所收。既不許緣自相。如何以假從實五塵所攝。如勝定果色。本唯意變。設雖五識得。以末從本。名勝定果。法處所收。離本說末。以境對根。可五塵攝。青.黃等色五本不得。唯意所緣。應法處收。何因以實從假五塵所收 第叁解雲。因緣者異熟心。因謂名言種子。緣謂善.惡業緣。若隨此生變必有用。本識觸等爲例應爾。若不自在故非者。五識非一切時是業果故。俱意亦然。如何變必有用。又獨頭之意是業果心。因緣變故亦應有用。由此故知第四說善。因緣者法體實從真種子生。從真種子生者。所變有用。余名分別
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 性境全及帶質一分。是因緣變。獨影及帶質一分。是分別變。然帶質境可通因緣.分別二門。從種及見二門攝故 若所緣心無心用者。見分爲境自證分緣。雲何有用 答自體義分非相分故
變無爲等便無實用等者。等取不相應法。無爲無實。所等不相應無用。合而爲文。非無爲無用也 有解真如未證實。假無爲無用。二俱不緣。合而爲文故言無實用 又解真如雖無實作用。今言用者力用。即是真如離系之力。今言本識變爲真如不如本體。無實離系之力名無實用。非無作用名爲無用也。此解爲正。又設影像心中亦無實用。所以不變
說第八識緣叁種境。不言法處境者。依非定通力法爾所緣故。設變法處不異內身及外器二故。即二攝盡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個分章。